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公共经济学案例

公共经济学案例

《公共经济学》课堂案例分析题
1.政府能不能经营城市?
绍兴市区内的环城河有2400多年的历史。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沿河民宅密布,工厂混杂,污水排放,导致河水发黑发臭。

1999年以来,绍兴市先后投入12亿元进行环城河综合整治。

通过清淤、砌坎、布绿、造路、设街,使环城河旧貌换新颜。

在环城河整治中,绍兴市政府不是就河论河,而是把整条河作为一个系统工程来规划和建设。

在城北建设了一个袍江开发区,把沿河的300多家工厂和3000多户居民都搬迁到了开发区。

腾出的河边土地价格因环境改善而飙升,政府通过出租、出售商铺筹集资金,实行市场化运作,结果,12亿元的总投资中,市政府只投资了5000多万元。

绍兴市环城河综合整治被认为是政府经营城市的成功先例。

是这样吗?地方政府经营城市是否与土地公有和财政体制有关?
2.地方政府该不该重奖纳税大户?
某省已经连续几年评选纳税状元活动,省长亲自颁奖。

1997年评出11名,纳税起始金额为100万元;1998年评出21名,纳税起始金额为200万元;1999年评出22名,纳税起始金额为300万元;2000年评出22名,纳税起始金额为500万元;2001年评出51名,纳税起始金额仍为500万元,但有24户纳税超过1000万元。

有关部门领导表示,这次重奖表明了政府对在经济发展中作出突出贡献的企业家们的重视、厚爱和支持,这仅是一个良好的开端,今后对于纳税大户的奖励会更多。

重奖纳税大户是否违背公平原则?如果奖励标准过高,企业会不会缴“过头税”?
3.我国行政成本为何偏高?
中国科学院发布的《2002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报告》表明,中国经济运行的成本越来越高,如果用1美元在世界平均状况下可办到的事,在中国就需要花费1.25美元。

中国是世界上行政成本最高的国家之一。

有人在乡镇财政调查时发现,许多乡镇领导甚至没有行政成本和运行效益之类的概念,政府管理不算效益账。

1999年全国地方行政管理费中公务员人均开支的办公费、邮电费、差旅费和会议费之和为2968元,占公用经费总额的58%。

2002年中央政府决定将某事业单位按照市场化原则推向市场时,有关职能部门为此花费了100亿元人民币的改革费用。

有人建议将“业绩等于GDP”调整为“业绩等于GDP减去发展成本”,你认为怎样?
4.献礼工程为何成了“献丑大道”?
2003年10月,常熟投资5亿元的新世纪大道通车了。

该大道作为昆常公路的一部分,是向常熟撤县建市20周年的献礼工程。

新世纪大道全长7.11公里,是常熟路幅最宽的城市道路,双向4车道,总宽达到80米,绿化率超过40%。

工程从2001年12月开工,原计划在2003年12月竣工,后来调整到国庆节以前竣工通车。

然而,就是这个献礼工程,开通不到1年就“暗伤”迸发,路基沉降,小一点的有3-4厘米,最大的达10多厘米;两侧行道树大量死亡,特别是直径达15厘米到45厘米的银杏,不少根部腐烂,散布在人行道和水塘边。

不少地方的树枯死约1/3,个别地段超过一半以上。

请思考:政绩工程失败的体制原因是什么?。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