爵士乐的起源源自美国黑人的爵士乐19世纪末发祥于美国南部路易斯安那州的新奥尔良市,至今已有百年历史。
从最早期的“拉格泰姆”和“民间蓝调”到颇具规模的新奥尔良爵士乐;从20年代著名的以集体即兴演奏为主的“迪克西兰”到30年代以伴舞为主要职能的“摇摆乐”;从40年代追求高超的以和弦演奏为基础做即兴演奏的“比波普”到50、60年代风格迥异的“比波普”和“酷”以及随后的“自由”派;从70、80年代“摇滚”和爵士乐的融合,“合成”的出现到90年代“新经典主义”的诞生;直至今天,每一种爵士风格都活跃在舞台上。
具有强烈持久生命力的爵士乐经过百年的演变和融合,早已突破了地域、种族和国界的局限,成为一种世界性的音乐。
爵士乐在中国的历史可追溯到半个多世纪之前。
三、四十年代的上海就是爵士乐在中国的栖息地,曾出现过相当规模的爵士乐演出和一些颇具水准的爵士乐音乐家。
不过那时的爵士乐主要是为舞厅伴舞。
几十年的沧桑变迁,爵士乐在中国几乎销声匿迹,出现了近四十年的断层。
而这期间正是爵士乐重要的发展阶段。
爵士乐早已摆脱了四平八稳的伴舞的音乐形式,融合了丰富的音乐风格、文化特质和演奏技巧,最具音乐自身的魅力、表现力和感染力,早已置身于高雅艺术的行列。
八十年代末以来,爵士乐在中国复兴,并赢得越来越大的发展空间。
今天的爵士乐早已超越了各种单一的音乐文化形式,发展成为一种属于精神范畴的音乐,它最能体现音乐家灵感和和创新,它既有个人独奏、小乐团,也有类似交响乐团的大乐队编制。
在当今世上能与古典音乐相提并论的恐怕唯有爵士乐了。
因为爵士乐不仅旋律、和声和节奏方面极具特色,更主要的是它复活了古典音乐失传已久的即兴演奏。
此外,爵士乐强劲的节奏、复杂的和弦体系以及高超的演奏技巧等等都因音乐家不同的喜好、文化背景和生活的体验而有不同的反映和表现。
爵士乐通过它独特的音乐语言,从不重复的、饱涵丰富文化特征的、极具个性的灵活的音乐演奏,时而低沉忧伤,如泣如诉,时而强劲高亢,激动奔放,直探听者的心底,给人深刻的精神体验和心灵的喜悦爵士乐的起源爵士乐(Jazz)以其极具动感的切分节奏、个性十足的爵士音阶和不失章法的即兴演奏(或演唱)赢得了广大听众的喜爱,同时也得到了音乐领域各界人士的认可。
它以布鲁斯和拉格泰姆为源头,经过整整一个世纪的发展,如今已是异彩纷呈、百花齐放。
自从1917年第一张爵士唱片诞生以来,它便显示出了巨大的发展潜力。
20世纪初的新奥尔良爵士乐、30 年代大乐队演奏的摇摆乐、40年代的比博普爵士、40 年代末的冷爵士、50年代的硬博普、60 年代的自由爵士、70 年代以后的摇滚爵士,而后拉丁爵士、融合爵士、爵士放克…… 一张张不同风格的爵士唱片汇成了一部爵士乐发展史。
爵士乐的来源--布鲁斯和拉格泰姆爵士乐是在布鲁斯和拉格泰姆的基础上,融合了某些白人的音乐成份,以小型管乐队的形式即兴演奏而逐渐形成的布鲁斯(Blues)布鲁斯是南北战争后,黑人民间产生的一种演唱形式,它的来源已无从考查。
但是有一点可以确定,它与黑人的种植园歌曲(劳动时集体合唱的无伴奏歌曲)有着一脉相承的关系。
后来,由于种植园经济的衰落,黑奴逐渐变得自由,大多数成了独立的雇工,因此集体劳动歌曲失去了生存的环境。
此时一种被称?quot;田间呼喊"的独唱形式代替了种植园歌曲,最原始的布鲁斯形式也因此而生了。
后来黑人进了城市,把这种呼喊带到了城里,对所有的黑人音乐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这种原始的呼喊形式与早期的农村布鲁斯(Country blues)对比之下相差无几,都是在即兴演唱中形成的,每次演唱都不相同。
