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山仰止》教学设计注:粗体为幻灯出示读法建议一:读《论语》有这样几种态度。
1.把论语当作语言材料,作为学习古代汉语的途径;2把论语作为研究孔子的材料;3.把论语与自己联系起来的读法。
这第三种读法其实就是一体悟,是在前两种的基础上的提升。
所谓体悟,从身体力行中发现孔子,再从感悟中践行,循环上升,人也就不断走向“圣”。
【第一部分】:学生眼中的孔子。
通过学生对老师的感情、评价,让我们重新塑造孔子的形象。
在儒家的著述中,对孔子的人品有许多不同的描写。
学生说孔子:“望之俨然,即之也温,听其言也厉。
有威仪,但不凶猛。
恭而有礼,但无拘束,一切安详自适,正可谓刚柔相济,温厉并用。
”这就是孔子德行自然的显露。
望之、即之、听其言:三种不同的方法观察老师,说明老师在不同程度的表现。
望之,远观;即之,亲近;听其言,交流。
对老师的认识由浅到深,而对老师的评价也就全面起来。
朗读第59页(9.11)(19.23)(19.24)在学生眼中孔子是怎样的一位老师? 学问渊博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循循善诱,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卓尔颜渊这样的学生说想去追随老师,用尽自己的才能,但仍然无路可走,难怪,这位“万世师表”的“至圣先师”让人觉得“高山仰止”了——出示高山仰止的不同涵义:“高山仰止”出自《诗经·小雅·车辖》。
郑玄:“高山”比喻崇高的道德,“仰”是慕仰, “景行”解释为“明行”,即光明正大的行为,是人们行动的准则。
郑玄注解说:“古人有高德者则慕仰之,有明行者则而行之。
” 朱熹注解说:“仰,瞻望也。
景行,大道也。
高山则可仰,景行则可行。
”“景行行止”是说大道可供人们行走。
止,二人都解释为语助词。
太史公曰:诗有之:“高山仰止,景行行止。
”虽不能至,然心乡往之。
余读孔氏书,想见其为人。
——司马迁《孔子世家》太史公说:《诗》上有言道:“像高山一般令人瞻仰,像大道一般让人遵循。
”虽然我达不到这个境地,但心中总是向往着他。
我读了孔子的遗书,想见得到他为人的伟大。
(高山仰止:比喻对高尚品德的仰慕)子贡宫墙之喻比喻孔子学说的高深,说明自己不如老师(孔子)其他贤人与仲尼相比(丘陵之于日月)说明毁谤仲尼只不过是自不量力学识渊博,品行高深至尊至敬孔子完全靠自修,超越了家境的贫困卑微,也超越了人生际遇的许多委屈无奈,子贡的评价已经远远超过了一个学生对一位老师的评价,这是一位智者对一位先贤至圣的评价,其流露的尊敬远远超过了一个学生对一位老师的尊敬。
通过这些话,我们可以感受到孔子的高尚品格及其无与伦比的人格魅力。
出示资料颜渊敏而好学,闻一知十,安贫乐道,是孔子最为得意的门生,文质彬彬,在他的身上,可以看到圣人气度。
孔子说:“他发了怒,很快就会消解,从不把愤怒转移到别人身上;有了错误,马上改正,决不再犯。
”子贡是孔子学生中极有才华的一位,据说他自视甚高,入于孔子门下,第一年觉得孔子不如自己;第二年,觉得孔子与自己差不多;第三年觉得孔子胜过自己。
这真是“学然后知不足“的明证。
子谓子贡曰:“女与回也孰愈?”对曰:“赐也何敢望回?回也闻一知十,赐也闻一知二。
”子曰:“弗如也;吾与女,弗如也。
”(5.9)从这句话,可以了解孔子更欣赏怎么样的人。
【第二部分】:从师生关系中,我们把握孔子。
A孔子曾经说过,“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在他的心目中,永远是做人第一、学问第二的,在诲人不倦中,我们看到四科十哲的排行榜中,德行是列在第一位的——德行:颜渊、闵子骞、冉伯牛、仲弓言语:宰我、子贡。
