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灸穴位图-腿脚部艾灸穴位图:中脘穴脘穴在脐上4寸,腹中线上,仰卧取穴。
取穴时,可采用仰卧的姿势,该穴位于人体的上腹部,前正中线上,具体找法如下:胸骨下端和肚脐连接线中点即为此穴。
中脘穴此穴的主治疾病为:消化系统疾病,如腹胀、腹泻、腹痛、腹鸣、吞酸、呕吐、便秘、黄疸等,此外对一般胃病、食欲不振、目眩、耳鸣、青春痘、精力不济、神经衰弱也很有效穴位名称:水沟所属经络:督脉穴位位置:在面部,当人中沟上1/3与中1/3交点处。
主治功效:虚脱,休克,低血压,中暑,昏迷,腰扭伤,口肌痉挛。
其他功效:说明:手阳明大肠经、足阳明胃经与督脉的会穴按摩手法:点按揉掌跟按揉稍用力穴位图相对位置请参照蓝色标记穴位名称:神庭所属经络:督脉穴位位置:在头部,前发际正中直上0.5寸。
主治功效:头痛,眩晕,失眠,结膜炎,角膜炎,鼻出血。
其他功效:《针灸甲乙经·卷七·六经受病发伤寒热病第一中》:头脑中寒,鼻衄,目泣出,神庭主之。
说明:督脉、足太阳膀胱经、足阳明胃经的会穴按摩手法:点按揉掌跟按揉稍用力穴位图相对位置请参照蓝色标记穴位名称:曲泉所属经络:足厥阴肝经穴位位置:膝内侧屈膝在腘横纹内侧端上方凹陷处主治功效:癔症、精神病、月经病、阴痒、遗精、阳痿、疝气、膀胱炎、膝关节痛。
其他功效:滋阴、祛湿、肝肾阴虚、沟通肝肾要穴、堪比杞菊地黄丸和二妙丸。
膝盖疾病要穴,降血压要穴。
说明:本经郗穴按摩手法:点按揉稍用力穴位图相对位置请参照蓝色标记穴位名称:至阳所属经络:督脉穴位位置:在背部,后正中线上,第7胸椎棘突下凹陷处。
主治功效:咳喘,胸胁胀闷,胃脘痛,黄疸,四肢肿痛,肝炎,胆道感染,胆结石,十二指肠溃疡。
其他功效:说明:按摩手法:点按揉掌跟按揉稍用力穴位图相对位置请参照蓝色标记穴位名称:鱼际足三里合谷穴位位置:这是一个组合穴位,每个穴位的具体位置和高清图,请按照穴位名称查询获得。
主治功效:畏寒怕冷常感冒关节痛易口腔溃疡爱喝水又口干舌燥夜尿多腰疼腰酸小便赤黄其他功效:以上病症多为肾阳虚,任其发展将引起高血压肾炎膀胱炎糖尿病阳痿妇科病等。
需按揉这三个穴位,足三里可艾灸,3-4周会有好转,坚持3个月疗效会更明显。
说明:肾病患者禁食油炸煎烤食物,按摩手法:拇指点按揉稍用力有酸麻胀痛感每次按揉1-3分钟,每天3-5次穴位图相对位置请参照蓝色标记穴位名称:中枢所属经络:督脉穴位位置:在背部,后正中线上,第10胸椎棘突下凹陷处。
主治功效:腹胀,胃痛,呕吐,消化不良,腰背痛。
其他功效:说明:按摩手法:点按揉掌跟按揉稍用力穴位图相对位置请参照蓝色标记穴位名称:承山阳陵泉三阴交所属经络:穴位位置:主治功效:腰腿痛经常落枕睡觉时小腿长抽筋突然眼花视力减退头晕胁下热痛口干易打嗝恶心全身酸痛其他功效:肝血阴虚的人通常会有以上症状,采用这三个穴位效果好,需要每日按揉,2、3周就可以见效,甚至症状消除。
任其发展,将成为脂肪肝高血压慢性肝炎胆囊炎视网膜脱落胃炎等疾病。
建议40岁以上的人,坚持按揉,若能坚持3-6个月,效果非常显著。
说明:少吃辛辣按摩手法:点按揉稍用力穴位图相对位置请参照蓝色标记名称:百会所属经络督脉穴位位置:在头部,前发际正中直上5寸。
主治功效:头痛,眩晕,鼻塞,耳鸣,惊悸,失眠,健忘,晕厥,中风,脱肛,子宫脱垂,休克,虚脱,高血压,低血压。
其他功效:说明:督脉与足太阳膀胱经的会穴。
按摩手法:点按揉手掌按揉稍用力穴位图相对位置请参照蓝色标记穴位名称:水沟所属经络:督脉穴位位置:在面部,当人中沟上1/3与中1/3交点处。
