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工程建设标准强制性条文电力工程部分2006版

工程建设标准强制性条文电力工程部分2006版

工程建设标准强制性条文电力工程部分2006版中华人民共和国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工程建设标准强制性条文THE COMPULSORY PROVISIONS OF ENGINEERINGCONSTRUCTION STANDARDS电力工程部分ELECTRIC POWER ENGINEERING2006年版第一篇火力发电工程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发布2006年5月8日电力工程部分第一篇火力发电工程目录1 综合规定《火力发电厂劳动安全和工业卫生设计规程》DL 5053-1996 (1)《电力建设安全工作规程第1部分:火力发电厂》DL 5009.1-2002 (2)2 勘测设计2.1 工艺《火力发电厂设计技术规程》DL 5000-2000 (3)《燃气—蒸汽联合循环电厂设计规定》DL/T 5174-2003 (9)《火力发电厂汽水管道设计技术规定》DL/T 5054-1996 (10)《火力发电厂高温高压蒸汽管道蠕变监督规程》DL/T 441-2004 (10)《火力发电厂汽轮机防进水和冷蒸汽导则》DL/T 834-2003 (11)《电站煤粉锅炉炉膛防爆规程》DL/T 435-2004 (11)《压缩空气站设计规范》GB50029-2003 (12)《火力发电厂运煤设计技术规程》(第1部分:运煤系统)DL/T 5187.1-2004 (12)《火力发电厂运煤设计技术规程》(第2部分:煤尘防治)DL/T 5187.2-2004 (12)《火力发电厂采暖通风与空气调节设计技术规程》DL/T5035-2004 (12)2.2 土建《火力发电厂总图运输设计技术规程》DL/T 5032-2005 (13)《建筑结构可靠度设计统一标准》GB50068-2001 (22)《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07-2002 (23)《湿陷性黄土地区建筑规范》GB50025-2004 (25)《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2002 (25)《钢结构设计规范》GB50017-2003 (26)《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01 (27)《烟囱设计规范》GB50051-2002 (30)《火力发电厂土建结构设计技术规定》DL5022-1993 (31)《火力发电厂建筑设计规程》DL/T5094-1999 (33)《电力设施抗震设计规范》G B50260-1996...........................................................................33《火力发电厂地基处理技术规定》DL/T 5024-1993 (34)《防洪标准》G B50201-………………………3 4 3 施工及验收3.1 锅炉与压力容器《电力工业锅炉压力容器监察规程》DL 612-1996………………………………………………………35《电站锅炉压力容器检验规程》DL 647-2004 (36)《电力工业锅炉压力容器安全监督管理(检验)工程师资格考核规则》DL/T 874-2004 (37)《电力建设施工及验收技术规范(锅炉机组篇)》DL/T 5047-1995 (37)《火力发电厂水汽化学监督导则》DL/T 561-1995………………………………………………………38《电力建设施工及验收技术规范(管道篇)》DL5031-1994 (38)《火力发电厂金属技术监督规程》DL 438-2000 (39)3.2 汽轮机机组《电力建设施工及验收技术规范(汽轮机机组篇)》DL 5011-1992 (40)《电力建设施工及验收技术规范第四部分:电厂化学》DL/T 6190.4-2004 (43)《火力发电厂金属技术监督规程》DL 438-2000 (44)3.3 焊接检验《火力发电厂焊接技术规程》DL/T 869-2004 (42)《电站钢结构焊接通用技术条件》DL/T 678-46《管道焊接接头超声波检验技术规程》DL/T 820-2002 (46)《钢制承压管道对接焊接接头射线检验技术规程》DL/T 821-2002 (47)1 综合规定《火力发电厂劳动安全和工业卫生设计规程》 DL 5053-19966.2.2 发电厂的楼梯、平台、坑池和孔洞等周围,均应设置栏杆或盖板。

楼梯、平台均应采取防滑措施。

6.2.4 上人屋面应设置净高大于 1.05m的女儿墙或栏杆。

6.2.5 凡离地面或楼面高1m以上的高架平台,应设置栏杆。

6.2.6 发电厂烟囱、微波塔和冷却塔等处的直爬梯必须设有护圈,其高度超过100m 以上的爬梯中间,应设置间歇平台。

6.2.7 当发电厂煤场需设置地下受煤斗时,斗口处必须设有煤箅子。

7.2.2 产生有害物质场所的设计,应符合下列要求: 7.2.2.1 加氯间宜布置在独立的建筑物内,当与其他车间联合布置时,必须设隔墙,并应有通向室外的外开门。

室内采暖设施不宜靠近氯气瓶和加氯机,照明和通风设备的开关应设在室外。

7.2.2.2 加氯间应设有漏氯检测仪及报警装置。

7.2.2.3 液氯瓶、联氨贮存罐应分别存放在单独的房间内。

7.2.2.4 联氨必须采用密闭容器贮存。

7.2.2.5 联氨设备周围应有围堰和冲洗设施。

7.2.2.6 加联氨的蒸汽,不应作生活用汽。

7.2.2.7 加氯间及充氯瓶间、联氨仓库及加药间、电气检修间的浸漆室、生活污水处理站的操作间,均应设置机械排风装置。

生活污水处理站操作间室内空气不允许再循环。

7.2.2.8 调酸室应设置机械排风装置。

通风换气次数不宜少于每小时5次。

7.2.3 SF 6电气设备的配电装置室及检修室,应符合下列要求:7.2.3.1 SF 6 电气设备的配电装置室及检修室,应设置机械排风装置,室内空气不允许再循环。

室内空气中SF 6含量不得超过6000mg/m 3。

SF 6电气设备配电装置室应设事故排风装置。

7.3.3 卸酸、碱泵房,酸、碱库及酸、碱计量系统的设计,应符合下列要求:7.3.3.1 酸、碱贮存设备地上布置时,周围应设有防护围沿,围沿内容积应大于最大一台酸、碱设备的容积。

