戊戌六君子都有谁戊戌六君子是指清朝光绪二十四年(公元1898年,农历戊戌年)以康有为为首的维新派人士发动戊戌变法时,被慈禧太后所逮捕并处死的六名变法派人士。
下面为大家推荐一些戊戌六君子的知识,希望大家有用哦。
谭嗣同(1865-1898),字复生,号壮飞,别署东海褰冥氏,湖南浏阳人。
他是改良主义运动中的激进派,为变法事业献出了自己的生命。
谭嗣同是近代著名的思想家,他猛烈抨击了君主专制制度和清王朝的反动统治,并对封建纲常伦理进行了犀利的批判,其思想之激进和深刻,达到了同时代的最高水平,并成为后来资产阶级革命派思想的先导。
谭氏富有文学才华,诗文都写得有气势,有词采。
诗作表现了丰富的时代内容和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有些山水诗融入了个人的生命感受,抒发了他冲破网罗、追求个性解放的积极进取精神。
诗风恢阔豪迈、刚健遒劲,所谓"拔起千仞、高唱入云"(谭嗣同《报刘淞芙书》),带有浓郁的浪漫主义特色,入狱时有诗一首:“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
”有《谭嗣同全集》。
戊戌六君子之二:康广仁康广仁(1867;1898)名有溥,字广仁,号幼博。
广东南海人。
康有为胞弟。
自少鄙弃八股科考,认为国家弱亡皆由八股锢塞人才所致。
曾纳赀为小吏,深感官场黑暗,挂冠而归。
从美国人嘉约翰学西医,计划在上海创设医学堂,未成。
1897年(光绪二十三年)2月和徐勤等在澳门创办《知新报》,宣传维新变法。
后到上海倡设女学堂。
和梁启超、谭嗣同等发起成立戒缠足会。
创设大同译书局,刊刻康有为、梁启超等人的著作。
1898年春挟金赴京,协助康有为开展维新运动。
主张废八股,开民智。
与御史宋伯鲁谋议上书,请变生童岁科试,向用四书文者,一律改试策论,得旨允行。
由于看到顽固守旧势力强大,变法难以进行,屡劝康有为离京南归,收徒讲学,培养维新人才,待机变法。
戊戌政变时被捕,在狱中说:“若死而中国能强,死亦何妨!”从容就义。
康君名有溥,字广仁,以字行,号幼博,又号大广,南海先生同母弟也。
精悍厉鸷,明照锐断,见事理若区别白黑,勇于任事,洞于察机,善于观人,遂于生死之故,长于治事之条理,严于律己,勇于改过。
自少即绝意不事举业,以为本国之弱亡,皆由八股锢塞人才所致,故深恶痛绝之,偶一应试,辄弃去。
弱冠后,尝为小吏于浙。
盖君之少年血气太刚,倜傥自喜,行事间或跅弛,逾越范围,南海先生欲裁抑之,故遣入宦场,使之游于人间最秽之域,阅历乎猥鄙奔竞险诈苟且闒冗势利之境,使之尽知世俗之情伪,然后可以收敛其客气,变化其气质,增长其识量。
君为吏岁余,尝委保甲差、文闱差,阅历宦场既深,大耻之,挂冠而归。
自是进德勇猛,气质大变,视前此若两人矣。
君天才本卓绝,又得贤兄之教,覃精名理,故其发论往往精奇悍锐,出人意表,闻者为之咋舌变色,然按之理势,实无不切当。
自弃官以后,经历更深,学识更加,每与论一事,穷其条理,料其将来,不爽累黍,故南海先生常资为谋议焉。
1898年春,胶州、旅顺既失,南海先生上书痛哭论国是,请改革。
曰:“今日在我国而言改革,凡百政事皆第二著也,若第一著则惟当变科举,废八股取士之制,使举国之士,咸弃其顽固谬陋之学,以讲求实用之学,则天下之人如瞽者忽开目,恍然于万国强弱之故,爱国之心自生,人才自出矣。
阿兄历年所陈改革之事,皆千条万绪,彼政府之人早已望而生畏,故不能行也。
今当以全副精神专注于废八股之一事,锲而不舍,或可有成。
此关一破,则一切新政之根芽已立矣。
”盖当是时犹未深知皇上之圣明,故于改革之事,不敢多所奢望也。
及南海先生既召见,乡会八股之试既废,海内志士额手为国家庆。
君乃曰:“士之数莫多于童生与秀才,几居全数百分之九十九焉。
今但革乡会试而不变岁科试,未足以振刷此辈之心目。
且乡会试期在三年以后,为期太缓。
此三年中,人事靡常。
今必先变童试、岁科试,立刻施行然后可。
”乃与御史宋伯鲁谋,抗疏言之,得旨俞允。
于是君请南海先生曰:“阿兄可以出京矣。
我国改革之期今尚未至。
且千年来,行愚民之政,压抑既久,人才乏绝,今全国之人材,尚不足以任全国之事,改革甚难有效。
今科举既变,学堂既开,阿兄宜归广东、上海,卓如宜归湖南,专心教育之事,著书译书撰报,激厉士民爱国之心,养成多数实用之才,三年之后,然后可大行改革也。
时南海先生初被知遇,天眷优渥,感激君恩,不忍舍去。
