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大国战略]大国战略要点

[大国战略]大国战略要点

大国战略——中国利益与使命前言:21世纪的大国战略21世纪的中国国家发展目标是:首先,促进人类发展使十几亿中国人口摆脱贫困,达到小康,实现共同富裕的目标。

这是指达到较高的人类发展指标和社会发展指标,包括较高的人口预期寿命,较高的人口文化程度,较低的婴儿死亡率;其次成为世界经济强国,这包括按实际购买力评价计算的GDP总量居世界首位,进出口贸易额居世界首位,军事实力居世界前列成为成熟技术应用大国,并在若干重要科学领域占有一席之地;第三,迅速增强中国国际竞争力,这包括企业竞争力、产业竞争力、科技竞争力、教育竞争力、金融竞争力以及基础设施竞争力,大大缩小与发达国家在获取知识与信息方面的差距。

第四;在全球格局中不称霸,但积极扮演和平与安全、维护国际经济秩序与政治秩序的大国角色,对全球事务承担起大国的责任。

21世纪中国国家战略利益需求是:中国是历史上文化大国,也是现实中地缘政治大国,正致力于成为未来的综合性大国。

所有这些决定了她的战略定位及其选择不同于任何大国。

作为国际地位日渐提高,实力不断增长的发展中国家,主权、稳定、发展、平等、正义五个层次的利益需要,就构成了国家战略利益的主要方面。

各种需要之间彼此联系,形成一个有机系统:从基本的生存权益需要到更高层次的需求,从而通过自助成为一个对国际社会有重要贡献的大国。

第一,主权需要。

它包括领土完整,内政不被干涉,是一国存的基本需要。

第二,稳定需要。

与主权需要一样,稳定需要同样涵盖了国家安全利益的一部分内涵。

第三,发展需要。

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的主流,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欠发达国家都在拼命迅跑,以在未来竞争中争夺力量制高点。

第四,平等需要。

国家不分大小、强弱、富贫,也不论国家制渡及意识形态差异,在国际法上的地位都是平等的。

第五,正义需要。

中国的地缘政治及文化历史背景使它具有不同于其他大国的使命;即维护地区和平与安全的使命感。

中国如何实现21世纪的国家发展目标取决于我们选择何种发展战略。

21世纪中国的大国战略,应吸取新的原则和思想,进行重大调整。

它的核心是保证国家利益:第一,中国地缘战略是确保国家安全,保证领土完整、主权独立、民族团结、国家统一。

第二,提高综合国力,保证国家经济安全。

第三,继续坚持改革开放相互促进的战略。

第四,确定以人为本的改革与发展战略。

第五,实施面向未来发展的知识发展战略。

第六,城市化战略。

第一章、中国地缘战略构想一、转移中的力量枢纽1.过渡性格局:超级、主导、内政、从属四个地缘政治体系冷战结束后,每个国家都在注视国际体系的结构性变化,推想自己在未来的位置并暗中准备。

没有不变的秩序。

维也纳体系维持了100年,凡尔赛体系维持了20年,雅尔塔体系也只存在了40年。

国际体系的稳定与变革是由国家或其他行为主体之行为所决定的。

”国际事务的主导权力正在由集中而分散,从核心地域不断向外围地区扩散。

这是前苏联解体后全球地缘格局发生的一个根本性变化,整个世界出现了超级、主导、内政、从属四个梯度的地缘政治力量体系,并构成全球力量的金字塔。

超级体系——是由美国力量及其所有直接影响的势力范围组成。

主导体系——主要是中国、俄罗斯、日本、德国四个大国。

东亚。

它的附属地区是东北亚和东南亚,对这一区域影响最大的是中国和日本。

西欧。

发挥影响的主要是德国。

东欧。

主要指俄罗斯及东欧各国。

从属体系——这一体系是超级体系或一些国家集团施展政治、经济等方面影响的主要场所。

拉丁美洲、中东、中亚、大洋洲、非洲等地理单元属于从属体系。

域集团。

非洲之所以无法形成统一的集团力量,是由于种族、宗教因素的离心趋势。

而经济的落后——无法实现统一大市场而缺乏必要的联系纽带。

内政体系——这一体系的国家影响外界的能力极小,外界对其内部事务影响也极微。

这一过渡格局实际上是旧秩序的延伸。

因此它呈垂直式结构——明显的帝国制体系印痕烙于其上。

但未来新秩序又在其中孕育。

主导体系的国家在战略上的选择范围和余地最大,它可以与超级体系国家保持冲突又合作的关系,又能与从属体系、内政体系国家联合起来,抵制超级体系的地区性渗透,因此外交的弹性空间很大。

