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不安抗辩制度在我国合同履行中的重要性及不足之处论文提要
; 不安抗辩制度在双务合同中,能够切实保护先给付一方的合法权益,对合同各方能够顺利履行义务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它在合同履行中,维护了合同双方的利益平衡,体现了民法公正、公平、诚实信用的基本原则。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商品交易形式的不断变化、交易速度的加快,更加说明了社会现实中具体合同的履行,需要不安抗辩制度,当先给付一方的合法权益受到将要发生的违约事实的侵害时,其行使不安抗辩权可以提前获得法律救济,中止合同而督促后履行方恢复履行能力或提供担保,否则可以解除合同。文章着重论证了不安抗辩制度也存在一定的不足之处,具体有三个方面:首先在行使不安抗辩权的主体上,主张法律平等的赋予先给付一方和后履行方平等的行使不安抗辩权的权利。其次,法律不要硬性规定在行使不安抗辩权过程中,中止履行合同是解除合同的必经程序。主张由当事人根据具体合同自主选择是暂时中止合同,等待对方提供担保或恢复履约能力;还是直接解除合同。最后,希望先给付一方因取证而负担的合理开支由后履行方承担费用,以切实有效的保护守约方的合法权益。
关键词:不安抗辩; 合同履行; 重要性; 不足
;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我国已经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市场经济就是合同经济、信用经济、法律经济。合同是联结生产、流通、消费的纽带,是经济合作、技术交流、贸易往来的法律形式。
合同如果能够全面、正确的履行,可以保证生产、流通、消费各个环节的正常运行,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不安抗辩制度就是在双务合同中,为了保证合同能够全面、正确履行而设计的法律制度,它在合同履行中对保护合同当事人的合法权益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当然,笔者认为它也存在着一定的不足之处,本文就此两个方面的问题加以探讨,略述拙见,以求教学术同仁。
一、不安抗辩制度的概念及立法沿革
不安抗辩权是双务合同中先给付义务的当事人,因他方财产显著减少或资力明显减弱,有难以给付的情形时,在他方未为给付或提供担保前,有拒绝自己给付的权力。不安抗辩权制度设立的目的在于,避免因情况变化而导致应先履行一方遭受损害,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大多数双务合同的互负债务,在履行期上往往不一致。设计法律制度必须考虑到如何保护先为给付之当事人的合法权益,不安抗辩权就是法律规定的保护手段。在对方于缔约后出现财产状况明显恶化等情况时,可能危及先给付一方的债权实现时,法律赋予先给付方在对方为对待给付或提供担保之前拒绝履行的权利,以维护公平。
合同履行制度的确定与完善,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更经历了一个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由不完善到比较完善的发展过程。在早期的合同法中,对履行合同的具体条件和要求一般很少涉及,仅强调违约应当承担的法律责任,没有形成专门的合同履行制度。只是在十九世纪前后,在一些大陆法系和英
美法系国家的民法或合同法中,才对合同履行的基本内容和要求作出
较专门的规定。现代合同法中,对合同履行问题给予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合同履行理论研究有了较大进展。①; 合同履行不再简单的归结为给付、清偿等最后阶段的完成行为,而被视为一个行为过程。合同履行的原则、抗辩权的行使、合同履行的保全措施构成了较为完善的合同履行的理论体系。