不同之处仅仅在于"田间呼喊"是一种个人内心情感的释放,而农村布鲁斯一般都是歌手为商家推销产品时为吸引顾客而演唱的。
他们万万没想到自己的谋生方式竟然为布鲁斯的发展树立了模板。
农村布鲁斯保留了"田间呼喊"中上升或下降的自然滑音特点,它的段落一般都是三句构成一段,但是没有固定的段数,可以即兴演唱很多段,它有时还经常采用班卓琴和吉他来进行伴奏。
由于农村布鲁斯出现于20世纪以前,所以它的流传只能靠文字记载而没有录音资料(现存最早的布鲁斯录音资料产生于1920年)。
进入20世纪20年代,最流行的布鲁斯是古典布鲁斯,与农村布鲁斯相比,它的演唱风格更加流行化。
古典布鲁斯常常有作曲者参与,不完全靠歌手即兴演唱,它的曲式显得更加规整,经常由爵士乐队伴奏。
这个时期女歌手占据了布鲁斯舞台,他们经常和爵士乐队一起演出,在商业上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比如最早的布鲁斯歌手"妈"·雷尼("Ma" Rainey,1886~1939)就是在这个时期确定了她的明星地位。
30年代,当黑人为了谋生而涌向工业中心时,农村布鲁斯也随之走进了城市,从而形成了都市特点的城市布鲁斯。
城市布鲁斯主要反映城市生活的感受,它的结构固定,4/4拍,12小节分成三句,每4小节为一句,第一、二句重复。
伴奏可能是乐队,也有的用钢琴,伴奏和声趋于规范。
曲式: A | A' | B |小节: 1 2 3 4 | 5 6 7 8 | 9 10 11 12 |和声: I- - - | IV - I - | V- I - |这种12小节布鲁斯曲式为乐手和歌手的即兴发挥提供了极大的自由空间,在这样的结构框架中,布鲁斯以它独特的音阶和节奏特点让人一听便能分辨这就是布鲁斯。
布鲁斯音阶是最能体现布鲁斯风格的特征之,以此来体现出布鲁斯的忧伤成分。
布鲁斯节奏以三连音为基础,然后作不断地变化(例3)。
因此想演奏(或演唱)布鲁斯的乐手(或歌手)必须建立起良好的三连音概念。
布鲁斯历史上最著名的作曲家是威廉·汉迪(William Christopher Handy ,1873~1958),拥有"布鲁斯之父"的称号。
他把布鲁斯与拉格泰姆相结合,使原来只在黑人中流传的布鲁斯被不同阶层的听众所接受。
他为布鲁斯的推广和流传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1960年,美国邮政部发行了他的纪念邮票,以表彰他对黑人音乐做出的巨大贡献。
布鲁斯一方面被爵士乐所吸收,成为爵士乐的重要组成部分,另一方面作为流行音乐的一个分支自身还在发展,并继续影响着爵士乐。
拉格泰姆(Ragtime)拉格泰姆是美国流行音乐中第一次出现真正有全国影响的音乐形式。
它最初是一种钢琴音乐,盛行于19世纪90年代到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因爵士乐的兴起而被替代。
19世纪末的新奥尔良,非常地开放和自由,比如公娼制度,在这块土地上,大量的音乐人为妓女嫖客伴奏,他们弹奏欧洲古典音乐的技巧炉火纯青。
在花天酒地的气氛中,他们开始修改曲目,甚至自己创作。
这里的观众没有太多的音乐素养,偶而弹错几个音符他们也听不得出来,所以钢琴师们充分地自由发挥,随意地偏离固定模式。
由于长时间的演出(从傍晚到次日清晨),这些松散的艺人开始对严格的音乐标准感到厌烦,他们开始尝试新的创作,因此,由"妓院钢琴师"发展出的两种模式(即切分和即兴),成了拉格泰姆音乐的主要标志。
拉格泰姆是在黑人音乐的基础上,吸收了欧洲音乐特点而发展起来的,它的最大特点是复杂的切分。
