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020年安徽省中考语文全真模拟试卷(八)

2020年安徽省中考语文全真模拟试卷(八)

中考语文全真模拟试卷一、默写(本大题共1小题,共10.0分)1.默写。

______ ,人迹板桥霜。

(温庭筠《商山早行》)一上高楼万里愁,______ 。

(许浑《咸阳城东楼》)______ ,载不动许多愁。

(李清照《武陵春》)______ ,只有香如故。

(陆游《卜算子•咏梅》)范仲淹的《岳阳楼记》中,动静结合,描写洞庭湖月夜美景的句子是“______ ,______ 。

”乐观是治愈苦闷的良药。

面对仕途艰难,李白选择“______ ,______ ”(《行路难》)坚定信心重新起航;面对人生缺憾,苏轼吟唱“______ ,______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表达美好祝愿。

二、其他(本大题共1小题,共13.0分)2.语文综合性学习。

班级举行以“走进小说天地”为主题的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参与。

下面是活动主持人开场白中的一段文字,请你根据语境,在横线上补写两句话。

每每阅读一部小说,我们总会被小说中的人物深深触动。

读《西游记》,孙悟空的神通广大、英勇无畏让我们心生向往;读______ ,______ ;读______ ,______ ……正是小说中的这些人物,让小说变得多姿多彩。

活动中,班主任马老师要求每位同学推荐一部自己喜欢的小说,并写出推荐理由。

你推荐的小说:______理由:______下面是张昊同学写的活动感言中的一段文字,其中有些问题,请你帮助修改。

我热爱阅读,小说是我的最爱。

[甲] 几年来,通过阅读小说,知识得到不断积累,思维更加活跃,看问题的角度更加全面。

人生是短暂的,怎样才能让人生变得更加有意义?这是一个值得我们每个人深思的问题。

[乙] 从阅读第一部小说开始,每读一部小说,体会不一样的人生,我都将自己带进小说的故事中。

这也是我阅读小说时的最大乐趣。

①[甲]处画线句子成分残缺,应在“______ ”前加上“______ ”。

②[乙]处画线句子语序不当,应将“______ ”和“______ ”对调。

三、名著阅读(本大题共2小题,共12.0分)3.请运用所积累的知识,完成各题。

当日夜至三更,晁盖身体沉重,转头看着宋江,嘱咐道:“贤弟保重。

若那个捉得射死我的,并叫他做梁山泊主。

”言罢,便瞑目而死。

①后来捉得射死我的人是______。

晁盖,因______受重伤致死。

②简述“他”没有做“梁山泊主”的两个原因。

4.现在,怎能占点便宜,他就怎办。

多吸人家一支烟卷,买东西使出个假铜子去,喝豆汁多吃几块咸菜,都使他觉到满意。

他也学会跟朋友们借钱,借了还不想还;逼急了他可以耍无赖。

起初人家都知道他是好体面讲信用的人,所以他一张嘴,就把钱借到。

他利用着这点人格的残余到处去借,借着如白捡,借到手便顺手儿花去。

人家要债,他会作出极可怜的样子去央求宽限,这样一来,他连一个铜子也借不到了。

他开始去骗钱花,凡是以前他所混过的宅门,他都去拜访,主人也好,仆人也好,见面他会编一套谎,骗几个钱;没有钱,他央求赏给点破衣服,衣服到手马上也变了钱,钱马上变了烟酒;他竟变成这个样子。

--老舍《骆驼祥子》节选,有改动选文从三方面写祥子的一些行为表现,依据提示,补充内容。

爱占小便宜→ ______ → ______这段文字,表现了祥子什么性格特征?请用一个词语或短语进行概括。

四、文言文阅读(本大题共1小题,共15.0分)5.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一)十年春,齐师伐我。

公将战,曹刿请见。

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乃入见。

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

”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对曰:“忠之属也。

可以一战。

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

公将鼓之。

刿曰:“未可。

”齐人三鼓。

刿曰:“可矣。

”齐师败绩。

公将驰之。

刿曰:“未可。

”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

”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

对曰:“夫战,勇气也。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彼竭我盈,故克之。

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

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曹刿论战》)(二)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

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

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王曰:“善。

”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

”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

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

(选自《邹忌讽齐王纳谏》)(三)赵简子出畋①,命郑龙射野人②,“使毋惊吾鸟。

”龙曰:“吾先君晋文公③伐卫④,不戮一人;今君一畋,而欲杀良民,是虎狼也。

”简子曰:“人畋得兽,我畋得士。

故缘木愈高者愈惧,人爵愈贵者愈危,可不慎乎!”(选自《金楼子》)【注】①赵简子:即赵鞅。

春秋末年晋国正卿;畋(tián):狩猎。

②野人:农夫。

③晋文公:即重耳。

春秋时晋国国君。

④卫:春秋时的卫国。

下列各组中加点字解释相同..的是______A.乃入.见入.则无法家拂士B.小大之狱,虽.不能察虽.欲言,无可进者C.是.虎狼也斯是.陋室D.何以.战不以.木为之者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②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依据上下文,对文章内容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______甲:《曹刿论战》记录了历史上著名的以弱胜强的齐鲁长勺之战,这篇课文主要是通过记叙这次战斗的过程,来刻画曹刿这一人物形象。

