蝙蝠和雷达课文教案【篇一:《蝙蝠和雷达》——教学设计】《蝙蝠和雷达》教学设计“探究、感悟、拓展”让课堂教学更具实效性一、教案背景:《蝙蝠和雷达》是人教版九年义务教育四年级下第三组的一篇精读课文,本组课文以“大自然的启示”为专题,是对以前所学习的观察大自然、保护环境的延伸与发展,并有新的内涵。
选编本组教材,一方面让学生了解一些新的科学知识,引导学生进一步关注自然、了解自然,在对自然的观察、了解、发现中受到有益的启示,同时发展学生的观察、想像等思维品质;另一方面要进一步提高学生了解文章主要内容的能力,继续培养学生的默读与自学能力,提高语文综合素养。
二、教学课题: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四年级下册第11课《蝙蝠和雷达》三、教材分析:《蝙蝠和雷达》这篇课文主要讲科学家通过反复试验,揭开了蝙蝠能在夜间飞行的原因,并从中受到启发,给飞机装上雷达,解决了飞机在夜间安全飞行的问题。
这是一篇很有意思的科普知识短文,叙述思路清晰,逻辑性强,选编这篇课文的意图,是为了让学生在阅读中抓住要点,准确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
同时,激发学生阅读科普文章的兴趣,拓宽视野。
四、教学方法:自主探究法、表格导学法、多媒体演示法、讲授法(复述)、阅读法(朗读)五、教学过程:一、看图揭题,设疑导读1、教师:(课件出示蝙蝠图片)同学们认识图片上的动物吗?(蝙蝠)这幅图呢?你们认识这是什么吗?(雷达)指着图片,一个是动物,一个是探测仪器,他们是两种完全不同的事物,他们组成我们今天学习的课题。
跟老师老师写课题,蝙蝠都是左右结构的生字,虫做偏旁的时候要写的扁瘦一些,右半部分要宽一些。
来读一遍,齐读蝙蝠,字音很准。
齐读课题。
读的很好。
聪明的孩子看到课题一定有问题要问,有问题吗?指名说。
(雷达是什么?蝙蝠和雷达为什么会有关系,雷达是怎么发明出来的)同学们真了不起,短短的时间提出了这么多有价值的问题,现在请同学们打开课本读课文,自己读看看通过读文你能读懂那些问题,因为是初读,同学们读的时候慢一些,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听懂了吗?开始(读完一遍就停下来做好)【设计意图:通过观察图片,层层设疑,激起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并初步感知蝙蝠和雷达之间的关系,为学习下文打下基础。
】二、初读感知,把握要点1,我是小老师:哪位同学愿意当老师读一读本课的生字词,谁来读第一行,指名读,字音很准。
谁来读第二行,字正腔圆真好听。
同学们读的真好,相信在写字方面表现的更好,你认为红色的生字那个需要提醒大家,同学们在书写的时候注意蝙蝠的蝙,在田字格中虫是偏旁写的要窄一些右边上窄下宽,撇要伸展到“虫”的下面。
捕这个字左窄右宽,竖要垂直有力,最后的时候不要忘记加点。
请同学们自己在田字格中每个字写两遍。
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蝙蝠和雷达,同学们想不想弄明白他们之间到底有怎样的联系?2快速浏览课文,从文中找出能说明蝙蝠和雷达有联系的一句话吗?指名说。
2、出示:科学家模仿蝙蝠探路的方法,给飞机装上了雷达。
指名读。
(1)学生质疑:针对这句话,你能提出什么问题?蝙蝠探路的方法是什么?科学家对蝙蝠在夜里飞行产生了疑问,他怎么能在夜里飞行而不撞倒呢?科学家经过反复的实验和研究,最后终于发明了雷达。
(2)同学们想不想当科学家,这节课同学们都是小小科学家让我们一起来体验研究和发明的过程。
三、扫除障碍理解文意教师:首先研究蝙蝠夜里飞行时有什么特点呢?课文中那个自然段描写了这一特点?师: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读描写蝙蝠飞行本领高的句子。