超级体系国家的主要目的就是影响甚至控制其他国家,因此存在着与另外三个体系的尖锐矛盾,久而久之外交回旋余地减小,在政治上则逐步失去道义力量,一旦如此,就成为与主导体系平行的国家。

2、力量转移:从核心区向边缘区扩散核心国家及边缘国家问的互动关系构成某种国际秩序。

一个具备实力的国家是成为内敛型或是扩展型,这关键在于它在力量投放和自身实力之间找到何种平衡。

核心国家往往会拥有利益圈,由此形成区域的力量梯度。

致使原有体系变革或曰力量枢纽由核心区向边缘区转移及新秩序诞生的动力究竟是什么?社会变革是推动一国成为大国并向原有秩序发起挑战的重要动力之一。

社会变革有时首先是意识形态系统的变革,即一种旨在彻底涤清人们意识底层的顽固守旧观念的力量兴起,引发经济和政治系统的变化。

生产资料以及生产资料之中的变革也是秩序变革的重要动力之一。

新的生产工具的使用、新的技术推广最终使生产力大幅提高。

造成体系变革的重要标志是大国兴衰,或者说大国之间力量对比态势改变必然带来国际体系的变革。

渴望权力和经济获益——成为变革国际体系的强大内驱力。

决定性力量重心的转换源于内部结构也在于外部环境影响。

一旦处于衰落态势的大国发现新兴大国已是咄咄逼人,为了维持其霸权地位,或应付统治成本的增长和防止衰退,无非有两种选择:一是减少国际义务以减削成本支出。

二是挑起战争,在新兴大国未立住脚前就击溃它。

在旧秩序痕迹还未完全消失、新秩序轮廓还未显现的时代,整个世界运进的方向则可能被持续不断的局部动荡乃至战争改变。

二、对中国安全与发展至关重要的地缘政治区域1、美国的地缘战略是拥有海上霸权,保持美国对各大洋的霸权地位,并利用对各大洋的控制操纵世界贸易,使联盟体系和自由贸易制度作为一个国际政治的永久体系,从而变成一个实际上的帝国体系。

2、日本的战略及政治目标控制日本列岛及州委海域甚至南到中国台湾、东南到琉球群岛的西北太平洋;其次控制整个西太平洋,赶走一切外国海军,以获得并保持对从中国或者东南亚通往日本的能源来源的通道控制权。

3、俄罗斯的亚太战略维持其现有的边境安全及对周边国家的传统影响力,加强地区打过地位;恢复对独联体国家的政治经济控制力,并致力于对这一地区建立军事安全区并逐步使之一体化;恢复帝国力量,重建黑海、远东、北方舰队之后,全部力量用于向南方的挺进,在印度洋找到出海口,以弥补前苏联帝国地缘政治图的残缺。

三、中国的地缘战略1、历史大战略:北向与南向中国位于亚欧大陆东侧,东临太平洋,西北部则深居亚欧大陆的中心,陆海兼备,是一个右有高原可做屏障防御,左有大海可利用贸易刺激经济增长的大陆——海洋型国家。

