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010年哈工大继续教育公需课作业 全部答案

2010年哈工大继续教育公需课作业 全部答案

2010公需课作业:6、什么是产学研合作创新?举例说明答:产学研合作创新是指企业、大学、科研单位在技术创新过程中,在利益趋动下,运用各自资源相互协作所进行的优势互补的经济和社会活动。

通常企业为技术需求方,科研院所或高等学校为技术供给方。

在一些综合性技术问题的合作中,常常由产学研三方的合作,也就是掌握不同技术,人才、信息资源,具有各自优势的多家科研院所、高等学校与企业之间的合作。

产学研合作是科技经济结合的基本形式,对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提高企业技术创新能力,促进产业技术升级,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有着积极的作用。

产学研合作创新的优点就是合作之间可以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可以节省大量的时间和减少风险。

但它有一个问题,最大问题是产学研各方面在经济上经常发生纠纷。

举例说明:以贵州南海电机厂为例说一下产学研合作创新这种模式的好处和优点。

贵州南海电机厂原来是一个军工企业,而且它原来的产品并不是金属拉把这样的产品,军工企业2002年破产,从原来国有企业注册诞生了一个新的公司,是2002年10月注册诞生的,企业为民营企业,员工只有105人,从2002年建厂,经过产学研合作创新,到2008年它的销售收入达到1.1个亿,创造外汇300万美元,人均产值达到了100万,这是非常的一个数据,它为什么从原来一个军工企业,在边疆的矿产企业,变成这样一个人均产值非常高的这样一个先进企业,主要是依据产学研的合作创新,也就是说,贵州南海机电公司采用两种方法来进行创新。

第一:采用把工厂变为学校的培养基地,也就是说,让贵州大学的本科生和研究生来到企业进行实习或者进行研究工作,而把企业当中的核心问题和技术和他们联合,作为他们的毕业论文和研究论文来进行研究,这样借助贵州大学的本科生和研究生来完成企业关键技术,关键问题的解决。

第二:企业把自己认为很有前途很重要的人才送到大学去进行培训。

通过这两种模式使得企业得到迅速的发展壮大。

也就是说产学研创新包括:①决定求生②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③开放式技术创新。

7、如何提高一个人的创新能力?答:一、创新能力是指一个人产生新思想、新事物和创造新体制的能力,如发现新现象,发明新技术,提出新概念和新理论,制定新计划,设计新方案,开发新产品和新工艺,创造新作品等。

提高一个人的创新能力可以通过以下方面1、掌握理论指导。

科学技术发展的历史证明,具体的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活动,都是自觉或不自觉地在某种哲学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下进行的。

一个人要提高自己的创新能力,首先必须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这一科学理论,掌握唯物辩证法的理论武器,并将其内化为自己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指导自己的认识和实践。

2、接受学习培养。

教育改变个人的知识结构,培养个人的技能,影响个人的创新能力。

因此,接受教育、加强学习是培养一个人创新能力的有效方式。

3、投身实践锻炼。

一个人只有投身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伟大实践,大胆创造,才能不断提高创新能力。

二、对于一个专业技术人员来说,能否在创新实践中增强创新能力并走向事业成功,不但取决于其专业素质及其个人创新能力,也取决于其合作或协作能力,取决于其所在机构的创新制度安排及创新文化。

在一个缺乏创新文化的氛围里,个人创新能力是无法得到充分发挥的。

同样地,一个没有合作或协作精神的“创新者”,其失败的概率也远远高于成功的概率。

相反,在一个生机勃勃的创新组织及文化氛围里,个人创新能力就有可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

个人创新能力包括:学习、观察、想象、抽象、分析、类推、建模、展现、协作、更换思考维度,更换认识模式以及综合思考等方面的能力。

创新者个人可以同时用以下三种方式进行锻炼,以提高自已的创新能力。

(1)自我锤炼。

专业技术人员围绕提升个人创新能力而展开的自我锤炼,是指以“我”为行为主体而展开的创新能力锻炼过程。

专业技术人员均通过正规教育及继续教育具备了相当程度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但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只是个人创新能力的基础。