既而天津阅兵废立之事,渐有所闻,君复语曰:“自古无主权不一之国而能成大事者,今皇上虽天亶睿圣,然无赏罚之权,全国大柄,皆在西后之手,而满人之猜忌如此,守旧大臣之相嫉如此,何能有成?阿兄速当出京养晦矣。
先生曰:“孔子之圣,知其不可而为之,凡人见孺子将入于井,犹思援之,况全国之命乎?况君父之难乎?西后之专横,旧党之顽固,皇上非不知之,然皇上犹且舍位亡身以救天下,我忝受知遇,义固不可引身而退也。
”君复曰:“阿兄虽舍身思救之,然于事必不能有益,徒一死耳。
死固不足惜,但阿兄生平所志所学,欲发明公理以救全世界之众生者,他日之事业正多,责任正重,今尚非死所也。
”先生曰:“生死自有天命,吾十五年前,经华德里筑屋之下,飞砖猝坠,掠面而下,面损流血。
使彼时飞砖斜落半寸,击于脑,则死久矣。
天下之境遇皆华德里飞砖之类也。
今日之事虽险,吾亦以飞砖视之,但行吾心之所安而已,他事非所计也。
”自是君不复敢言出京。
然南海先生每欲有所陈奏,有所兴革,君必劝阻之,谓当俟诸九月阅兵以后,若皇上得免于难,然后大举,未为晚也。
故事凡皇上有所敕任,有所赐赉,必诣宫门谢恩,赐召见焉。
南海先生先后奉命为各国事务衙门章京,督办官报局,又以著书之故,赐金二千两,皆当谢恩,君独谓“西后及满洲党相忌已甚,阿兄若屡见皇上,徒增其疑而速其变,不如勿往。
”故先生自。
戊戌六君子之三:杨深秀杨深秀(1849;1898)字漪邨,本名毓秀,号孴孴子。
山西闻喜人。
1889年(光绪十五年)中进士,授刑部主事,累迁郎中。
1897年底授山东道监察御史,立志“以澄清天下为己任”。
次年3月和御史宋伯鲁发起关学会,讲求变法。
4月列名康有为组织的保国会。
与康有为过从甚密,不少奏疏是和康有为商量后写成,或为康有为代拟。
6月1日上新政条陈5篇,请明定国是,宣布变法;请厘正科举文体,废弃八股,改试策论;请议游学日本章程,派遣近支王公游历;请筹款译书。
又多次奏劾阻挠变法的守旧大臣。
曾对文悌说:“八旗宗室中,如有徐敬业其人,我则为骆丞矣!”(胡思敬:《戊戌履霜录》卷四)被文悌告发。
戊戌政变时被捕,遇害。
遗著有《雪虚声堂诗钞》、《杨漪邨侍御奏稿》、《闻喜县新志》。
戊戌六君子之四:林旭林旭(1875;1898)字暾谷,号晚翠。
福建侯官(今福州)人。
举人出身。
好为歌诗。
1895年(光绪二十一年)针对签订《中日马关条约》,上书请拒和议。
同年捐赀为内阁中书。
1897年进张元济等创办的西学馆学习。
1898年创立闽学会,与粤、蜀、浙、陕各学会相呼应,推动维新运动。
4月参与发起保国会,任董事。
因仰慕康有为,受业于康。
曾为康有为的《春秋董氏学》作跋,推扬今文经说。
百日维新中,受到光绪帝召见,赏四品卿衔,在军机章京上行走,参与新政。
戊戌政变前夕,曾把光绪帝的密诏带给康有为,共商授救光绪的办法。
戊戌政变时被捕,遇害。
年仅24岁。
遗著有《晚翠轩集》。
戊戌六君子之五:杨锐杨锐(1857;1898)字叔峤,又字钝叔。
四川绵竹人。
举人出身。
1889年(光绪十五年)授内阁中书,后晋为侍读。
曾入张之洞幕府,在北京任职期间经常写信向张之洞密报朝中动态。
中日甲午战争时,主张集精兵猛将大举北援,保卫津沽。
1895年参与发起强学会。
强学会被封禁后,又联合会中志士抗争。
清廷在强学会旧址基础上设立官书局,命其参与选书事宜。
1898年春在京创立蜀学会,并办蜀学堂,以张之洞的《劝学篇》为指南,兼习中学和西学。
4月列名保国会,而每于集会时常当众假寐。
在百日维新中受到光绪帝召见,赏四品卿衔,在军机章京上行走,参与新政。
与康有为相交,但变法主张多有不合,攻击康“多谬妄”,声称要对新法“稍加裁抑”。
戊戌政变时被捕,张之洞营救不及,被害。
遗著编为《杨叔峤文集》和《杨叔峤诗集》。
戊戌六君子之六:刘光第刘光第(1859;1898)字裴村。
四川富顺人。
1883年(光绪九年)中进士,授刑部主事。
为官清廉,不媚权贵。
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爆发,上书建议变法求强,刑部堂官阅后震恐,不敢代递。
1898年春列名保国会。
百日维新中,受到光绪帝召见,赏四品卿衔,在军机章京上行走,参与新政。
曾与谭嗣同一起批驳守旧派曾廉请杀康有为的奏疏,但又经常依违于维新与守旧之间,处理政事尽量“无新旧畛域”,使“维新守旧,咸得其宜”(刘光第:《与厚弟书》,《衷圣斋文集》)。
戊戌政变时被捕,遇害。
年仅39岁。
遗著有《衷圣斋文集》、《介文堂诗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