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教与道德的关系(改)
综上所述,没有宗教,道德依然可能。
——曾广乐.如果没有宗教,道德是否可能?——对现当 代社会宗教与道德关系的一种探索[J].宗教学研究,2006(9).
人何以有道德?道德以何实现? ——宗教与道德的关系
宗教和道德是两种不同的社会意识形态,它们各有自 己的界定,但彼此间又有联系,有一些共同的特点和社会功 能作用。
宗教既有劝善惩恶、维护社会道德和社会正常生活秩 序的某种积极作用,又有为剥削阶级统治服务、阻碍人类 文明进步的消极作用。因此,人们便从不同的视角看待 宗教的社会作用和道德功能问题,从而得出各自不同的认 识和结论。
——成穷.试论宗教与道德的一般关系[J].宗教学研 究,2002(9).
六、如果没有宗教,道德是否可能?
近些年来,随着我国市场经济改革的深入,我国社会的道德领 域出现一些问题。有人认为现在我国出现了社会道德危机,进而呼 吁应当积极发挥宗教的社会道德作用,引导宗教服务社会的声音此 起彼伏。另外还有一种声音一直不绝于耳,就是“有神论者有道德, 无神论者无道德”,而当前中国社会道德危机的原因就在于中国人 没有信仰,我们需要建立一个“信仰中国”。因此,对于“如果没 有宗教,道德是否可能这个问题”目前学术界基本上存在两种截然 对立的观点:
宗教为道德增加了神圣性和超越性,使道德更具有威 慑力和内涵
所谓宗教道德就是以非感性的人神关系为直接根据,适应信 仰者与信仰对象的关系的行为,使之适合于人神关系要求的规范 和准则。
——吕大吉.宗教学通论新篇[M].中国社会科学社出版,1998年10 月第1版.
宗教道德包括:人神之道、人际之道和自然之道三个层次, 以信仰的方式对道德担当和作为。宗教道德的归宿是信仰,具有 在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通过确立神的威信来维护世俗道德的 基本社会功能;
——胡昂.略论宗教道德问题[J].学术界,2009(7).
一、何为宗教道德?——宗教道德的特点
宗教道德以信仰的方式对道德进行担当和作为,并体现出一 些鲜明的特点:
——吕大吉.宗教学通论新篇[M].中国社会科学社出版,1998年10月第1版.
四、宗教与道德的具体区别
第一、从存在维度来看。道德存身的领域始终不出人与人关系的
现实维度,宗教则与道德不同,始终走在人与“神”关系的向度 上。
第二、从与求生活动的距离来看。宗教离生存活动远而道德近。 第三、从发挥作用的范围和方法看。1、就它们对人生发挥的作
六、如果没有宗教,道德是否可能?
一种观点认为:道德并不源于宗教,宗教不是道德的保证和基础(至少不 是唯一必须的),宗教和道德(至少在逻辑上)可以相互独立,道德具有不依 赖于宗教的独立性。其理由主要是:1、在人类历史上,是先有道德后有宗 教; 2、那些无神论者“他们的道德无论从哪一方面衡量都不逊色于无论 哪一种宗教的最虔诚的信徒”。 另一种观点则认为:宗教是道德的来源、是道德的基础和保证、是道德得 以贯彻的动力和保证,道德依赖于宗教等等。道德离不开宗教———“哪 里没有信仰,哪里就没有道德”。其理由是: 1、宗教与道德本质上就是同 一的、同质的。 2、宗教是道德的基础与保证。3、道德需要宗教为其提 供合理性。
——高明.康德论道德与宗教之关系[J].东方论 坛,2011(6).
三、马克思主义论宗教与道德的关系
道德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它是人们共同生活及其行为 的准则和规范。宗教是以幻想的超人间的形式来表现现实 世界中支配人们日常生活的异己力量。 宗教与道德都是社会意识形态的形式,同属上层建筑的 范畴。离开社会经济关系这个基础,宗教和道德就都失去 其存在的客观根据。道德伦理比宗教更接近于社会的物质 经济基础。物质生产活动是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人们 在从事物质生产活动的过程中,必然要调整彼此的活动与 行为,道德规范便由之而产生。
宗教的思想在康德的许多著作中都显现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但 康德本身不属于任何一个教派,他心中的教派乃是一种符合人的需 要的理想的宗教,按他的话来说,也就是一种“道德的宗教”。他 认为道德自有其一套意志,这种意志并不是“他律”,而是“自 律”。道德法则除了其内在的意志自由和自主性之外,不需要任何 外在的存在,包括一切传统习俗、文化、法律、契约,当然也包括 宗教和上帝的诚命,康德从中推出“道德具有自足性”。 道德是奠基于人这种自由存在者的概念之上的,人这种存在者又正因为自由而 通过理性将自己约束在无条件的法则之内,那么,人就既不为了认识责任而需要一个 在自己之上的存在者的理念,也不为了遵循责任而需要一个法则自身之外的动 机。„„任何东西若不是源于人自身和人的自由,便不能为其缺乏德性提供治疗。— —因此,道德为了自身决不需要宗教,相反,借助于纯粹实践理性,道德是自足的。 ——康德.纯然理性界限内的宗教[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年第1 版.
一、在教化内容上,宗教道德具有普世性情怀; 二、在教化方式上,宗教道德具有务实性品格; 三、在教化效果上,宗教道德具有多重性保证;
四、在教化的守护机制上,宗教道德具有明确的奖惩标准。
——胡昂.略论宗教道德问题[J].学术界,2009(7).
二、康德的宗教与道德观
1、道德具有自足性
——成穷.试论宗教与道德的一般关系[J].宗教学研究,2002(9).
五、宗教与道德的具体联系
总的来说,宗教与道德的联系表现为两者的交互影响。 一、宗教对道德的影响
1、宗教对于道德的神圣化; 2、宗教把自己的信条直接转化为世俗道德。
二、道德对宗教的影响
1、宗教从世俗道德中吸取某些道德资源,使之成为自己的教义和 道德的组成部分; 2、世俗道德迫使宗教做出某种相应的改变。
——曾广乐.如果没有宗教,道德是否可能?——对现当代社会宗教与道德 关系的一种探索[J].宗教学研究,2006(9).
六、如果没有宗教,道德是否可能?
现代社会社会生产力高度发展、人文社会科学高度发达、人 们的科学理性程度大大提高以及法制日益健全,道德与宗教的相 互独立性已经大大增强了。通过宗教来阐述和论证道德的必要性、 维护道德的存在与实现道德的作用的必要性大为削弱,人们已经 不再必须而完全可以不以神的名义、以宗教的形式来创立道德了。 人们完全可以以人们和社会的需要作为建立道德、遵守道德、维 护道德的根据,道德由此而可以在较大程度上独立于宗教。
用而言,宗教“高”而道德“低”,宗教“窄”而道德“宽”。 道德是人们无法摆脱的,而宗教是可以选择的。道德是普适的, 而宗教是特适的;2、就发挥作用的方式看,道德是非强制的, 约束主要来自于内在的良知,而宗教对于信仰者则是绝对的权威。
第四、从表现形式来看。道德规范具有相似性,而宗教信仰则具
有较大的差异。
二、康德的宗教与道德观
2、宗教起源于道德
康德认为道德对于宗教具有依赖性,他说:“道 德必然导致宗教,且通过宗教,道德将自身扩展到了 人之外的一个有权威的道德立法者的理念,在此立法 者的理念中,创世的宏基目的也是并且应该是人的终 极目的。”道德不仅具有自足性,而且可以从道德推 论宗教,宗教并非道德的基础,相反,道德才是宗教 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