谁来读一读?(出示课件)生1:读“蝙蝠是在夜里飞行的,还能捕捉飞蛾和蚊子;而且无论怎么飞,从来没见过它跟什么东西相撞,即使一根极细的电线,它也能灵巧地避开。
”师:蝙蝠飞行有什么特点用一个词语概括?生1:蝙蝠飞行很灵巧。
师:找的真准,你从哪些地方看出它飞行的是很灵巧,生:即使一根极细的电线,它也能灵巧地避开。
从“极细的电线”看出来,我们人类在大白天都看不清,而蝙蝠在晚上能灵巧地避开,太了不起了!师:你能读出来吗?生2:读句子体会。
师:你这只蝙蝠的本领不太大,谁再来读?生3:读句子体会。
师:这只蝙蝠的本领不一般,谁再来读?生4:读这句话。
师:这真是只厉害的蝙蝠!看大屏幕,谁再来读?(“还能、而且、无论、从来没见过、即使、也”等词变成红字)生5:再读句子体会。
师:你又体会出什么?生5:红颜色的词语要重读。
师:说明什么?生5:这些词很重要。
生6:我觉得这些词更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特点。
师:什么特点?生6:准确、科学。
师:你真是一语道破天机,这些词语层层递进,环环相扣,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特点。
谁再来读一读?大家体会。
生7:再读句子,其他同学体会。
师:你真是个朗读能手!不仅让我们感受到语言的准确与科学,更让我们深深领悟了这小小蝙蝠的超凡本领。
是呀蝙蝠就这样飞了成千上万年,人们习以为常,但是科学家发现了其中的奥秘,提出了值得研究的问题(板书:提出问题)(3)(出示句子)难道它的眼睛特别敏锐,能在漆黑的夜里看清楚所有的东西吗?生:读句子。
你想把这个问题弄清楚吗?齐读这句话。
科学研究就是一个发现疑问,解决疑问的过程为了弄清这个问题,100多年前,科学家们已经做了很多次试验,进行了反复的研究,板书(反复研究)你想不想也做一个科学家?四、自主探究,介绍试验教师:下面请同学们根据手中的表格自学文章的4-6自然段。
体验科学研究的过程,快速的完成你手中的表格。
附表格:1、学生自学,教师巡视指导。
2、教师检查学生自学情况。
教师:假如你现在就是科学家,你能来介绍一下你的实验过程吗?师:咱们小组合作气氛很热烈,集体的交流一定碰撞出了智慧的火花,哪组到台前展示!指定组派代表来台前展示图表并读出填写内容。
生:展示并大声读表格内容。
师:你们组概括能力很强,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谁同意他们的填法?3、生:绝大多数高高地举起手来。
师:真是英雄所见略同。
4、学生发言,订正表格。
师:从文中找出这个结论,读一读。
生(齐):蝙蝠飞行靠的不是眼睛,它是用嘴和耳朵配合起来探路的。
生:读第六自然段。
师:读完,你了解了什么?生1:我知道,科学家是通过试验的方法得出这个结论的。
师:读出来。
生1:重读了“三次不同的试验”。
师:你们还了解了什么?生2:我知道了蝙蝠飞行的秘密。
师:是什么,请读出来。
生2:读后半句“蝙蝠夜里飞行,靠的不是眼睛,它是用嘴和耳朵配合起来探路的。
”师:(出课件)谁来读一读?生3:三次试验证明,蝙蝠夜里飞行,靠的不是眼睛,它是用嘴和耳朵配合起来探路的。
师:你发现了什么?生3:少了“不同的”三个字。
师:(点课件)再读。
生3:三次不同的实验证明,蝙蝠夜里飞行,靠的不是眼睛,它是用嘴和耳朵配合起来探路的。
师:你有什么感受?生3:还是加上“不同的”好。
师:为什么?生3:没有想好。
师:再想想,谁来帮忙?生4:去掉“不同的”,我是不是可以这样理解,这是三次相同的实验。
如果是相同的实验,是不能证明结果的,所以不能去掉。
师:你的理解力表达力都很强,相同的实验确实不能揭开蝙蝠究竟靠什么飞行。
你能读出这个词语的重要吗?生4:读“三次不同的实验证明,蝙蝠夜里飞行,靠的不是眼睛,它是用嘴和耳朵配合起来探路的。
师:认真看大屏幕(放课件),谁来读?生5:三次不同的实验证明,蝙蝠在夜里飞行,靠的不是眼睛,它是用嘴和耳朵探路的。
师:你们发现了什么?生6:少了“配合起来”。
师:(点课件),再读。