主治功效:虚脱,休克,低血压,中暑,昏迷,腰扭伤,口肌痉挛。
其他功效:说明:手阳明大肠经、足阳明胃经与督脉的会穴按摩手法:点按揉掌跟按揉稍用力穴位名称:百会所属经络:督脉穴位位置:在头部,前发际正中直上5寸。
主治功效:头痛,眩晕,鼻塞,耳鸣,惊悸,失眠,健忘,晕厥,中风,脱肛,子宫脱垂,休克,虚脱,高血压,低血压。
其他功效:说明:督脉与足太阳膀胱经的会穴。
按摩手法:点按揉手掌按揉稍用力穴位名称:水沟所属经络:督脉穴位位置:在面部,当人中沟上1/3与中1/3交点处。
主治功效:虚脱,休克,低血压,中暑,昏迷,腰扭伤,口肌痉挛。
其他功效:说明:手阳明大肠经、足阳明胃经与督脉的会穴按摩手法:点按揉掌跟按揉稍用力穴位图相对位置请参照蓝色标记穴位名称:少海所属经络:手少阴心经穴位位置:屈肘肘横纹内侧端与肱骨内上髁(音科)连线中点处主治功效:眩晕、健忘、手颤、心绞痛、臂肘痛、其他功效:心烦燥热手臂麻木手颤(包括帕金森症)牙龈肿痛耳鸣说明:本经合穴按摩手法:拇指点按揉稍用力穴位图相对位置请参照蓝色标记穴位名称:气海所属经络:任脉穴位位置:在下腹部,前正中线,脐下1.5寸主治功效:腹痛,腹泻,哮喘,遗精,阳痿,月经不调,痛经,带下,子宫垂脱,功能性子宫出血,产后恶露不尽,不孕症,疝气,遗尿,脱肛,尿潴留,泌尿系感染,其他功效:说明:按摩手法:点按揉掌跟按揉稍用力穴位图相对位置请参照蓝色标记穴位名称:上脘所属经络:任脉穴位位置:在上腹部,前正中线上,当脐上5寸主治功效:胃炎,消化不良,呃逆,溃疡病,肠炎,咳嗽,咯血,心绞痛,癫痫其他功效:说明:足阳明胃经、手太阳小肠经与任脉的会穴。
按摩手法:点按揉掌跟按揉稍用力穴位图相对位置请参照蓝色标记穴位名称:少府所属经络:手少阴心经穴位位置:手掌第4、5掌骨间握拳时小指尖所指出主治功效:心痛、心悸、小便不利、尿失禁、梅核气、掌中热、手掌多汗。
其他功效:先天性心脏病要穴说明:本经荥穴按摩手法:拇指点按揉稍用力穴位图相对位置请参照蓝色标记穴位名称:命门所属经络:督脉穴位位置:在腰部,后正中线上,第2腰椎棘突下凹陷处。
主治功效:腰脊强痛,遗尿,尿频,阳痿,遗精,月经不调,带下,盆腔炎,头痛,耳鸣,闪腰扭伤,坐骨神经痛,肾炎,身体虚弱,下肢瘫痪,痔疮,脱肛。
其他功效:说明:按摩手法:点按揉掌跟按揉稍用力穴位图相对位置请参照蓝色标记名称:列缺所属经络:手太阴肺经穴位位置:前臂掌面桡侧腕横纹上1.5寸主治功效:头痛、偏头痛、三叉神经痛、鼻炎、咽喉肿痛、荨麻疹、支气管炎、肩臂痛、中风后遗症。
其他功效:头痛风寒感冒中风后遗症落枕风热伤肺而咳血防治前列腺疾病说明:本经络穴四总穴马丹阳天星十二穴之一八脉交会穴之一通任脉按摩手法:拇指点按揉稍用力穴位图相对位置请参照蓝色标记艾灸穴位图-胸部关穴〖取穴方法〗位于腰部,当后正中线上,第4腰椎棘突下凹陷中。
〖解剖〗在腰背筋膜、棘上韧带及棘间韧带中;有腰动脉后支,棘间皮下静脉丛;布有腰神经后支的内侧支。
〖主治疾病〗腰骶疼痛,下肢痿痹,月经不调,赤白带下,遗精,阳痿,便血三里是“足阳明胃经”的主要穴位之一,是一个强壮身心的大穴,传统中医认为,按摩足三里有调节机体免疫力、增强抗病能力、调理脾胃、补中益气、通经活络、疏风化湿、扶正祛邪的作用。
足三里穴位于外膝眼下四横指、胫骨边缘。
从下往上触摸小腿的外侧,左膝盖的膝盖骨下面,可摸到凸块(胫骨外侧髁)。
由此再往外,斜下方一点之处,还有另一凸块(腓骨小头)。
这两块凸骨以线连结,以此线为底边向下作一正三角形。
而此正三角形的顶点,正是足三里穴。
足三里穴在外膝眼下3寸,距胫骨前嵴1横指,当胫骨前肌上。