古代中国:向北,以物理抗御北方来犯的大敌;向南则以文化、经济为动力开发生活的所需。

当代中国:使周边国家成为中立缓冲地带,以避免一些大国重新介入周边国家;建立大陆里力量并增强其投送能力,建立安全区。

建立强大的海上力量,有效控制内海,防治外来力量的骚扰;增强海军的远洋投送能力,必要时能控制内海及岛屿附近的海上战略通道。

2、中国区域角逐的目标全球战略均势在下个世纪寓于中央、陆心、海洋三大战略区的力量框架中。

从全球地缘格局的演变趋势来看,战略区之间的力量对比取代大国“极性”力量的对比成为未来格局的特征。

中国地缘政治战略和经济战略是区域化的,而不是全球化的。

中国区域化的地缘战略是为维护亚大地区稳定与和平的必然产物。

从经济战略来看,意味着经济区域化;从外交来看,则形成以亚洲东部国家为重点的轴心外交,因此具有很大的现实基础。

中国对外战略是防御性的,战略防御的重点是东亚地区。

A·战略要地中国台湾——是东北亚乃至亚大地区最重要的战略要地。

美国与日本力量一向有渗透宝岛的欲望。

一旦如此,中国海权就丧失大半,若发生战争就可能遭到敌国的海上封锁。

中国台湾作为中央战略区的重要战略要地,必将打破从千岛群岛、日本列岛、菲律宾岛的链型包围。

因为中国台湾是这一链条的中央之岛,这一突破可以使中央战略区的海上影响力到整个西太平洋地区。

中国台湾海峡还是一条中国海上交通的咽喉,属于重要的海上通道,同时也是西太平洋地区一条重要国际航道,对中国经济的均衡发展和海外贸易的顺利进行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中国沿海省区居有五分之一的人口,分布有上海、杭州等工业基地。

长江流域及其以南各农业基地以及蓬勃发展的沿海经济开发区。

由于这一带的经济科技水平在中国居于前沿,中国台湾对这一地区的海防所能起到的战略作用和影响是无法估量的。

中国台湾岛南与海南岛。

舟山群岛形成东南海上战略防御的品字阵。

以中国台湾为中心的连接海南岛和舟山群岛这两个南北要点,就筑成一条天然有力的战略海防线,足以掩护东南沿海六省市及这一方向的战略纵深。

日本对外依赖严重,中国台湾丰富的资源是它企图控制中国台湾的重要因素之一。

另外日本海上生命线经中国台湾地区伸入波斯湾。

一旦中国台湾独立,并成为美日轴心的战略基地,美日仅用岸基反舰导弹就可以封锁整个海峡;若用航空兵、水面舰艇和水雷武器的稍许配合,中国台湾海峡地区的海上交通线势必会被切断,中国海防线也将一分为二,海军将失去整体之利,被迫分兵两海作战,足以可见中国台湾岛的得失可谓厉害攸关。

对中国来说,如果有效控制这条防线,不但有利于沿海地区的经济发展,而且在军事上可以握有决定性的主动权。

新加坡是马六甲海峡的最重要的有效扼制点,一旦成为中央战略区的战略要地,将影响中央、海洋、陆心三大战略区的力量对比,直接打破美国海上力量对印度洋一太平洋的联络通道的垄断,其战略价值在未来发展中非其他可比。

朝鲜半岛——亚大地区的力量重心。

东北亚,中、美、俄、日四大国的力量在此汇集,而东北亚变数最大的就是朝鲜半岛。

蒙古——成为战略要地主要是为中央战略区的安全考虑。

随着中国经济的迅速发展——东北亚经济圈形成后,蒙古可能会积极参与,经济和文化上的联系将加深彼此的理解和信任。

主要担心来自日本。

日本不但已具备了对中国威胁的能力,而且在悄悄地施展手段将这种能力转化为一种战略行动。

俄罗斯撤军之后,利用蒙古的经济需要,日本送去日元,以便进行政治上的操纵。

日本提出的东北亚经济圈,是不流血的征服,蒙古就在其中。

如果日本能控制蒙古或与蒙古结盟,就能仿效前苏联,造成对北京的战略威胁。

破碎地带破碎地带是指处在中央、海洋、陆心三大地缘战略区之间具有重要战略意义、在政治上则是各大国竭力影响、渗透的地区。

这类地区的种族、宗教等因素十分复杂,往往是地区战争的潜发地带。

其特征是战事、叛乱、政变频频、冲突激烈和分裂不断。

中东地区:除中东作为海陆两大力量的竞争场所,是形成其破碎地带的原因之外,另一方面是其内部的高度分割,中东现有六个区域性大国:埃及、伊朗、伊拉克、以色列、叙利亚和土耳其。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