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大机械学院历史唯一Harvard、MIT机械博士,我的跨专业申请总结(强烈推荐!)【声明】本文由世毕盟学员完成,经作者同意,由世毕盟教育(微信公众号:gguconsulting)排版发布。
基本背景●本科:浙江大学机械工程学院机械电子工程专业(主修)、物理学(辅修)、浙大竺可桢学院工程教育高级班(辅修)●TOEFL:102(口语20)●GRE:156+170+4.0●主修绩点:92.40/100;辅修绩点:93.08/100;总绩点:92.66/100 (4.72/5.03.99/4.0)(连续三年国家奖学金,连续三年学院第一名)●推荐信:浙大国创项目老板、浙大科研老板、哈佛暑研老板、哈佛另一位老板●文章:三篇第一作者文章,发表于固体力学顶刊JAM、JAP和EML●申请方向:固体力学、软物质力学(跨专业申请)●申请结果(暂时)- 哈佛大学机械工程PhD(浙大机械学院历史第一例)- 麻省理工学院机械工程MS/PhD(浙大机械学院历史第一例)- Umich 机械工程PhD- UIUC机械工程PhD- UT Austin机械工程PhD【写在前面】回望这几年以来的努力,其实心中还是很感慨的,我感慨的不仅仅是自己居然能够做到那么多,还感慨于自己在每一个节点上都能遇到贵人相助,都能有惊无险地度过。
很多时候,一些看似平淡无奇的选择的过程,实际上已经暗暗地决定了一个人的人生轨迹,而这些,在当时是我们感知不到的。
不过,既然运气和机遇是不可控的,那我们能做的就只有努力做好自己,而这也是我对自己一贯的要求——永远斗志昂扬地往前走,不论身边是电闪雷鸣,还是晴空万里。
1、目标清晰,大一决定读博说实话,我的心中一直有着一种经世济民的情怀,而我最喜欢的一句话,是大侠金庸写的“侠之大者,为国为民”。
在高中时期我曾经有过一次很深刻的思考,那次思考让我认识到,从唯物角度来说,人的存在是没有意义的,而也是那次思考,让我明白了人的存在本身就是一种意义,这种意义是所有让我走到今天的人和事的总和,这驱使着我用自己的努力和才智去奉献,去报答这个世界,而我能想到的最好的方式,就是投身科研,推动人类的知识边界,进而为人类创造更多的价值。
而要想具备这样的能力,我首先需要完成博士的学习。
进入大学以后,我渐渐明白,本科生如果想要去到海外名校读博,需要做到非常多的事情,而这些事情,比如做出好的科研,发表有价值的一作文章,还有拿到很好的成绩,对当时的我而言都是难以想象的。
而且我了解到,由于机械学科特性的限制(相对偏工程,不好发文章),还有浙大GPA含金量的劣势(浙大本身在海外的知名度没有国内其余的名校那么高,其GPA的含金量也相对不那么被认可),我想要申请去到国外的名校读博其实困难重重,那时候的我一度陷入迷茫,直到我遇到了大学生涯的第一个贵人。
2、与mentor及世毕盟结缘我大学生涯的第一个贵人,就是我在世毕盟的mentor。
他在我入学的时候正好拿到了清华的特奖,而当时的我,看了他的特奖答辩和特奖推文,感觉到非常震撼,我真的很难理解,一个本科生如何在保持那么高绩点的前提下,像博士生一样做科研,在领域内顶刊发表三篇第一作者文章、拿到挑战杯的特等奖,并去到斯坦福大学做科研交流,最后还去到了MIT读博士。
当时我觉得自己和他有着很远的距离,但是我依然暗下决心,按着他在推文中介绍的经验进行自己大学生涯的规划,并默默努力,希望能够和他更近一点。