个人创新能力更主要地表现在创新思维的掌握和运用上,能够熟悉运用创新思维,才能够熟悉运用专业知识和技能解决有难度的问题,实现创新目的。

因此,专业技术人员的自我锤炼不但是一个不断充实自己的专业知识和技能的过程,而且还是一个学习和运用创新思维的过程。

学习和运用创新思维,其最大的奥妙在于思想的碰撞、移植和借用,在于思考问题的角度乃至思维方式的变换。

创新的灵感每每产生于思想的碰撞、移植和借用过程之中。

(2)在协作中锤炼。

“在协作中锤炼”是指以“我们”为行为主体而展开的创新能力锻炼过程。

在此过程中,创新者个人通过参与有组织的创新实践来提升自己的创新能力,但他思考问题的角度不再是“我”而是“我们”。

群体意识淡漠的人是很难甚至无法完成这种修炼过程的。

因此,一个真正的创新者必须时刻保持开放而宽容的心态,必须善于表达或表现自己的思想、构想或见解,同时必须善于倾听他人意见,善于参加共同探讨、研究和行动。

(3)在学习中锤炼。

学习的重要性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

创新是探索性和实践性极强的活动,而个人的创新机会和创新实践是十分有限的,因此通过学习专家学者总结的理论和方法、学习他人的创新实践来提高自已的创新能力便成为一个行之有效的方式。

通过学习成功的创新案例,特别是通过学习借鉴创新环境大致相同情况下的成功案例,对提高个人和团队的创新能力很有帮助。

创新案例中有个人、也有团队集体的思维与行动特点,有个人和团队在创新活动中的经验教训,因此可以分别从“我”和“我们”的角度去揣摩和借鉴。

8、信息时代的基本特征是什么?答:在信息时代,传统产业将越来越无法同高技术产业竞争。

今天,我们只有用信息知识在生产财富过程中具有决定性作用的经济增长理论,才能解释当前世界经济发展的状况和趋势,才能解释技术创新所起的重大作用;也只有用这种理论才能解释为什么在高新技术领域里的一些新产品,几乎能够在一夜之间席卷世界市场、并将其他竞争对手拒之于世界市场之外。

例如:集成电路发展遵循的规律——摩尔定律——芯片的集成度每18个月翻一番,集成电路不断追求刻线越小、处理信息的速度越快、消耗功率越冷的趋势;信息大膨胀的历程;以电子作为信息载体向用电子和光子共同作信息载体的发展;以光子作为信息载体的时代。

在此期间,科学技术知识显示了其前所未有的强大生产力,并表现出以下几个重要特征。

第一,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力的周期越来越短。

一般来讲,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力需要经过三个阶段,即理论的提出、技术的发明和产品的应用。

在20世纪以前,完成这个周期所需要的时间较长。

平均来讲,一项重要的技术产品从技术开发到产品应用的周期往往需要几十年甚至上百年。

进入20世纪以后,这个周期大大缩短。

尤其是在二战之后,这一周期已经缩短为一至五年。

第二,科学技术极大地提高了劳动生产率。

在20世纪20年代初期,世界范围内工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只有22%是依靠科学技术取得的;而进入20世纪70年代以来,这一比例已经上升为80%。

第三,科学技术的推广与应用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效益。

当代一些发达国家的经济增长有60%左右来自科技进步,其中有些国家可达到70左右。

而且,如今高新技术的发展还将使这一比例持续上升。

9、人类能源危机面临的挑战与机遇是什么?答:人类能源:1、可再生能源如太阳能发电,风能,水电,生物质能源等;2、新能源,3、大型先进压水堆及高温气冷堆核电站;4、惯性约束聚变点火工程。

