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读书报告
《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是一部阐述科学社会主义的思想来源、理论基础和基本原理的重要著作。
马克思在本书1880年法文版前言里称之为“科学社会主义的入门”,一语点明了这部著作的重要价值和伟大意义。
马克思写道:“弗里德里希·恩格斯是当代社会主义最杰出的代表人物之一”。
“他为《前进报》撰写并讽刺地题为《欧根·杜林先生在科学中实行的变革》的最近的一组论文,是对欧根·杜林先生关于一般科学、特别是关于社会主义的所谓新理论的回答。
这些论文已经集印成书并且在德国社会主义者中间获得了巨大的成功。
在这本小册子中我们摘录了这本书的理论部分中最重要的部分;这一部分可以说是科学社会主义的入门。
”
列宁认为,《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是一部“概述社会主义发展史”的书,它同《共产党宣言》一样,是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经典著作,是每个有觉悟的工人必读的书籍。
任何一种理论的创立,都有其衍生的脉络,任何一种科学理论或思想都有其开放的体系,包括其对历史的批判继承和对未来的科学预见。
《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说明了社会主义是如何从空想发展为科学的,阐述了科学社会主义的思想来源、理论基础和基本原理的重要著作。
它指出,空想社会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的直接思想来源;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两大理论发现使社会主义从空想变成了科学;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发展,导致社会之一的必然出现。
《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全书共三章,分别阐述了空想社会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的直接思想来源、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两大发现使社会主义从空想变成了科学,以及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理等丰富的内容。
本书第一章的开头就指出,现代社会主义学说的产生,是有其社会经济根源和思想理论
来源的。
“同任何新的学说一样,它必须首先从已有的思想材料出发,虽然它的根子深深扎在物质的经济的事实中。
”恩格斯在这里揭示了一个具有普遍意义的重要原理,那就是:任何时代具有重要价值的思想理论,都是那个时代社会经济发展的产物,同时也都是在继承前人已有的思想材料和理论成果的基础上产生的。
在《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第一章中,恩格斯论述了三大空想社会主义者的学说产生的历史条件及其思想理论贡献。
他们三个人的学说是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矛盾、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对立已有所暴露而又很不发展的历史条件下产生的。
他们已经敏锐地觉察到了资本主义制度的严重弊病和不合理性,对人们深感失望的现实制度进行了猛烈的抨击,企图建立一个符合理性和正义要求的新社会。
他们在社会主义思想发展史上作出的重要贡献,一是深刻揭露和无情批判资本主义制度的弊端与罪恶,提供了启发工人阶级觉悟和研究资本主义的极为宝贵的材料;二是在他们的社会历史观中包含着唯物主义和辩证法因素,以及对未来社会的某些天才预测,为唯物史观的形成和科学社会主义的创立做好了准备。
但是,19世纪三大空想社会主义者的理论有着明显的缺陷。
他们只是揭露和抨击资本主义社会的弊端,但没有能够进一步洞察资本主义的本质,把握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他们像启蒙学者一样,认为理性是现存事物的唯一裁判,把社会主义看成理性、正义的体现,只有天才人物才能认识、发现它,而不是能够从资本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运动中被发现的历史必然性;他们仅仅把无产阶级看成“受苦的阶级”与同情的对象,而不是实现破旧创新的社会力量;他们寄希望于社会上层和富人,以为通过宣传、呼吁、试验就可以实现社会主义理想,因而没有找到实现社会理想的正确道路。
历史事实已经表明,这种理论主张只能是无法实现的空想,不能成为指导无产阶级和劳动群众解放斗争的思想武器。
空想家们理论上的缺陷是由于支配其思想行为的唯心主义历史观(核心内容是理性论和天才论)造成的,但从根本上来说,却是由历史条件的局限性所决定的。
因为当时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还不很发展,基本
矛盾尚未充分暴露,无产阶级刚刚从无财产的群众中分离出来,还没有成为独立的政治力量。
正如恩格斯所指出的:“不成熟的理论,是同不成熟的资本主义生产状况、不成熟的阶级状况相适应的。
解决社会问题的办法还隐藏在不发达的经济关系中,所以只有从头脑中产生出来。
社会所表现出来的只是弊病;消除这些弊病是思维着的理性的任务。
于是,就需要发明一套新的更完善的社会制度,并且通过宣传,可能时通过典型示范,从外面强加于社会。
这种新的社会制度是一开始就注定要成为空想的,它越是制定得详尽周密,就越是要陷入纯粹的幻想”。
第二章中,恩格斯主要论述了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的有关问题。
这两个伟大的理论是科学社会主义的两大基石,它们使社会主义奠定在坚实的科学理论基础之上。
