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十二章读后感800字范文
记得有一次在课堂上,数学老师给大家在黑板上出了一道难题,结果出人意料的有好几个人都在举手准备发言,我也是其中之一。
老师用鼓励的口气喊我走上讲台进行板书,我可高兴坏了,于是像
个得胜的将军一样大步流星地走了过去,快速的在黑板上写起来。
写着写着,自己越来越觉得不是那么回事,离正确答案还是有些相差,于是我尴尬地停下了手中的粉笔,站在了讲台前发愣。
就在这时,我的眼前仿佛猛然映现出前一阵读过的《论语》中的一句话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之,是知也!”
懂了,我终于彻底地悟得了啥叫“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的确,就像这道数学题一样,在我们生活着的这个熟悉的
世界里,还有许多不为我们所熟知的领域,我们应该诚实地去面对
一切,会就是会,懂就是懂,千万不能像南郭先生那样不会装会,
不懂装懂!如若这样,我们的飞船还怎么上天?潜艇还怎么深入海底?
世界著名物理学家、获诺贝尔物理学奖的美籍华人丁肇中在接受中央电视台《东方之子》采访时,曾对很多问题都表示“不知道”。
前一阶段又听说他在为南航师生作学术报告时,面对同学提问又是“三问三不知”,这让在场的所有同学意外,但不久就赢得全场热
烈的掌声。
其实,丁教授大可不必说“不知道”。
比如可以用一些
专业性很强的术语糊弄过去,可以说一些不沾边际的话搪塞过去,
甚至还可以委婉地对学生说:“这些问题对于你们来说太深奥,一
两句话解释不清楚。
”但是,这位诺贝尔奖得主却选择了最老实、
最坦诚的回答方式,而且表情自然、诚恳,没有明知不说的矫揉造作,没有故弄玄虚,也绝没有“卖关子”。
也许,一些人在说“不
知道”时往往被看作是孤陋寡闻和无知的表现,但丁先生的“不知道”却体现着一种做人的谦逊和科学家治学的严谨态度,不禁令人
肃然起敬。
古人云:“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学问愈深,未知愈重;越是学识渊博,越要虚怀若谷。
作为专家、学者,对不知道
的东西,我们不仅应当老实地承认“不知道”,而且要敢于说“不
知道”。
即使是在专业领域内,那种自诩或表现为无所不知的“专家”,不仅其学识而且其人品也都是值得怀疑的。
孔子说“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我的理解是,做人要不断学习,不感到厌烦,那么,在教育学生的时候才能游刃有余,不感到疲倦。
我认为,作为老师,我们首先要做到“学而不厌”,为什么呢?
其一,我们都知道,现在知识的数量正在以几何级的速度递增着,作为教师必须不断地更新知识,才能适应知识社会对教师的要求,
不能总抱着自己原有的那一桶水不放,而是要让你那一桶水长流长新,不能让它成为死水,那就必需要学习,只有不断学习,才能增
长智慧,只有不断学习,也才能不断充实自己、发展自己、完善自己。
其二,学习应该是一件快乐的事情。
假如你认为学习是件苦差事,是很无奈的事情,厌倦在所难免,又怎能学的下去呢?不知道孔老先
生“学而不厌”是否也有这层含义。
只有把学习当作一件快乐的事情,当作生命的必须,你就会心甘情愿地学习,主动地学习,并且
能在学习中享受到获取知识的快乐和幸福。
其三,学习还应该掌握好的方法。
会学习的人总是能在较短的时间里获得大量的知识,而不会学习的人则是花费了大量的时间却收
效甚微,尤其是现在已经进入信息社会,获取知识的渠道有许多,
信息量巨大,如何在短时间内获得大量的信息,并且获得信息后又
能及时进行整合加工,变成自身素质的一部分,这是至关重要的。
只有“学而不厌”,不断探索,才能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才能拥
有更丰富的知识,也就能更好的为教学服务了。
其四,教师是学生的榜样,我们希望学生“学而不厌”,首先教师要“学而不厌”。
“身教重于言传”,“亲其师,信其道”,我
们的一言一行都对学生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甚至会影响到学生的
一生。
一个善于学习、善于思考的老师,其学生也必然会继承老师
的传统养成善学善思的习惯,要是教师厌倦了学习,学生又怎会热爱学习?
所以,教师要“学而不厌”。
只有“学而不厌”的老师,才能做到“诲人不倦”,只有在“学而不厌”的基础上,教师才能“诲人不倦”。
没有前面“学”的基础,就不可能有不倦的“诲”,没有一定的知识积累,没有一定的文化底蕴,是不可能做到“诲人不倦”的,否则的话,“诲”也将是照本宣科、生搬硬套、没有趣味、没有创新了,这样的“诲”自然也不会去关注学生的兴趣爱好,而是只把学生当作储存知识的容器,更不会关注学生的心灵、人格、健康了,这样的“诲”甚至可能会误人子弟、害了学生呢。
“诲人不倦”,我的理解是乐教、善教。
在教育教学中,能够不断启发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不断探索,在探索的过程中教师适时的给予帮助、点拨、鼓励,使学生一步步走向成功,这当是一种较高境界的“诲”。
只有这样来理解“诲”的含义,我们的教学就不再是机械的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这是《论
语》里给我感受最深的两则。
前一则,那么,他们中必定有我的老师。
后一则告诉我们:聪敏而一则努力地学习,不以向不如自己的人请教为羞耻。
这两句话虽是说:几个人在一起出自2000多年前的孔子之口,但在今天对我们的学习仍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人不怕犯错误,只要勇于改正就好。
孔子就常坦言自己这方面或那方面不如弟子;言行不当的时候,一经别人指出,他就会立即道歉并改正。
他的弟子子贡就曾经感慨过?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焉:过也,人皆见之;更也,人皆仰之。
’’
孔子说:“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就是说教师对自己要努力学习,永不满足;对学生要勤奋教导,不知疲倦。
《论语》引孔子的话说:“若圣与仁,则吾岂敢!抑为之不厌,诲人不倦,则可谓去尔已
矣。
”他说,如果说到圣与仁,那我怎么敢当!我只不过是学习和工
作从不厌倦,教诲学生总不知疲倦,那是可以这样说的。
在《论语》里对曾经犯过错误的少年,孔子表现出宽宏的胸怀。
他说:“人洁以进,于其洁也,不保其往也。
”意思是说人家已经
去掉了污点而进步,就要赞许他的洁净,对他的过去不应该抓住不放。
我想,如果将孔门的七十二贤三千弟子看成是棵棵树苗的话,
那孔子就是肥沃的土壤,他们共同营造了一片生命的绿洲,两千多
年来,我们华夏大地。
这一片绿洲一直点缀装扮着
孔子认为,学习必须有明确的目的,但重点在于“学以致用”。
子曰:“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使于四方,不能专对;虽多,亦奚以为?”也就是说,熟读《诗经》三百篇,交给他政治任务,却办不成;派他出使到外国,又不能独立作主应对;这样,虽然书读
得很多,又有什么用处呢?又说:“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
”也就是说,品德不去修养,学问不
去讲习,听到正义的事不能去做,有错误不能改正,也就是理论和
实际不能结合,这才是我们忧虑的。
通过学习《论语》,我懂得了许多做人、处世的道理,更让我明白了关于学习和读书的方法、态度,真是得益非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