生6:三次不同的实验证明,蝙蝠在夜里飞行,靠的不是眼睛,它是用嘴和耳朵配合起来探路的。
师:你觉得哪句好?生6:最后这句好,因为光靠嘴或光靠眼,蝙蝠飞行只能到处乱撞,必须嘴和耳朵紧密配合。
师:说得真好,你能读出来吗?生6:读第六自然段。
师:你体会到了什么?生6:这两个词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和科学性。
师:好,让我们以齐读的方式体会说明文语言的特点。
怎么配合的呢?请同学们读课文的第七自然段。
找出蝙蝠探路的方法。
师:指名说这个秘密是什么?指名说,这个秘密你揭示的非常清楚,大家都听明白了吗?咱们一起看看蝙蝠探路的方法课件演示蝙蝠探路的方法。
蝙蝠从嘴里发出超声波遇到障碍物反射回来传到耳朵里。
现在请我们班的小小科学家完整的,清楚的向大家解说一遍,谁愿意,指名说,它一边飞一边从嘴里————,瞧,她研究的多棒,给他鼓鼓掌,教师:同学们科学家揭示出这个秘密容易吗?你从哪里看出来?(课件出示:科学家经过反复研究,终于揭开了蝙蝠能在夜里飞行的秘密。
)师:(出示课件),谁来读?生1:读“科学家经过研究,揭开了蝙蝠能在夜里飞行的秘密。
”“科学家经过反复研究,终于揭开了蝙蝠能在夜里飞行的秘密。
”师:生1:,“反复”就是一次又一次,说明科学家做试验很不容易。
师:读出来。
生1:读“科学家经过反复研究,终于揭开了蝙蝠能在夜里飞行的秘密。
”一句。
师:谁再读?生2:读这句话.师:你现在想说什么?生2:“终于”一词说明科学家经过努力,最后揭开了蝙蝠在夜里飞行的秘密,我很佩服科学家。
师:读出来。
你们都非常的会体会,是呀科学研究可不是这么容易的的呀?谁来读,师:从你们的朗读中,我们体会到了科学家的伟大和不容易,你还体会出什么?生4:如果去掉“反复、终于”这两个词,就不能表达出科学家的艰辛,所以不能去掉。
师:就是说这两个词缺一不可,这恰恰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生(齐):要准确。
师:对,让我们齐读这句话,再次体会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和科学性。
生:齐读句子。
科学研究的确不容易,无论他们遇到怎么的挫折,他们从来没有放弃。
谁来读,师:于是科学家按照蝙蝠探路的方法,给飞机装了什么?生(齐):雷达。
师:雷达是怎样工作的?默读课文,在文中找出来。
生:默读第八自然段,读句子。
出示课件,演示雷达工作过程,学到这里同学们一定对蝙蝠和雷达的关系有明确的认识,看大屏幕,你会填吗?师:我们来一次脱口秀,根据我的提问,同学们想出答案就大声喊出来,我们赛一赛谁反应快,答得准。
开始!(师边提问边画括号)同学们说的真好。
d.填写书上填空题。
指名汇报。
看来同学们都掌握了课文的内容。
【设计意图:通过课件演示,学生很容易理解雷达工作的原理,再让学生通过蝙蝠探路的方法与雷达工作原理的对比进行填空,就可以顺利地突破教学难点。
】四、拓展延伸,激发兴趣1、教师小结:不仅如此,雷达的发明还给我们的生活其他方面也带来了方便,你还知道哪些应用雷达的例子吗?2、教师小结:可见,雷达的发明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不少的便利,让我们接受信息更加快捷,知道的领域更加宽泛。
当然,我们人类还通过研究生物某些器官的构造和功能,从中得到启示并进行模仿,从而研究出了更多对生活有用的发明。
创造了一门新的科学——仿生学让我们来了解一下。
(出示课件)作为小小科学家你体验了一次科学研究的过程,你有什么体会或者感受。
五、回顾全文,感知结构1、教师:在我们和科学家一起探究的过程中,你发现这篇文章在结构上有什么特点吗?(指板书,提示学生归纳:提出问题——解决问题)2、教师:我们在写这种文章的时候也可以按照这样的写作方法进叙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