人类能源危机面临的挑战是:未来的能源安全无非依赖于以下4种模式:1、发掘现有的能源储量。

2、海外开采。

3、直接进口。

4、能源替代技术。

这4种方案进行逐一分析后,我们觉得能源的可选择性更加有限了。

首先,已经没有多少人对于我们现有的储量再抱更多期望,这里我们强调的是石油,矛盾的焦点也在这里。

未来20年内,中国的私人汽车饱有量将数以亿计,石油消费量毫无疑问会在不久的将来超过美国。

据地矿部门分析,届时国内的开采量最多只能满足国内需求的1/3,可以说,寄希望于国内储量的开采是非常不现实的。

最终石油资源将会在国际油价持续上涨的过程中逐渐走向枯竭,而依赖其支撑的现代文明届时将会面临巨大的危机。

人类面临的能源危机的机遇是:能源危机在客观上鼓励资本市场充分发掘能源危机主题下的投资机会,希望借助资本市场资源配置的功能,更有效率地支持中国整个社会产业结构与能源消费结构的调整与优化。

能源危机并不可怕,面对能源危机,我们需要1、提高能效、节能减排领域的投资机会。

在现有的分工条件下,人口增长,经济发展,特别是加工制造业蓬勃发展,需要更多的有效能源。

提高能源效率,不仅有利国家长久发展,也是对世界的伟大贡献。

2、加强政策导向和资本配置,大力发展太阳能、风能、水能(含潮汐能)、地热能、生物能等可再生能源转换研发利用;合理审慎利用核能;惯性约束聚变点火工程中“氘能源”利用;能源危机下不断努力探索未知领域的新能源。

10、学习本门课后心得体会及意见?人类文明的发展水平依赖于社会生产力的进步,而生产力和科技的进步正是人类孜孜不倦创新创新成果的积累。

但我们创新精神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通过后天的培养逐步塑造的。

培养和激发创造动机,最根本的是要有强烈的事业心和社会责任感。

社会精神通过培养转化为社会实践主体的创新精神,为创新提供精神支柱和动力。

首先,社会精神创新。

社会舆论是一种强大的社会心理力量,正确的社会舆论会使个体产生创新的积极性,良好的风尚习惯会形成强大的心理暗示,引导社会主体积极创新、勇于创新。

创新精神是人的创新本质的精神表现,是人在创新活动中反映的精神素质。

培养创新的社会精神对推动创新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创新精神是一种怀疑精神。

不迷信理论,不迷信权威,不唯书,不唯上,要唯实。

创新精神是一种批判精神。

批判就是研究,批判就是讨论,批判就是思想的交锋、互补和互动,通过交换达到思想的完整和提升。

创新精神是一种科学精神。

要求人们在创造性活动中坚持实事求是,尊重客观规律,一切从实际出发,讲求实效,把主观能动性和现实可能性统一起来。

创新精神是一种自由精神。

其次,社会心态创新。

心态就是性格加态度。

性格就是一个人独特而稳定的个性特征。

态度是一个人对客观事物的心理反应,即一个人在思想观念支配下的为人处世态度和心理状态的总和。

良好的心态是创新的基础条件,应该包括健康的心理机制、健全的性格、稳定的情绪、坚强的意志和宽广的胸怀。

首先,应该充满激情,保持求知、求新、求变、求奇、求胜的心态,积极的心态有助于人们克服困难,看到希望,保持旺盛的斗志,发挥聪明才智,能够增强心理承受能力,使自己的思想和行为适应客观实际变化的要求。

要使自己养成精益求精的习惯,并且以爱心和热情发挥这种习惯。

积极的激情能够调动起全身心的巨大潜力,推动创新。

其次,做到百折不挠,必须确立坚持的心态,调适自控,增加自己的耐性,以开阔的心胸包容所有事物,世界上没有人可以一步登天,一而再的挫折正是成功路上的指路牌,愈挫愈勇是所有成功者的共同历程,务尽一切努力去赢得胜利,成功的唯一途径就是坚持不懈。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