比如,跨小节切分(例4)。
拉格泰姆另一个典型的切分节奏特点是:在规则的节奏进行中,使用三连音,使固定的节奏律动出现临时的转变(例5)。
拉格泰姆的曲式类似当时的进行曲,由三四个不同的乐段组成,每个乐段包括四个乐句(共16小节),经常重复一遍,典型的结构如:AABBCCDD或AABBCCA等,有时还加上引子和间奏。
拉格泰姆很少使用小调式。
像进行曲一样,它的对比性中段(C)经常转入下属调。
爵士乐的发源地--新奥尔良(New Orleans)爵士乐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诞生于美国的南部城市新奥尔良。
19世纪初,法国人统治着新奥尔良。
由于管理非常松散,许多非洲黑人从美国南方的奴隶主手下逃到新奥尔良享受"自由黑人"的身份。
再因通婚自由,非洲黑人与法国人的结合出现了大量的混血黑人,人?quot;克里奥尔人"。
到了19世纪末,新奥尔良的居民中除了白人、黑人外,剩下的就是克里奥尔混血黑人。
南北战争前,克里奥尔人享有与白人同样的地位,接受良好的教育,包括古典音乐教育。
南北战争后,由于实施新的种族隔离法,迫使他们与黑人为伍。
黑人的非洲音乐传统与克里奥尔人的古典音乐训练相结合,对爵士乐的产生起到了良好的作用。
新奥尔良对黑人一直采取比较宽容的态度。
当其他城市歧视黑人,压制黑人音乐发展时,新奥尔良仍然允许黑人在大街上以弹唱谋生。
新奥尔良也是美国当时惟一实行公娼制度的城市,许多妓院、赌场、娱乐场所给黑人提供了大量的谋生机会。
此外,新奥尔良曾是美国的管乐器制作中心,管乐器很便宜,几乎任何黑人都很容易得到一个二手货,因而小型管乐队随处可见。
由于这些原因,使爵士乐在新奥尔良这片土地上得到了充分的酝酿,以致迅速地发展起来。
爵士乐在中国2004年5月2日至6日,“上海爵士周”在上海举行。
“五一”长假之前,这个活动的消息就让不少爵士乐迷异常兴奋,因为近年来鲜有高水平的爵士现场,一连五天的爵士周让乐迷有久旱逢甘露之感。
但爵士周期间的种种争议则提出了这样的问题:爵士乐来到中国,是否真的水土不服?“五一”期间的爵士周很热闹,每场演出前都能够在门外见到手持一沓百元大钞诱惑人们退票的贩子,不像前些日子来的“深紫”乐队,音乐尚未奏起,票贩们已将票价打到五折以下。
上海人民对爵士乐的热情多少有些令人诧异。
去看演出的人大致可分为四类:逢迎爵士乐所影射着的所谓高雅情趣的高雅混子们、因拿到赠票再被一点点好奇心所蛊惑的凑热闹的人,再就是来自三教九流的各路乐迷,当然还有只要是场子就会去跑的媒体工作者。
一些场面为证:身着很正式晚礼服的女士不断与身边男士调笑,全然不顾是否会影响到台上乐手的表演;可能连自己都不知道为何跑到这里来的诸多观众随着音乐酣然入睡;在演出当中非常失礼、离席退场的人;台下用快门和手机为台上配乐的人。
曾经的中国爵士乐盛事“北京国际爵士音乐节”叫好不叫座,已告终两年了。
他们错在没选对地方,尚能挖出点爵士乐遗骨的内地城市,只能是上海。
上世纪30年代的上海,外国船员及水兵将爵士乐带进来,为的是饮酒作乐和酒吧女郎。
目前,在上海多数爵士乐酒吧里的,多数是以伴舞为首要用途的摇摆乐。
若说爵士乐有淫靡、谄媚的一面,那就是这种风格,是红酒、雪茄和请消费者将钱塞进短裙的女侍应;若说上海有爵士乐传统的话,那就是这种传统——新天地有一家爵士乐酒吧干脆名为新天地CJW(三个字母分别对应雪茄、爵士和红酒)。
将上海的爵士乐完全看作某种生活方式也有些过分,它毕竟是一种音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