恩格斯指出,唯物史观关于社会基本矛盾的学说,揭示了社会生产力是人类全部历史的基础,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构成了社会发展的内在动因,一切社会变革都来自生产方式的变化,从而科学地论证了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是现代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第二,唯物史观关于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的学说,提出了从经济关系和阶级关系中去寻找解决社会冲突的途径,第三,唯物史观关于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的学说,指明历史活动是群众的事业,无产阶级和劳动群众是改造旧世界、建设新世界的社会主体和动力。
恩格斯还论述了剩余价值学说的创立及其意义。
虽然圣西门、傅立叶和欧文批判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罪恶,但是没有揭露这种罪恶的经济根源;虽然他们激烈地反对资本主义对工人阶级的剥削,但只是出于对资本主义社会中虚假的平等和自由的否定,他们并不知道资本家如何剥削工人,资本家从工人那里得到了什么。
马克思分析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和经济运动的规律,发现了剩余价值,从而彻底揭穿了资本主义剥削的实质。
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的学说揭开了罩在资产阶级脸上的面纱,撕下了资产阶级的遮羞布,明确了社会发展的动因,揭示了资产阶级生产方式的局限性,社会主义从空想发展为科
学。
在本书的第三章中,恩格斯深入分析了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及其发展过程,论证了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的历史必然性,预测了未来新社会的基本经济特征,阐述了无产阶级的伟大历史使命和科学社会主义学说的根本任务。
这一章的内容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中最重要的部分,应该作为学习的重点。
恩格斯深刻地分析了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即生产的社会化和资本主义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发展,经过简单协作、工手工业和机器大工业三个阶段,生产社会化程度日益提高,主要表现为:(1)生产资料社会化,即大批劳动者共同使用生产资料进行生产;(2)生产过程的社会化,即社会分工愈来愈细,生产日益专业化,生产本身变成了一系列的社会行动,各企业、各部门、各地区的经济联系越来越密切;
(3)生产成果的社会化,即生产的产品不再是个人劳动的产物,而是社会协作劳动的产物,甚至是国际协作劳动的产物。
生产的社会化是资本主义生产区别于以往时代生产活动的一个显著特点,是人类社会的一种巨大进步,但这是在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制的基础上实现的。
和以往简单商品生产的条件下不同的是,现在的私人占有者已不是那些真正使用生产资料和真正生产出产品的劳动者,而是把社会化的生产资料集中在自己手里、不劳而获、占有了别人劳动产品的资本家。
这样,生产的社会化便与资本主义的私人占有之间发生了对抗性的矛盾,这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在资本主义制度下的具体表现,这个矛盾“已经包含着现代的一切冲突的萌芽”。
随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越是占统治地位,“社会的生产和资本主义占有的不相容性,也必然越加鲜明地表现出来”。
恩格斯在分析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和发展趋势时,还科学预测了未来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社会的一些基本特征。
从本书第三章的论述中可以归纳出以下九条:
1.国家以社会的名义占有生产资料。
2.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桎梏下解放出来的生产力不断加速发展、无限增长。
3.按照社会总体和每个成员的需要对生产进行有计划的调节。
4.商品生产将被消除,而产品对生产者的统治也将随之消除。
5.产品占有方式:一方面由社会直接占有,作为维持和扩大生产的资料,另一方面由个人直接占有,作为生活资料和享受资料。
6.保证一切社会成员有富足的和一天比一天充裕的物质生活,保证他们的体力和智力获得充分的自由发展和运用。
7.消灭一切阶级差别和阶级对立。
8.对人的统治将由对物的管理和对生产过程的领导所代替,国家将自行消亡。
9.人最终地脱离了动物界,第一次成为自然界的自觉的和真正的主人,实现了人类从必然王国进入自由王国的飞跃。
恩格斯在本书最后的结语中概括地指出:科学社会主义是“无产阶级运动的理论表现”,它的任务就是考察“解放世界”(既解放无产阶级也解放全人类)这一伟大事业的历史条件和性质,从而使无产阶级认识到自己的行动的条件和性质。
因为“完成这一解放世界的事业,是现代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
恩格斯有一句名言:“社会主义自从成为科学以来,就要求人们把它当作科学看待,就是说,要求人们去研究它”。
列宁也讲过类似的话,他说:“社会主义以人类知识的一切材料为基础,以科学的高度发展为先决条件,要求科学的工作”。
列宁要求共产党人不仅应当领导工人的经济斗争和政治斗争,还“应当时刻不忘我们的最终目的,随时进行宣传,保卫无产阶级的思想体系——科学社会主义学说,也就是马克思主义——不被歪曲,并使之继续发展。
我们应当坚决地同一切资产阶级思想体系作斗争,不管它披着怎样时髦而华丽的外衣”。
在此引用恩格斯和列宁的这两段话,应当成为我们学习科学社会主义的目的和动力,应当是我们共产党人终生奉行的座右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