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教学中,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
鉴于情感在教学活动中的重要性,教师应从多方面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积极情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指导学生掌握并运用情感学习策略,帮助学生学会调控和转化不良情感,减少学生厌学、苦学的现象。
一、提高情感的自我意识
情感的自我意识,即情感上的“自知之明”,是指个体对自我感觉和体验到的情感变化的敏锐认知,它是情绪智力的核心。
因为某种情感一旦被人们觉察,控制它的机会和力量就会得到相应的增强。
这种个体意识到自己的情感并对情感产生的原因进一步认知的能力有人称之为“后情感”。
它使个体不仅对“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
因此,我们可通过自我反省,从不同的角度去了解自己的情感的情感及情感产生的原因,以此来提高情感的自我意识。
二、改进教学,以教育情
教材内容蕴含了大量的情感因素,按其蕴含情感因素的状况可分为三类:即含显性情感因素,含隐性情感因素和不含情感因素的教材内容。
教师应深入体验其中情感,将其加工提炼出来,并通过语言、表情将其传递给学生,使学生在接受认知信息的同时,接受相应的情感因素的影响,达到以情生情、以情促知、知情共育的效果。
对于相对来说不含感情因素的教材内容,教师应尽可能从外部赋予它以某些情感色彩,揭示这些教学内容背后隐藏着的人物轶事,让学生在接受这些科学性很强的知识时,也能感受到某些情趣,增强学习热情。
三、注意学生学习兴趣的转化
学生的主要任务是学习,学习兴趣是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提高学习效率,开发学生智能,使教学效果最优化的关键因素之一。
学习兴趣是指个体力求积极接触、认识和探究某种知识技能或爱好某种活动的心理倾向。
这种心理倾向总是使人心向神往,对某种事物给予优先注意,并且在兴趣发生的同时总是伴有对该事物满意、愉快、振奋等良好情感体验。
因此,学习兴趣是学生在教与学过程中表现出的主要情感之一,是推动学生学习活动的最有效的内在动力。
四、教给学生情绪管理的方法
“情绪化”是学生中普遍存在的现象。
所谓情绪化是指自己的情绪缺乏控制与调节的能力,不能很好的克制、转移不良情绪,也不能根据环境表达适当的情绪。
情绪化实际上是心理素质差的标志,是不成熟的表现,也是学生学习的巨大障碍。
所以,教师要注意教给学生情绪管理的方法。
情绪管理不仅是消除愤怒、焦虑、悲伤等负面情绪,增加正性情绪,在更多的情况下,是一种维持正性情绪与负性情绪之间的平衡过程。
有的时候,同样需要对正性情绪进行管理,否则会带来社会交往方面的问题和不必要的麻烦。
五、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
兴趣是学生接受教育的感情基础,是入门的向导,是学生探求知识,促进思维发展的巨大动力。
积极的兴趣能丰富人的知识,开发智力,广泛而稳定的兴趣,能开阔眼界,使人知识丰富。
长期稳定的兴趣,能促使人勇于探索,深入思维爆发出创造性的智慧。
发展积极兴
趣,对提高学习效率十分重要,教育学家乌申斯基说:"没有兴趣的强制性学习,将会扼杀学生探求真理的欲望。
"兴趣是一个人走向事业成功的开始,有人总结世界上数百名诺贝尔奖获得者的成功因素,其中之一就是他们对所研究的科学事业内有浓厚的兴趣。
因此,在地理教学中应注意对学生进行兴趣的培养。
六、融洽学生地理学习的情感
情感总是与认识紧密相联,在认识的基础上产生情感,对认识起反正面的动力作用。
消极情感阻碍智力发展,积极情感推动人的智力发展,特别是理智感,能使人不断地探索新的知识,保持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努力克服困难。
情绪是情感的具体形式的直接体现,美好的心境是学生智力活动的条件,能使人产生学习兴趣。
良好心境能使注意力集中,记忆效果好,想象力丰富。
地理教学中,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
鉴于情感在教学活动中的重要性,教师应从多方面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积极情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指导学生掌握并运用情感学习策略,帮助学生学会调控和转化不良情感,减少学生厌学、苦学的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