大一的我,拼尽全力,拿到了全学园(浙大的大一大二都由学园管辖,一个学园大概包含十几个学院)最高的绩点,并且文体两开花,做了很多的学生工作,还参加了很多的体育比赛拿到了一些体育比赛的奖项,并在大二一开始就拿到了十佳大学生的称号。
于是,世毕盟也在此时联系上了我,在了解到我希望出国读博以后,世毕盟表示会提供相应的指导,而这就是当时我所急需的,于是我选择了和世毕盟签约。
此时我才得知,我的mentor,就是我在大一时非常仰慕的他。
而就是从此时开始,到之后申请季结束的两年里,我的mentor给了我非常多的指导,让我和他一样创造了奇迹。
我的mentor是我大学生涯的第一个贵人,他让我知道了如何去快速高效地学习课内知识,如何去协调科研、学业和课外活动的关系,还在申请季我的文书准备中给了我巨大的帮助。
除了我的mentor以外,世毕盟在我申请过程中的帮助也是不可或缺的,是世毕盟,让我对海外博士申请有了清晰的认识。
3、申请概述海外的PhD申请和现有的大学评价体系虽有重合之处,但其实本质完全不同,国内的大学评价体系,看重的是一个人是否在保证学业良好的情况下做到全面发展面面俱到,也就是一个“优秀的人”,而这个评价标准其实是和海外master 的申请需求相一致的。
但是,申请PhD需要证明的是,你是一个“有潜力的科研工作者”,这就对以下四点要求较高,它们的重要性排序是“推荐信>科研>=成绩>>GRE/TOEFL”,这里我们一个个来说。
为什么推荐信是第一位的,因为科研本身就是一个圈子,而圈内人的名声和他对你的评价本身就是最好的参考,所以推荐信对于评价一个学生的科研能力极为重要。
在现在这个海外科研交流非常普遍的时代,一篇海外大牛老板的强推其实对于PhD申请有着至关重要的决定性作用,我了解到过非常多通过大牛强推来逆天改命的例子,这里不再赘述,但是需要强调的一点是,推荐信异常重要,而海外大牛老板的推荐信更为重要。
其次是科研和成绩,科研略重要于成绩,而这里科研主要指的就是能否在英文知名期刊上发表第一作者文章,英文知名期刊是因为其认可度高,国外的老师知道这些期刊在领域内的分量。
与之相对的是,一些中文期刊,或者是国内的竞赛,虽然可能它们的含金量很高,但是因为认可度不够,所以投入产出比不高。
还有一点要注意,只有第一作者的文章才能证明这是你的工作,二作三作即以上的文章数量再多,其实认可度也非常有限,远远不如一篇一作文章的价值高。
而且务必要注意,不要为了发文章而发文章,因为发表于好的期刊的文章,就算只有一篇也可以很大程度上证明你的科研能力,而发表于水刊或者水会的文章,如果数量多的话,是会给国外的老师留下非常不好的印象的。
而成绩,就是要争取把主课修好,把排名提高,一般来说能保持专业第一或者学院第一,在申请的时候就会很有竞争力,而且,如果是跨专业申请,最好在相关专业的专业课上拿到高分,并且在该领域做出有价值的科研,这样才能弥补跨专业申请的劣势。
最后是英语成绩,其实这个很不重要,我的英语成绩也不是很好,但是只要过了线,其实英语在PhD申请中的影响就很小了,但是还是要注意,尽量保证在最短的时间里,拿到尽可能高的TOEFL和GRE成绩,并且最好让自己的海外科研的老板在推荐信中给自己的英语水平以正面的评价,这样基本上英语成绩在申请中就没什么影响了。
4、学习经验首先先说学习,因为科研需要学业作为基础的支撑,而且如果知识背景和学习能力(排名)和你想要去到的学校的要求不匹配的话,在申请中是会有很大的劣势的。
对于大学的学习,我的经验是:节省时间,合理抓好主课,辅修重要课程,不放过每一门副课。
这里对每一点都展开来讲一下。
首先是节省时间,因为在申请中推荐信和科研的重要性都要高于学业,所以在学业上我们不应当投入太多的时间,而应该把重心放在科研上。
