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章肠道杆菌(Enteric bacilli)
第一节概述
肠道杆菌是指寄生在人和动物肠道中的大群革兰氏阴性杆菌, 它们为兼性厌氧菌, 属于肠杆菌科。
本科细菌不产生芽孢, 形态相似,• 但含有多种酶类, 故生化反应繁多, 根据它们的特殊构造、生化特性和抗原结构等方面的特点, 可将肠杆菌科的细菌分为6族13属。
志贺氏菌属、沙门氏菌属及部分埃希氏菌属是人类的重要致病菌。
其它各属细菌大多是肠内常居菌或机会致病菌。
一、生物学性状
(一)形态肠杆菌科的细菌皆为革兰氏阴性的短小杆菌, 多数有周鞭毛, 有些菌株有性菌毛可传递质粒。
(二)生化特性生化反应活泼, 能分解多种糖类和蛋白质, 形成不同的代谢产物, 这都可作为鉴别细菌的依据。
一般说来非致病性的埃希氏菌属和肠杆菌属细菌具有β-半乳糖甘酶,而致病性的志贺氏菌属和沙门氏菌属细菌无此酶, 可利用乳糖发酵试验作为鉴别肠道致病菌与非致病菌的重要依据。
(三)抗原构造与血清学分型
1.抗原构造复杂: 有菌体(O)抗原、鞭毛(H)抗原和表面(K)抗原三和种。
(1)O抗原: 脂多糖分子最外层, 由重复的低聚糖所组成的聚合体
(2)H抗原: 是组成细菌鞭毛的蛋白质成分, •按多肽链的氨基酸排列顺序及空间构型决定鞭毛抗原的特异性。
(3)K抗原: 是多糖质, 它存在于荚膜或微荚膜中。
2.血清学分型是用血清学方法检查待测菌株细菌表面的特异性群或型抗原, 这需要单因子血清做凝集试验。
(四)抵抗力
肠杆菌科的细菌无芽孢, 对热力和一般消毒剂的抵抗力都不强。
雾化器,是医院感染中重要的传染来源。
二、微生物学诊断原则
粪便是最常采取的标本, 初次分离时, 一般采用具有选择和鉴别性质的培养基, 如S.S.琼脂和中国兰培基。
对肠科细菌的鉴定, 主要是根据生化反应。
第二节埃希氏菌属(Escherichia)
大肠埃希氏菌可分为致病性和非致病性两大类,非致病菌是人和哺乳动物肠道中的正常菌群,且可帮助机体合成维生素B、K和大肠菌素(colicins)等, •甚至在一定程度上还能阻止外来的病原体生长、繁殖及引起疾病。
生物间若失去平衡或因机体过度虚弱或外伤而其它无菌部位时,它们也会乘机侵害, •成为机会致病菌。
一、致病性
(一)致病物质:
1.定居因子(或称粘附素):为大肠杆菌一种特殊菌毛,抗原性强,可粘附于宿主体肠壁。
2.肠毒素分耐热不耐热两种。
a 不耐热肠毒素(heat labile enterotoxin,LT)60C时30分钟灭活。
与霍乱弧菌外
毒素有80%同源性。
分A、B亚单位,A为毒性部分,B为结合部位,可与肠粘膜上皮细胞膜表面GM1神经节苷脂结合,使ATP转化为cAMP。
b 耐热肠毒素(heat stable enterotoxin,ST)100 C 20分钟仍有活性。
分a、b两个
活性部分,其中以后者为主。
作用是使cGMP升高。
(二) 所致疾病:
1.腹泻
1.产肠毒素性大肠杆菌(enterotoxigentic E. coli 简称ETEC): •主要引起儿童和旅游者腹。
产生两种肠毒素即不耐热毒素(简称LT)和耐热毒素(ST)。
LT分子量大, 其致病机制与霍乱弧菌肠毒素的作用相似, ST的分子量小。
•ST引起腹泻的机制, 是活化了细胞上的鸟苷酸球化酶ETEC的致病, 与它具有菌毛亦有关。
2.肠致病性大肠杆菌(EPEC): 主要引起婴儿腹泻, 严重者可致死。
成人多为带菌者。
3.肠侵袭性大肠杆菌(EIEC)引起较大的儿童和成人腹泻。
引起类似痢疾症状的炎症、溃疡和腹泻。
4.肠出血性大肠杆菌(EHEC):产志贺毒素样细胞毒素,主要引起血性便。
主要菌型是O157:H7
特点ETEC EPEC EIEC EHEC 致病机理LT、ST侵袭肠粘膜细胞产志贺样毒素腹泻类型水泻水泻菌痢样血性便
易感人群婴儿和成人婴儿成人和儿童成人儿童(二)肠外感染(化脓性炎症)
大肠埃希氏菌可由外部侵入, 但更多的是内源性感染。
主要引起尿道感染和腹腔脏器感染。
人体的局部或全身抵抗力降低是自身感染的重要条件。
二、免疫性
主要靠机体的非特异性防御功能, 包括维持肠道中正常菌群的平衡。
三、卫生细菌学检验的指示菌
1. 大肠菌值是指能检出大肠菌的最小样品量(ml)。
大肠菌指数是指1000ml样品中检出的大肠菌群数, 卫生部规定的饮水卫生标准是大肠菌值>333, 大肠菌指数<3。
2. 细菌总数测定即检测每毫升或每克样品中所含细菌总数。
第三节沙门氏菌属(Salmonella)
是人和动物的常见病原菌, 可以引起人类多种疾病如胃肠炎、•肠热症、局灶性感染等。
一、生物学性状
(一)形态染色: 革兰氏阴性杆菌,无芽孢,均有周鞭毛,能运动,可与痢疾杆菌属区别。
(二)培养及生化特性: 普通培养基上胆盐培养基上, 接种在SS•鉴别培养基上均生长良好。
(三)抗原构造与分组分型
1. 菌体(O)抗原: 能耐煮沸2小时以上, 不被乙醇、衡酸及0.1%苯酚破坏。
将沙门氏菌与相应的抗菌体抗原的免疫血清混合时,• 可出现颗粒状凝集。
2. 鞭毛(H)抗原: 不耐热, 乙醇、稀酸处理易失去其抗原性。
3. 表面抗原: 或称K抗原, ①Vi抗原(毒力抗原):是包在菌体O•抗原外层的一种微荚膜成分;
②M抗原(粘液抗原):可阻止O•抗原与相应抗体不发生凝集反应; ③S抗原: 是一种表面抗原, 可被盐酸破坏, 故与O抗原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