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教心得:学会倾听孩子的心声
许多做父母的事业很成功,但面对自己的孩子时却束手无策,觉得自己付出了很多爱,却得不到孩子的理解和回报。
不久前,一对夫妻带着上小学6年级的儿子来找我。
孩子的妈妈生气地数落孩子的“劣迹”:上课说话、不认真听讲、作业拖沓、学习成绩下降——孩子则在一旁一言不发。
我让孩子给自己画张“自画像”,画好后,我发现画中的他没有嘴巴,问其原因,孩子说:“在家里,我只需要耳朵,不需要嘴巴。
”孩子的妈妈尴尬地承认:“在家里,我是理所当然的教育者,很少听孩子说话。
”
做父母的都爱自己的孩子,但常常不知道孩子心里想什么,不知道孩子需要怎样的爱。
因此,父母常常只注重在物质生活上满足孩子的需要,却不知孩子更需要父母提供精神上的支持,而倾听孩子的心声,正是从精神和感情上关怀孩子、与孩子建立亲密关系的重要方式。
应该说,面对孩子的时候,父母的耳朵比嘴巴更重要。
孩子在学校生活了一天,回到家中,快乐需要有人分享,困惑需要请人解答,烦恼需要找人倾诉,愤怒需要向人宣泄,这个人是谁呢?当然是孩子最亲近的爸爸妈妈。
这个时候,只要父母认真地、全神贯注地倾听孩子的诉说,孩子就会感到自己在爸爸妈妈心中是重要的,从而增强了安全感。
这种安全感会让孩子受益终生。
倾听孩子的心声,还会使孩子对父母的信任感越来越强,敢于向父母袒露自己的内心世界,让父母清楚地了解他对事物的看法和感觉,为父母的引领和教育做了向导。
当孩子受了委屈,遇到挫折时,父母认真倾听,表达关爱之心,能够化解孩子心中积存的不快和紧张情绪,恢复孩子的自信心,让他勇敢地面对新的挑战。
可以说,倾听是建立和谐亲子关系的一个法宝。
但是,要爸爸妈妈们把用嘴巴的习惯改为用耳朵,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倾听不是听见就行了,而是要每天抽出一定的时间,
放下手里的一切活儿,不看电视,不接电话,让这段时间完全属于孩子,充满爱心地与孩子在一起。
对年幼的孩子,最好有身体的接触,拥抱或搂着孩子,与孩子的目光相接,表达父母内心的爱。
认真倾听孩子的每一句话,用表情或简单词语如“嗯”、“后来呢”……表达你的关注和重视。
不要随意打断孩子的话,即使你认为孩子所说的事情或观点是错误的,也不要轻易地批评和评价,要鼓励孩子把话说完,在以后适当的时机再与孩子讨论这个话题。
请听听这个有关倾听的小故事:
有位妈妈声带上长了结节,医生强迫她禁声,至少10天不许说话。
回到家里,儿子放学进门就嚷:“我恨老师!再也不去学校了!”
如果平时听到儿子这么说,妈妈一定会严厉地训斥他。
但是,这一次她没有这样做,因为她不能讲话。
气愤的儿子趴在母亲的膝盖上,伤心地哭着说:“妈妈,今天老师叫我们写一篇作文,我拼错了一个字,老师就嘲笑了我一番,结果同学们都笑我,真没面子!”
妈妈依然没有说话,只是搂着伤心的儿子。
儿子沉默了几分钟,从妈妈怀中站了起来,平静地说:“我要去公园了,同学们还等着我昵。
谢谢您听我说这些事。
”
由于禁声这个特殊原因,这位母亲体会到了“沉默”在亲子沟通中的重要意义。
许多时候,孩子并不需要父母的指导和教训,他们需要的是有人倾听他们的诉说,有人理解他们的感受。
他们需要在受伤的时候、沮丧的时候、愤怒的时候或者兴奋的时候,有人能和他们一起分担或分享。
实际上,亲子沟通存在的很多问题,都是因为父母“说”得多、“听”得少。
孩子想要寻找倾诉对象的时候,却发现自己又遭到一番教育,甚至不得不承载父母的“语言垃圾”,如此这般,孩子怎么愿意与父母沟通?