取穴时,由外膝眼向下量4横指,在腓骨与胫骨之间,由胫骨旁量1横指,该处即是。
用足三里穴防病健身的方法简便易行,一是每天用大拇指或中指按压足三里穴一次,每次每穴按压5-10分钟,每分钟按压15-20次,注意每次按压要使足三里穴有针刺一样的酸胀、发热的感觉。
二是可用艾条做艾灸,每周艾灸足三里穴1-2次,每次灸15-20分钟,艾灸时应让艾条的温度稍高一点,使局部皮肤发红,艾条缓慢沿足三里穴上下移动,以不烧伤局部皮肤为度。
以上两法只要使用其一,坚持2-3个月,就会使胃肠功能得到改善,使人精神焕发,精力充沛。
【标准定位】仰卧位。
在上腹部,前正中线上,当胸剑结合部下1寸。
【取法】在脐上7寸,腹中线上,仰卧,两臂上举取穴。
取穴时,可采用正坐或仰卧的姿势,鸠尾穴位于人体的心窝正下方,最底下肋骨稍下处。
【穴位解剖】穴下为皮肤、皮下组织、腹白线、腹横筋膜、腹膜外脂肪、壁腹膜。
浅层主要布有第七胸神经前支的前皮支。
深层主要有有第七胸神经前支的分支。
【功用】安心宁神、宽胸定喘【主治病症】此穴的主治疾病为:消除疲劳、治疗晕车晕船、可以缓解焦躁性格等。
此穴位为人体任脉上的主要穴道之一人体艾灸穴位图艾灸穴位图-手掌艾灸穴位图:三阴交阴交属足太阴脾经,位于小腿内侧,内踝高点上3寸胫骨内后缘。
即,足内踝尖直上四横指,胫骨后缘处。
三阴交是足三阴经(脾经、肾经、肝经)的交会穴,对肝、脾、肾三脏的疾病有防治作用,具有健脾和胃化湿,疏肝益肾,调经血,主生殖的功能。
中医学文献记载,三阴交能主脾胃虚弱,心腹胀满,不思饮食,痹痛身重,四肢不举,腹胀肠鸣,溏泄,小便不利,疝气,梦遗失精,脐下痛不可忍,漏血不止,月水不止等。
《甲乙经》载:足下热胫痛,不能久立,湿痹不能行,三阴交主之。
《外台秘要》集验:灸丈夫梦泄法,灸足内踝上名三阴交二七壮。
灸三阴交可以防治夜尿增多,小便不利,膀胱炎,急、慢性肾炎,睾丸炎,阳痿,遗精,遗尿,月经不调,经闭崩漏,产后血晕。
艾灸三阴交对神经系统的失眠、神经衰弱、心悸,心脑血管方面的冠心病、高血压,消化系统的脾胃虚弱、肠鸣腹胀、泄泻、消化不良、腹痛、便血、便秘等都有防治作用。
艾灸穴位图:中脘穴脘穴在脐上4寸,腹中线上,仰卧取穴。
取穴时,可采用仰卧的姿势,该穴位于人体的上腹部,前正中线上,具体找法如下:胸骨下端和肚脐连接线中点即为此穴。
中脘穴此穴的主治疾病为:消化系统疾病,如腹胀、腹泻、腹痛、腹鸣、吞酸、呕吐、便秘、黄疸等,此外对一般胃病、食欲不振、目眩、耳鸣、青春痘、精力不济、神经衰弱也很有效艾灸穴位图:曲泉穴穴位名称:曲泉穴(合水穴)穴位位置:屈膝,在膝内侧横纹上方凹陷中。
穴位详解:曲指肝木(木曰曲直),泉指肾水。
肝属木,肾属水,水能生木,肾为肝之母,根据“虚则补其母”的原则,肝之虚症,可用曲泉补之。
主治疾病:最善治膝关节疼痛,也是降血压的要穴,还能治疗各种温症,不论温寒、温热、风温、温毒均可选用此穴。
肝主筋,膝为筋之府,曲泉正位于膝关节部位,所以善治。
膝痛曲泉穴必痛,此穴为护膝要穴。
艾灸穴位图:膏肓穴〖取穴方法〗该穴位于背部,当第4胸椎棘突下,旁开3寸。
寻找穴位时通常采用俯卧姿势,膏肓穴位于背部,当第四胸椎棘突下,左右四指宽处(或左右旁开三寸),肩胛骨内侧,一压即疼。
〖解剖〗在肩胛骨脊柱缘,有斜方肌、菱形肌,深层为髂肋肌;有第四肋间动、静脉背侧支及颈横动脉降支;布有第三、四胸神经后支。
〖主治疾病〗咳嗽,气喘,肺痨,健忘,遗精,完谷不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