政事:冉有、季路。
文学:子游、子夏。
(11.3)可是被孔子引为知己的颜渊却在壮年死去,而冉伯牛也不幸染上恶疾朗读(11.9)(11.10 )(6.10),注意这三则的句式特点11·9颜渊死,子曰:“噫!天丧予!天丧予!”11·10颜渊死,子哭之恸。
从者曰:“子恸矣。
”曰:“有恸乎?非夫人之为恸而谁为?”6.10伯牛有疾,子问之,自牖执其手,曰:“亡之,命矣夫!斯人也有斯疾也!斯人也有斯疾也!”反复感叹,连用问句,感情强烈(抒情指向的对象分别为天、自问、疾,又体会孔子的神态。
)问:儒门讲究中庸,什么都要适度,包括对于感情的表达,反对像野人一样的狂怒、狂喜或是喜怒无常的。
为什么孔子去凭吊死者、慰问病者都表现得这么哀伤欲绝呢?因为颜渊一直相伴孔子,甚至在儿子5岁时颜渊抛下孩子毅然与老师一起周游列国。
他对孔子思想理解的最为合孔子的意。
有人说,颜渊之死,相当于孔子少了可以倾诉可以进行心灵交流的人,所以他会异常伤悲。
你怎么看?明确:如果这种悲伤是没有目的的,也就不是因为少了交流的人而悲伤,只是因为少了一个人而悲伤,可能这个悲伤的份量更大了。
一则为人,一则为己,从不同角度去理解孔子吧。
读法建议二:从抒发情感的方式入手去理解情感的浓度,从语言内容的角度去观察情感的侧重。
在这个故事中,冤屈降到德才兼备的冉伯牛头上了。
孔子无法接受,“斯人也而有斯疾也!”这句话重复了两遍,其实这是孔子要还冉伯牛一个清白。
“斯人也”这是对冉伯牛道德、学问和才华的肯定——这样一个人是不应该生这种病的!这种对学生的爱惜由内而发,忧学生所忧,乐学生所乐,七情六欲,我们发现这位圣人不是高高在云天之上、神秘不可知的,他的伟大正在于他的平凡和真诚。
读法建议三:(用自己的辨别力和独立的想法)领悟思想,取其精髓中国哲学总是倾向于强调,为了成为圣人,并不需要做不同于平常的事。
他不可能表演奇迹,也不需要表演奇迹。
他做的都只是平常人所做的事,但是由于有高度的觉解,他所做的事对于他就有不同的意义。
——冯友兰《人生的境界》读出三则中孔子的哀痛与无奈B如果说颜渊和老师是知己,子贡与老师情同父子,那么子路与孔子的关系应是亦师亦友,亦兄亦弟了,从哪里可以看出来?一次是,孔子去见作风和美貌同样享有“盛誉”的卫国国后南子,虽然孔子几乎连南子的手都可能没有碰到,但是子路子路对孔子的言行表现出明确的态度:不悦。
孔子赶紧发誓:如果做了违背礼仪的事情,就让上天惩罚我吧(予所否者,天厌之!天厌之!)。
(6.28)孔子为什么不解释一下,而用发誓的方式?时代背景:南子是来自宋国宗室的美人,是卫灵公夫人。
待字闺中,南子就已和公子朝私通。
公子朝是一个非常俊美的男子。
两美相爱,胜过夫妻。
可惜,弱小的宋国迫于卫国强大的的压力,竟把南子嫁给老态龙钟的卫灵公。
尽管已有卫灵公和弥子瑕祖孙两代来嬲(niǎo,纠缠、戏弄),南子仍不满足,经常红杏出墙,甚至借故回宋国和公子朝幽会。
卫灵公非常怜香惜玉而且大公无私,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特为南子另建宫殿,大开方便之门,甚至经常邀请公子朝来作国事访问。
不久,南子生产一个儿子,名叫蒯瞆。
至于蒯瞆是不是卫灵公的儿子,恐怕只有南子知道。
是卫国实际执政者,女人执政不合理,表面上说不过去,不好说,就不说。
子路偏激,不容易细说,用最极端的方式才能对付他。
(彻底地爱生)“圣人见南子,难以明言。
子路刚而过激,亦不便与之深言,故直言誓之。
”(牛运震《论语随笔》)清代牛运震的分析,对为什么起誓是有效的。