倾听孩子诉说一次,与孩子的距离就会拉近许多。
倾听也是一门艺术,第一步是
停下来,在行动上、语言上、心理上都要停下来,把一段时间完全交给孩子;第二步是等一等,耐心听孩子把话说完,听孩子说出全部事实,并表示对孩子说话的兴趣;第三步是让孩子自己来,父母尽量少给孩子提出指导和意见,最好的办法是引导孩子对发生的问题进行自己的分析和判断。
亲子教育的一个原则是“关系大于教育”。
其实,家长不必说很多的教育理念,更不必喋喋不休地告诉孩子应该怎么做,不应该怎么做,只要有良好的关系就行。
良好的关系不是过度的亲密,而是自由、和谐、彼此尊重。
父母与孩子建立了这种关系,就会发现你希望孩子怎么变,孩子就会怎么变。
而建立这种关系,倾听是必不可少的。
我将倾听的意义和方法告诉了那位6年级男孩的父母亲,建议他们注意闭上自己的嘴巴,用好自己的耳朵,每天认真倾听孩子10分钟。
一个月后,那位母亲打来电话,说儿子有了可喜的变化。
希望孩子健康快乐成长,就从倾听开始吧!从现在开始,每天抽出一定的时间听孩子说话,坚持下去,一定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最近,电视剧《虎妈猫爸》正在热播,严厉的虎妈和温柔的猫爸聚焦时下广受关注的亲子教育问题。
对亲子教育中,择校、学区房、兴趣班、隔辈亲等种种热议话题进行了全面展现与探讨。
因此引发了众多观众与网友的极大关注与共鸣。
这部剧客观反应了当下的现实焦虑--80后的年轻父母们,有了足够的物质条件,来让孩子接受更好的教育。
但是,关于更好教育的定义,他们却显现出了前所未有的茫然。
虎妈赵薇给孩子传递的信息永远是-——你必须要跑得最快,你必须要吃得最好,你必须要比别人优秀;你不努力就只有去收废品,你不能输也输不起,这又让孩子无时无刻感到恐慌、缺乏安全感。
家庭中母亲过于强势,父亲过于弱势,孩子更容易出现焦虑障碍、强迫症等问题。
于
是我们看到的茜茜自闭、爱撒谎、时不时还会负气骂人。
而蓝盈莹饰演的腹黑心机女黄俐则如一面镜子,折射出“虎”式教育下茜茜未来人生的一种负面可能性。
在“虎妈猫爸”式的家庭中,夫妻双方要更多地为孩子的心理健康成长着想,有意识地改变相处模式和角色定位。
首先,夫妻双方要学会相互尊重,给彼此留尊严。
强势的妻子不要一言不合就大发雷霆,弱势的丈夫不要回避沟通。
出现问题,不管有多严重,都不要在孩子面前爆发,私下进行沟通。
其次,夫妻要维护彼此在孩子心中的形象。
强势的妻子不要在孩子面前埋怨父亲的无能,弱势的父亲也可以向孩子解释自己让着母亲的道理。
多在孩子面前说对方的优点,让孩子感觉到父母间有相互认同感,树立父母的高大形象。
再次,“虎妈”要多反思。
强势的母亲往往认为错在丈夫,但事实上,往往是因为虎妈们的要求太多、太高,才塑造了父亲在家里的不作为。
第四,“猫爸”要多投入精力,不能对家庭事务及孩子的教育采取消极回避的态度。
孩子过生日、有重要活动或比赛等,父亲一定要出席。
在活动中给孩子分享自己的经验和知识,树立起自己的正面形象。
当前,宅在家中的孩子越来越多,走出家门,融入到大自然中的孩子越来越少。
有机构针对中国2—14岁的儿童,进行了“孩子平均每天的户外活动时间有多少”的调查,调查显示,60.87%的家长表示,自己孩子每天户外活动的时间在一小时以内。
其实,每一位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有一个健康的体魄,可是,当愿望遇到现实的时候,父母的初衷却“不堪一击”。
许多父母明知孩子的健康是第一位的,但是,一旦孩子走进学校,父母所关注的焦点就会发生潜移默化的变化,孩子的健康会淡出父母的视野,学习成绩将会“粉墨登场”,成为父母心中的主角。
中国教科院一项针对肥胖孩子家长的调查显示:在幼儿园阶段,80%以上的家长
最关心的是孩子会不会计算、认识多少个字。
父母的观念决定了孩子所有的时间都要给学习“让路”,运动自然而然的成了一种附属品。
殊不知,运动起到的作用不单单是让孩子的身体健康,更重要的是,孩子在运动的过程中,能够激发自身的潜能,刺激大脑的快速发育,增强自身的抵抗力,特别是融入到大自然中的户外活动,不仅能够起到开发智力的作用,还会发挥其治疗的效果。
哈佛医学院教授瑞迪在其论著《运动改造大脑》一书中首度公开革命性的大脑研究,通过美国体育改革计划、真实的案例与亲身经历、上百项科学研究证实,运动不只能健身、锻炼肌肉,还能锻炼大脑,改造心智与智商,让孩子更聪明、更快乐、更幸福!运动能刺激脑干,提供能量、热情和动机,还能调节脑内神经递质,改变既定的自我概念,稳定情绪,增进学习力。
所以,运动不仅耽误不了孩子的学习时间,反而会对孩子的学习起到助推的积极作用。
同样,在美国作家理查德·洛夫所著的《林间最后的小孩》一书中也详尽的阐述了大自然对孩子的成长所起到的神奇效果。
与大自然失去联系的孩子,心中的压力不会得到释放,长时间不到户外运动,慢慢地就会出现心理、身体和行为上的障碍。
比如:有的孩子注意力不集中、多动症、近视、肥胖症,具有攻击性、抑郁、烦躁不安、焦虑、强迫性举动等问题,如果能够让孩子更多地接触大自然,以上症状都会在大自然中得到缓解和改善,如果能让孩子尽早接触大自然,一些症状甚至都不会出现。
根据2009年一项对16个国家2400位母亲进行的调查显示,87%的被调查者表示希望自己能有更多的时间与孩子玩耍互动,也有54%的母亲表示希望自己能淡然接受孩子在户外玩耍时浑身搞得很脏。
但是,在中国,只有5%的母亲说自己的孩子常常在大自然中探索。
孩子不到大自然中去就只能在更狭小的空间里活动,这就好比身体用布包裹起来一样,看起来很安全,但是身体会受到限制,各种机能也会退缩,各种能力也会不断地下降。
“生命在于运动”,孩子的成长更离不开与大自然的互动,所以,让孩子有机会、有时间到大自然中去运动,这将会成为每一个孩子生命中最美好的回忆,也将会成为他们身心良性发展的最佳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