当围沿有排放措施时,可适当减小其容积。

7.3.3.2 酸、碱贮存间、计量间及卸酸、碱泵房必须设置安全通道、淋浴装置、冲洗及排水设施。

7.3.3.5 盐酸贮罐及计量箱的排气,应设置酸雾吸收装置。

7.3.3.6 卸酸泵房、酸库及酸计量间,应设置机械排风装置。

8.1.1 发电厂各类工作场所的噪声控制设计标准,应符合现行的《工业企业噪声控制设计规范》等规定,其噪声限值见表8.1.1。

原则,确定其噪声限制值;2.本表所列的室内背景声级,系在室内无声源发声的条件下,从室外经由墙、门、窗(门窗启闭状况为常规状况)传入室内的平均噪声级。

《电力建设安全工作规程第1部分:火力发电厂》DL 5009.1-2002本标准的全部内容为强制性,不单独摘录。

2 勘测设计2.1 工艺《火力发电厂设计技术规程》DL 5000-20004.0.5 厂址场地标高应考虑与发电厂等级相对应的防洪标准(见表4.0.5)。

如低于表4.0.5要求的标准时,厂区必须有防洪围堤或其他可靠的防洪设施:注:本表指标强制。

1)对于风暴潮严重地区的特大型的海滨发电厂取200年。

对位于海滨的发电厂,其防洪堤(或防浪堤)的堤顶标高应按表4.0.5防洪标准(重现期)的要求加重现期为50年累积频率1%的浪爬高和0.5m的安全超高确定。

对位于江、河、湖旁的发电厂,其防洪堤的堤顶标高应高于频率为1%的高水位0.5m;当受风、浪、潮影响较大时,尚应再加重现期为50年的浪爬高。

防洪堤的设计尚应征得当地水利部门的同意。

在有内涝的地区建厂时,防涝围堤堤顶标高应按百年一遇的设计内涝水位(当难以确定时,可采用历史最高内涝水位)加0.5m的安全超高确定。

如有排涝设施时,则按设计内涝水位加0.5m的安全超高确定。

对位于山区的发电厂,应考虑防山洪和排山洪的措施,防排设施应按频率为1%的山洪设计。

4.0.7 发电厂厂址的地震基本烈度必须按国家颁布的现行《中国地震烈度区划图》和《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确定。

根据电力工程的具体条件,对下列新建工程应进行烈度复核或地震安全性评价:1 对位于地震烈度区分界线附近的发电厂,应进行烈度复核;2 对位于地震研究程度和资料详细程度较差的边远地区,且规划容量为600MW及以上的发电厂,应进行烈度复核;3 对位于地震基本烈度大于或等于7度的地区,且规划容量大于2400MW的发电厂,应进行烈度复核或地震安全性评价;4 对位于地震基本烈度为9度的地区,且规划容量为600MW及以上的发电厂,应进行烈度复核或地震安全性评价;5 对地震地质条件特别复杂的重要发电厂,应进行烈度复核或地震安全性评价。

当需要提供地震水平加速度值时,可按下列规定取值:6度时取0.05g;7度时取0.10g;8度时取0.20g;9度时取0.40g。

4.0.8 严禁将发电厂厂址选在滑坡、岩溶发育程度高的地区或发震断裂地带以及地震基本烈度为9度以上的地震区;单机容量为300MW及以上或全厂规划容量为1200MW及以上的发电厂,不宜建在地震基本烈度为9度的地区。

发电厂厂址应避让重点保护的自然区和人文遗址,也不宜设在有重要开采价值的矿藏上或矿藏采空区上。

山区发电厂的厂址,宜选在较平坦的坡地或丘陵地上,还应注意不要破坏自然地势和避开有危岩、滚石和泥石流的地段。

4.0.9选择发电厂厂址时,其供水水源必须落实可靠,并应考虑水利、水电规划对水源变化的影响。

当采用江、河水作为供水水源时,其取水口位置必须选择在河床全年均稳定的地段,且应避免泥沙、草木、冰凌、漂流杂物、排水回流等的影响,必要时应进行模型试验。

当考虑采用地下水作为水源时,应进行水文地质勘探,按照国家和电力行业现行的供水水文地质勘察规范的要求,提出水文地质勘探评价报告,并应得到有关水资源主管部门的批准。

5.2.18 管沟、地下管线与建筑物、铁路、道路及其他管线的水平距离以及管线交叉时的垂直距离,应根据地下管线和管沟的埋深、建筑物的基础构造及施工、检修等因素综合确定。

高压架空线与道路、铁路或其他管线交叉布置时,必须按规定保持必要的安全净空。

架空管道在跨越道路时应保持4.5m~5.0m的净空,有大件运输要求或在检修期间有大型起吊设施通过的道路应根据需要确定。

在跨越铁路时,一般管线应保持离轨面5.5m的净空,当为易燃或可燃液体、气体管道时,应保持6.0m的净空。

当采用电力机车牵引时,与铁路轨顶应保持6.55m的净空距离。

6.4.5 煤粉仓的设计,应符合下列要求:1 煤粉仓应封闭严密,内表面应平整、光滑、耐磨和不积粉。

煤粉仓的几何形状和结构应使煤粉能够顺畅自流。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