合同履行是全部合同法律制度的核心,是合同法律约束力最集中的表现,是消灭合同之债最主要的方式,合同之债是当事人实现其利益要求的法律手段。而合同当事人欲实现合同利益,只有依靠合同债务人全面履行其债务。如果仅仅订立了合同而没有实际履行,那么不仅为缔约所付的努力会付之东流,而且可能招致经济上和信誉上的严重损失,所以履行合同是实现合同目的最重要和最关键的环节,直接关系到合同当事人的利益。同时,鉴于合同深入到社会各个领域,合同债权债务关系覆盖着整个经济的运行,所以,合同的正确履行与否会影响到社会经济健康、有序、协调、持续的发展。
不安抗辩权作为合同履行制度的一部分内容,其行使只产生中止履行的效力,即在对方为对待给付或提出担保前,先为给付义务人得拒绝自己的给付,但只是暂时停止履行或延期履行,而不是消失其履行义务②。如对方在合理期限内恢复履行能力并且提供了适当担保,则行使不安抗辩权的一方当事人应恢复自己义务的履行,否则将构成违约。如果对方在合同期限内未恢复履行能力并且未提供适当担保的,则行使不安抗辩权的一方有权解除合同,终止合同债权债务的履行。
二、不安抗辩制度在合同履行中的重要性
不安抗辩制度就是在双务合同履行过程中能够切实有效的保护先给付一方当事人合法权益不受侵害的法律制度,也就是在一定法定条件下,赋予先给付一方一个权利,即不安抗辩权。所谓不安抗辩权,是指在双务合同中,先给付一方有证据证明对方在合同订立后,出现了某些法律规定的不能或无法履行合同义务的情况时,先给付一方有权中止履行合同,除非对方恢复履行能力或对履行合同提
供了担保,否则先给付一方还有解除合同的权利。
1、不安抗辩制度在合同履行中体现了民法的基本原则
法律制度、法律精神均来源于社会实践,法律是为社会实践服务的,它主要保护的是社会上最合理的东西。据此民法上便产生了最能体现法律精神的基本原则,我国《民法通则》第4条规定:“民事活动应当遵循自愿、公平、公正、等价有偿、诚实信用原则”。虽然世界各国学者的看法及各国法律规定都不尽相同,但公平、公正、诚实信用原则是公认的基本原则,是指导各国民事活动的基本准则。公平原则要求民事活动要维持双方的利益平衡,当发生特殊情况使当事人之间的利益关系失去平衡时,应当进行调整,使利益平衡得以恢复,由此维持一定的社会经济秩序。① 公正原则,是法律主张正义精神在民事活动中的具体体现,它要求民事活动必须合理,对不合理的民事行为要有办法制裁。② 在—些双务合同中,存在先履行义务的当事人,明知自己先履行完义务后,对方肯定违约,在此情况下,自己是否仍要按期履约的问题。例如:甲与乙签订购销合同一份,约定甲先履行合同中的供货义务,甲履行完之后的一段时间,乙再向甲付货款的义
务。在甲准备交货之时,发现了乙丧失了履行合同的能力;或者发生了信誉危机,肯定不能履行合同。甲此时遇到了一个两难选择,即如果自己不按照合同的约定履行义务,就要承担违约责任,如果自己按照合同的义务进行履行,自己的合法权益不仅得不到切实有效的保护,反而肯定要受到侵害。所以这就不公平,双方的利益关系失去了平衡,也是不合理、不公正的,违约方没有受到制裁,违背了民法的最基本原则。不安抗辩制度正是为了追求这么一个最基本的法律精神而产生的。因此,我们可以看到不安抗辩制度的重要性,它的存在体现了民法公正、公平、诚实信用的最基本原则。
我国当前实行的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市场经济的特征之一,就是鼓励正当有序的商品交易。使交易各方都获得移动的预期利益。合同是市场交易中最重要的形式,是当事人为实现一定的目的,明确相互权利义务关系的协议。合同依法成立,就成为合同当事人之间的“法律”,即具有法律约束力,当事人必须全面履行合同规定的义务,任何一方不得擅自变更或解除合同,否则就不能达到合同各方的预期利益。然而在现实生活中,由于市场竞争的激烈,交易的速度的加快,交易的形式的多样化,再加上其他各种各样的原因,不是所有的合同都能够得到履行,当事人的合同权利不是都能够得到实现。我国现在的合同履行率同国外相比还是很低的。有些人在合同签订时还具备履行能力,签订合同后则丧失了履行能力;有些人再合同履行时就不具备履行能力,只是签订合同时向对方隐瞒这一情况;有些人虽然具备履行能力,但由于本身素质低下,其主观上不能正确对待诚实信用这么一个基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