但是,如果不投入足够的时间,知识体系的扎实程度和成绩又难以保证,进而会影响科研和申请,这是一个悖论。
在这个问题上,我要非常感谢我的mentor,在他了解到我和他一样都拥有很强的记忆力的时候,他就把他当年的学习方法教给了我,即上课边听课边写作业,然后课后不花任何时间在学业上,全力做科研,期末通过一两天的突击拿高分,通过这个方法,我取得了很好的成绩,连续三年学院第一,连续三年拿到国家奖学金,还省出了大量的时间做科研,可以说这个方法是非常有效的。
然后是合理抓好主课,抓好主课自然是每个同学的必然要求,那合理是什么意思呢?就是在专业的学习中,有一些其实对申请没有什么特别大帮助(比如不符合自己申请方向)的课程,或者是一些极度浪费时间同时还学不到什么东西的课程,都可以挪动到大四再去上,因为申请季的结束时间是大四上学期,所以大四的绩点已经不影响申请季了,那时候再去处理这些课程也会更加游刃有余。
同时,由于我知道,大三是科研的黄金时期,应该在大三一年像博士生一样全力投入科研,所以我还在大二提前修了很多门大三的专业课。
而浙大大二和大三是在两个不同的校区的,所以当时我几乎天天往返跑两个校区,还要兼顾科研,也是很苦,不过后来大三有一年的很空的时间去给我做科研,同时我提前修过的课也让我的基础更加扎实,这时候我前期的付出就有了回报。
而且提前修课的建议也是我的mentor给我的,他大一就修了大三的专业课固体物理,比我还要疯狂,不过他也因此获益良多。
之后是辅修重要课程,这个对于跨专业申请的同学相对重要一些。
因为我的专业是机械电子工程,而这个专业连偏微分方程都不学,可以说本身是不适合做力学的,但是我辅修了物理学,而且也辅修了竺院的工高班,这些辅修中的许多课程都可以迁移到固体力学中,且他们也为我打下了非常扎实的物理基础,这让我在申请力学的时候不会吃亏。
所以,如果是跨专业申请的同学,一定要提前修对应专业的课程,弥补自己的课业背景。
最后是不放过每一门副课,也就是所谓的“水课”、通识课、思政课、体育课。
因为虽然这些课在申请过程中是不会被教授们看的,但是它们会影响个人在专业里的排名,同时也会影响到一些资源的获取,比如进入实验室的机会、或者是去某些交流项目的机会,所以对于这些课也要尽量把握好,保证一个比较高的平均绩点。
总而言之,学业上就是要尽量在节约时间的情况下,保证每一门课的高分,以确保自己在申请时学业能够成为一个加分项,或者至少不要成为短板。
5、如何做科研科研是我申请中比较有优势的一点,我觉得,本科生要做出足够好的科研成果(或者说在好的期刊发表一作文章),基本上运气+天分是最为重要的,当然,这句话建立在尽了全部努力的基础上。
在本科生做科研的过程中,及早开始锻炼科研能力,选择合适的导师和方向,专心投入,维持良好的社交关系都是我们能尽的努力,而除此以外,就交给运气和天分吧。
首先是及早开始锻炼科研能力,作为一个从高中毕业的暑假就决定出国读PhD 的人,我在这一点上比较有发言权。
我从大一下学期开始就进入了我们学院副院长的实验室进行科研了,在这个实验室中我慢慢对科研有了基础的认知,同时我也意识到这个实验室的课题偏工程,难以让我在本科期间做出文章,所以我在大二离开了这个实验室,之后我做国创项目加入了另一个导师的课题组,在组内我完成了国创项目并且该项目被评为了优秀,同时我也对固体力学的相关领域有了更加深刻的认知,也学会了科研的基本范式,从而为我后来做出科研成果打下了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