那么有没有可能进一步反思?(这个反思也就是让大家站到孔子的立场去思考问题)1.为什么难以明言?2.为什么不便与之深言?1见南子是不是发生了什么,有没有违礼,志向是否改变,或者是否通过南子来达到自己的志向,只要做出任何一种回答,人格无形中自降低一级。
2 这是情急之中、无思考之下说出来的话,层次之高更可衬其人格伟大。
3 把发誓与天相连,用最高的旨意来表明自己的坦荡。
读法建议四:大家化身为孔子,或者是以替代角色的方式去思考孔子所思考的。
这个老师不仅爱生,更可贵的是知生,无愧于伟大的教育家。
(穿插朗读,多么复杂细腻的情感)颜回是孔子最喜欢的学生,但他太谦虚了,从来不提意见,子曰:“回也非助我者也,于吾言无所不说。
”《论语·先进》1 不因亲疏远近好恶而导致对学生评价的偏颇——这是一位多么全面、客观的老师。
2 对学生的评价是对事不对人的。
3 不在尊卑、上下关系中对待学生,从来都是平等的。
这位老师对待跟随在自己身边时间最长弟子似乎从来不吝惜他的赞美和批评——当子路听到孔子对颜回说:“用之则行,舍之则藏,惟我与尔有是夫。
”(7..11)心里不舒服,马上就问:“子行三军,则谁与?”本来也想听到孔子毫不犹豫的回答“惟我与尔”,结果偏遇冷雨浇花端,“暴虎冯河,死而无悔者,吾不与也”。
孔子为何说“吾不与也”?因为在他看来,这种人虽然视死如归,但有勇无谋,是不能成就大事的。
“勇”是孔子道德范畴中的一个方面,但勇不是蛮干,而是临事而惧,好谋而成:这种人智勇双全,符合“勇”的规定。
教育子路“必也临事而惧”,一贯因材施教,时时教育他要谨慎。
(出示“临事而惧”与“勇者无惧”的区别)1.处理事件的方式,孔子的眼界开阔;2.处理事件的方式选择,孔子理性;3.处理事件的态度,孔子不赞同子路,在于不能只有勇(就是你这里的解释);4.这也是一种教育方式,可让学生想象子路的反映。
5.孔子对死而无悔并不是否定,只是“不与”,也可以看出孔子的勇气。
这是一种委婉的劝导,可是有时候孔子甚至让人觉得对子路是给个甜枣打一巴掌,怎么忽冷忽热?在孔子身边侍立的时候,子路也显示出刚强的样子(行行如也)孔子在乐的同时说“若由也,不得其死然”(11.33)孔子对子路忠心不二、讲信用的品性深有了解,曾断言“如果我的主张得不到实行,我就乘小船到海外去,跟随我的,除了子路还有谁?(“道不行,乘桴浮于海。
从我者,其由与?”子路闻之喜。
“由也好勇过我,无所取材。
”)(5.7)如何看待孔子对子路的这种近乎矛盾的态度?1 不批判,不肯定——担心他刚强易折,对他的争强好胜、有勇无谋循循善诱、委婉劝导,甚至不惜以诅咒的方式引导他自我改正。
2 欣赏基础上的调侃。
“道不行,乘桴浮于海。
从我者,其由与?”反映孔子怎么样的师生观?1.认为学生能够了解自己的志向2.认为学生能够理解自己的行为3.认为学生能够支持自己的行动4.从孔子对学生的了解中,可以反映出孔子对自己的自信5.也可以反映出孔子对自己志向的认识6.还可以反映出孔子喜忧相参的心情,忧时伤世,同时,也喜有人相知面对子路的勇,孔子教诲他:君子义以为上,君子有勇而无义为乱,小人有勇而无义为盗。
虽然如此,并没有教化到把他的脾气改掉。
子路偏激,不容易细说,婉转地说,用最极端的方式才能对付他。
(彻底地知生、爱生)这种喜忧相参的心情不仅表现在对子路刚而过激的担忧上,也表现在对子路为学态度上的评价上——子曰:“由之瑟,奚为于丘之门?”//子曰:“由也升堂矣,未入于室也。
”通过孔子前后的话,可看出孔子对学生的态度是怎样的?比较客观,有成绩就表扬,有过错就反对,让学生认识到自己的不足,同时又让学生树立起信心,争取更大的成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