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烛之武退秦师》学案一新人教版
www.5y
kj.co
m 学习目标
掌握重点实词、虚词;准确翻译课文
重点难点
准确翻译课文
方
法
自主学习,小组讨论,教师点拨,集中展示
一、探究部分:阅读下列材料,了解相关知识
、《左传》其书:《左传》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
相传为春秋末年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
以《春秋》的记事为纲,以时间先后为序,记叙了上起鲁隐公元年(公元前722年),下迄鲁哀公二十七年(公元前467年),共二百五十五年的历史,详细地记述了春秋时期各国内政外交等大小事实。
《左传》突出的特点就是善于描写战争和记述行人辞令,记事条理清楚,叙述精确,详略合宜,委曲简洁;写人简而精,曲而达,婉而有致,人物形象栩栩如生。
常常是寥寥几句,就能使读者如见其人,如闻其声。
不仅具有极高的史学价值,而且还具有极高的文学价值。
为后世叙事散文树立了典范。
“传”意为注释,《左传》即是给儒家经典《春秋》所作的注释。
《左传》也称《左氏春秋》、《春秋左氏传》,与《公羊传》、《谷梁传》合称“春秋三传”。
.史书体例:通史:不间断地记叙自古及今的历史事件,如《史记》。
编年体:以年代为线索编排的有关历史事件,如《左传》。
国别体:以国家为单位分别记叙的历史,如《战国策》。
断代史:记录某一时期或某一朝代的历史,如《汉书》。
纪事本末体:以事件为主线,将有关专题材料集中在一起,首创于南宋的袁枢,如袁枢的《通鉴纪事本末》。
纪传体:通过记叙人物活动反映历史事件,如《史记》。
.时代背景:秦、晋围郑发生在公元前630年(僖公三十年)。
导致事情发生的原因有两点。
其一,郑国曾两次得罪过晋国,一是晋文公当年逃亡跑过郑国时,郑国没有以礼相待。
二是公元前632年,晋、楚之战中,郑国出兵助楚国,结果城濮之战以楚国失败告终。
后郑国虽然即派人出使晋国,与晋结好,郑伯甚至与晋侯“盈于衡雍”,但最终没有感化晋国。
其二,晋秦两国联合围攻郑国,是因为晋秦都要争夺霸权,均需要向外扩张,晋国发动对郑国的战争,自然要寻找这样得力的伙伴,秦晋历史上关系一直很好,所以秦晋联合也就必然了。
、烛之武是不是姓烛名之武?
烛之武——烛表示地名,以邑名为氏。
“烛地,名叫武
的人”
佚之狐——佚表示地名,以邑名为氏。
“佚地,名叫狐的人”
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函(
)陵
氾
南
佚
之狐
夜缒
陪(
)邻阙秦
佚(
)之狐
敝(
)之
秦伯说(
)不知(
)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
”公从之。
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
今老矣,无能为也已。
”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
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
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
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
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
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惟君图之。
”秦伯说,与郑人盟。
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子犯请击之。
公曰:“不可。
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
吾其还也。
”亦去之。
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
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
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
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
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惟君图之。
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
吾其还也。
基础练习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
A.秦军汜南
佚之狐
夜缒而出
B.越国以鄙远
君之薄也
共其乏困
c.朝济而夕设版焉
秦伯说
失其所与
D.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
2.下列加点字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因人之力而敝之(因:依靠)B。
以乱易整,不武(以:用)
c.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之:代词,他)
D.吾其还也(其:还是)
3.下列加点字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失其所与,不知。
(与:结交)
B.若使烛之武见秦军,师必退。
(若:如果)
c.郑既知亡也。
(既:既然)
D.肆其西封。
(肆:延伸,扩张。
)
4.对下列各句中加点的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夫晋,何厌之有?(厌:讨厌)B.焉用亡郑以陪邻(陪:增加)c.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共:供给)D.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还:撤走)
5.对下列各句中加点的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吾不能早用子(子:古代对人的尊称)B.夜缒而出(夜:在夜里)c.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唯:只有)D.吾其还也(其:表示商量语气,还是)6.下面关于“微”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则名微而众寡(细小,轻微)B.微闻鼠有作作索索(暗暗地)c.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略微,稍微)D.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如果)7.下面关于“之”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辍耕之垄上(动词,往,到)B.是寡人之过也(结构助词,的)c.臣之壮也,犹不如人(结构助词,的)D.何厌之有?(结构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8.下列各句中没有词类活用的一项是(
)A.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B.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c.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D.若亡郑而有益于君9.下列各句句式判断有误的一项是(
)
A.佚之狐言于郑伯曰介词结构后置
B.夫晋,何厌之有?宾语前置,“有何厌”。
c.是寡人之过也。
判断句,“是”表判断。
D.以其无礼于晋
介词结构后置
0.“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在文中的正确意思是(
)
A.如果灭掉郑国对您有好处,怎敢拿这件事麻烦您。
B.如果灭掉郑国对您有好处,那才敢拿灭郑这件事麻烦您。
c.您灭掉郑国对国君有好处,那就冒昧地拿灭郑这件事麻烦您。
D.您灭掉郑国对国君有好处,那才敢拿灭郑这件事麻烦您。
1.“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文中的正确意思是(
)
A.既然晋国在东边把郑国当作它的边境,又想往西扩大边界。
如果不侵损秦国,将怎么取得它所贪求的土地呢?
B.既然晋国在东边把郑国当作它的边境,又想往西扩大
边界。
如果不侵损秦国,将从哪里了得它所贪求的土地呢?
c.晋国已经在东边把郑国当作它的边境,又想往西扩大边界。
如果不侵损秦国,将从哪里取得它所贪求的土地呢?
D.晋国已经在东边把郑国当作它的边境,又想往西扩大边界。
如果不侵损秦国,将怎么取得它所贪求的土地呢?
www.5y
kj.co
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