乙:《邹忌讽齐王纳谏》选文部分记叙邹忌入朝劝谏,体现了邹忌的真知灼见和深谋远虑。

描写齐王纳谏和齐国大治是为了从侧面表现邹忌在治国安邦中的作用。

同样是给别人提意见,曹刿、邹忌和郑龙的劝谏方式,你喜欢哪一种?请结合原文内容解释。

五、现代文阅读(本大题共2小题,共40.0分)6.阅读《一只温暖的烤红薯》,回答下列各题。

一只温暖的烤红薯鲍海英①正是数九天,冷气逼人。

晚上十点半,我急急忙忙从家里骑着电动自行车去接高三下晚课的儿子。

快到学校门口时,在拐角处,就着昏黄的路灯远远望去,隐约约还有一个摊子守在寒风里。

②我把车子停在学校门口的路旁。

突然,从学校门口的长廊里闪出一位六十多岁的老人。

他突然走到我面前,神态忸怩..,似乎想要和我说话。

对于老人的突然而至,我心中有些不快,准备躲开。

谁知他却伸手拦住我的车子,吞吞吐吐地说:“不好意思,朋友,我想请你帮个小忙,行吗?”一听这话,我马上警惕地用审视的眼光把老人从头到脚重新扫一了遍。

③见我停下脚步,老人赶紧把手里拿着的一张五元纸币在我面前晃了晃,对我小声说:“你看,学校对面的拐角里有一个老太婆在卖烤红薯,你可不可以帮我去买一只烤红薯?”顺着老人手指的方向我才看清那个摊子在卖烤红薯。

④“帮你去买一只烤红薯?你自己为什么不去呢?”我感到十分意外。

⑤“是的,请你帮我去那儿买一只烤红薯。

我自己去买不方便,我怕卖烤红薯的老太婆认出我。

”说完,老人似乎看出了我有顾虑,就要将手里的五元钞票塞进我手里。

⑥儿子放学还有一会儿,对我来说帮老人去买一只烤红薯并不难,可我心里仍十分疑惑见我仍不答应,老人便说:“那个老太婆是我的老伴,困为家里困难,我这身骨也不行,她才非要在这大晚上的出来卖烤红薯,想赚点钱贴补家用。

我刚才给地送饭,看见还有一只烤红薯没有卖掉,这个犟老太婆患有风湿性关节炎,这大冬夜的多冷呀,再冻一会非犯病不可,可烤红薯不卖完,我怎么劝她也不肯回家。

”⑦想不到,两位老人原来是夫妻。

难能可贵的是,因为心疼老伴,在这寒夜,老人竟然想了这样一个办法。

领时,我心里涌起一股暖流,推开老人递过来的钱,就赶紧过去买走了那后一只烤红薯。

⑧晚自习下课铃声终于响了,儿子出来了。

冻得浑身瑟缩的他见到我手中拿着的烤红薯,欢呼一声,一把抢了过来,狠很地咬了一口,说:“哇,真热乎!”借着街上的路灯,我望去,收摊的阿婆已经走远了,可那位请我买红薯的老人还在不远处,向我挥手致意。

⑨这一只烤红薯,就这样温暖了一个冬夜。

--摘自《意林》2019年第2期,选文有改动选文第②段中加点的“忸怩”一词在这里是什么意思?老人为什么要请别人帮忙去买一只烤红薯?帮助老人买一只烤红薯不过是举手之劳,可是在老人提出请我帮忙的时候,我为什么迟迟不肯答应老人?结合文章内容,分析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在表达上的好处。

①突然,从学校门口的长廊里闪.出一位六十多岁的老人。

②老人似乎看出了我有顾虑,就要将手里的五元钞票塞.进我手里。

在文章结尾,作者为什么说一只烤红薯温暖了一个冬夜?7.众说纷纭谈古诗新华社记者:施雨岑、吴晶①满屏竞传飞花令,一众争说武亦姝。

春节长假期间,一档名为《中国诗词大会》的电视节目广受关注,来自各行各业、不同年龄的选手以诗为剑,一较高下,引人入胜。

有人为此惊呼:中国诗词的春天来了!②诚然,这样一档形式活泼的电视节目迅速带起“人人读诗、人人爱诗”的风潮,让人们发现中国传统文化之美,无疑值得肯定。

然而,比赛中也暴露出一些选手只知背诵、不知其意,不懂平仄对仗,甚至不知道诗词中一些字的正确写法,这样的问题发人深省--中国古诗词的正确“打开方式”,难道就只是背诵吗?③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吟。

不可否认,背诵是创作的基础,没有数量的积累,一切都是空谈。

但是,若止步于背诵、不懂欣赏、不深究内涵,对中华优秀传统化如果仅停留在“知道主义”,恐怕很难形成承先启后、继往开来的基因链条。

④千年往事凭诗见。

我们身处诗词的国度,在灿若星河的名篇佳作中,可以寻到自己的来路,探出未来的方向。

只有将诗词的熏陶融汇到国民教育的各个环节,将优秀传统文化的元素与社会生产生活深度融合,这些流传千年的优秀精神财富才能摆脱昙花一现的命运,真正活起来、传下去。

⑤令人欣慰的是,近年来,这种认识已经开始深入人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正在以现代人喜闻乐见的方式走进千家万户。

借助丰富多元的传播手段,“听写大会”“成语大会”等电视节目正在唤起大家对汉语言文化的关注与兴趣;“为你读诗”“书香中国”等文化活动让人们在奔波之余享受心灵的慰藉;传统文化进校园、进社区的国家教育规划,唤起来越多的年轻人珍视中华民族的文化底色,描绘当代中国的文化亮色。

⑥古诗词的正确打开方式不能止于背诵,而应沿着古人的生花妙笔一路上溯,去探寻他们“吟成五字句,用破一生心”的那份执著,去用心感受诗意之美。

结合文章内容,概括本文中作者的思想观点。

运用举例论证的方法进行论述是本文的写作特点,请找出两处作分析。

第②段作者对节目问题的剖析,其作用是什么?结合本文和资料链接中的网友评论,联系你学习古诗词的经历,谈谈你对“古诗词的正确打开方式”这一问题的看法。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