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税收分析的基本思路

税收分析的基本思路

税收分析的基本思路一、税收分析思路的变化(1) 变化一:从就税收论税收到税收与经济的对比分析(2) 变化二:从注重总量分析到更加细化的结构分析(三) 变化三:在细化的结构分析基础上的弹性分析和税负分析二、税收分析思路的深化(一)积极探索税收征管的规律(二)宏观上将弹性和税负作为衡量税收征管质量的重要指标(三)微观上引入纳税评估和税收管理员制度(四)宏观上找问题,微观上查原因的分析思路(五)以税收分析为龙头,建立税收分析、纳税评估、税源监控和税务稽查四位一体的良性互动机制三、税收管理中的税收分析(一)税收分析在税收管理中的重要作用(二)积极探索在税收管理中税收分析发挥作用的机制(三)深化税收分析的途径讲稿提纲1、税收分析思路的变化(一)第一个变化:从就税收论税收到税收与经济的对比分析总局税收分析思路的第一个变化就是从就税收论税收转向税收与经济的对比分析。

过去所做的税收分析主要反映税收收入的规模、今年比去年增长,完成时间进度情况,税收收入增减的结构、哪些税种增减、哪些地区增减、哪些行业增减,哪些企业增减。

过去计划经济下税收工作是以组织收入为中心的,税收计划的观念根深蒂固,只要完成任务,报个数就可以了。

至于税收增长是否正常,并没有做过深入的分析。

但是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特别是近几年,税收形势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社会各界对税收收入增长也产生了大量的新的问题,比如说税收收入为什么大幅度超GDP增长,超年初计划增长?这时侯用传统就税收论税收的分析思路根本没有办法做出合理的解释,这样促使总局开始用税收与经济对比的方法研究税收的增长问题。

(二)第二个变化:从注重总量分析到更加细化的结构分析税收与经济的对比分析,最开始是简单的税收总量与经济总量GDP的分析,紧接着,总局将结构分析的方法引入税收与经济的对比分析,后来细化更细的结构分析。

也就是既要对GDP进行结构分析,也要对税收进行结构分析,把总的税收增长分解为各税种收入增长,然后分税种以及分税种各品目与各自对应的经济税源增长(相关经济指标),进行对比分析。

大的结构分析我们都知道GDP有三种核算方法:分别是生产法、收入法和支出法。

生产法。

GDP由一、二、三次产业组成,对第一产业征收的税收很少,税收主要来自第二、三产业。

收入法。

GDP由固定资产折旧、劳动者报酬、营业盈余和生产税净额组成。

税收既通过流转税收参与社会财富的初次分配,也通过所得税收参与社会财富的再次分配。

支出法。

GDP由资本形成总额、最终消费和净出口(出口减进口)组成,其中资本形成总额又分为固定资本形成总额和存货增加。

存货增加形成增加值,但不产生税收。

再看外贸进出口,GDP核算的是进出口净额,一般贸易进口对核算GDP是减项,但体现在税收上是加项,进口增加了,进口税收就增长,而出口退税不从税收收入中扣减,作冲减财政收入处理,所以贸易进口和进口环节税收对GDP和税收的影响是相反的。

这是大的结构分析。

更加细化的结构分析更细化的结构分析是将各税种以及各税目(行业)与相关经济指标进行逐一的对比分析。

什么是相关经济指标?就是税法规定的税基所对应的经济指标。

如增值税是对增加值征税,增加值就是增值税的相关经济指标,企业所得税是对生产经营所得征税,企业利润就是企业所得税的相关经济指标。

消费税是对销售额和销量进行征税,销售额和销量就是消费税的相关经济指标。

营业税是对营业额征税,营业额就是营业税的相关经济指标。

国内增值税可以再细分为工业增值税和商业增值税,企业所得税也可以按行业再进行细分,对应于各行业的利润。

消费税按品目进行细化,对应于相应的销售额或销售量。

营业税也应按品目细分,分别找到相应的行业的营业额。

同样,个人所得税、资源税等也按征税品目进行细化,找对应的指标,证券交易印花税的对应经济指标就是股票交易额。

等等。

(三)第三个转化:在细化的结构分析基础上的弹性分析和税负分析从结构上将税收与相关经济指标进行分解对应以后,如何应用呢?我们引入弹性和税负来分析判断税收的增长。

弹性是两个指标增长之间的关系,税收弹性是指各税种与相关经济指标(税基)增长之间的关系。

它的经济含义就是相关经济增长1个百分点,相应能够带来相关税收增长多少个百分点。

我们强调税收与经济指标的内在联系是由我们具体的税收制度所规定的。

税负是各税种与相关经济指标(税基)绝对值之间的关系。

从我国的具体税制规定来看,个人所得税的工资薪金、个体工商户的生产经营所得实行的是超额累进税率、土地增值税实行的是超率累进税率,企业所得税实行的是全额累进税率,其余税种主要实行比例税率,在经济结构、税收政策和征管因素相对稳定的情况下,税收增长与相关经济增长之间应该形成协调(稳定的)增长弹性关系。

进行弹性分析的主要目的就是看税收增长与相关的对应经济增长是否协调,来判断税收收入的质量和增长情况,当出现不协调时,就要从经济的、政策的征管的因素进行分析。

进行税负分析的主要目的主要用于地区间的比较和与法定税负的比较来判断税收收入的征收情况。

相应地就有各税种、各品目与相关经济指标的弹性和税负。

比如工业增值税与工业增加值的弹性和税负(还可以细化为工业增值税各行业与其对应的工业增加值的弹性和税负)商业增值税与商业增加值或者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或批零贸易额)的弹性和税负,分行业企业所得税与企业利润的弹性和税负,消费税各品目与相关的销售量或销售额的弹性和税负,营业税中各行业税收与相关的营业额之间的弹性和税负。

同样,个人所得税、资源税等也可以按征税品目与对应的经济指标进行弹性和税负的分析。

在进行弹性和税负的分析时,因为我们用的是入库数,还需要考虑非即期因素,非即期因素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干扰税收分析的因素。

它是非本期经济产生的税收,如欠税、缓征税款、查补税款等,有些收入是前期经济产生的,但在本期入库,有些收入是本期经济产生的,但并未在本期入库。

二、税收分析思路的深化(1) 积极探索税收征管的规律总局领导对税收分析工作非常重视,从一开始就关注到税收征管的本质问题。

税收管理的最终目的是什么?从各国的实践来看,是将法定的潜在税源转化为现实的税收,不断提高税收征管的质量和效率。

什么是税源?税源从宏观上看,在税收制度既定的情况下,一个国家(或地区)一定的经济活动量必然形成一定的税收的量,这个税收的量是法定的。

这是宏观上的税源,即宏观上的纳税能力,有的国家称之为税收征管潜力。

没有实现的法定征管潜力称为“税收流失”。

衡量一个税务机关的工作效率就是看其实现法定征管潜力的能力,即能否将税收流失最小化。

同时,税收流失的最小化要考虑征纳成本,税收流失的最小化是应建立在征纳成本尽可能降低的基础上的。

税源从微观上看,在税收制度既定的情况下,一个企业一定的经济活动的量必然形成一定的税收的量,这个税收的量也是法定的。

这是微观上的税源,即微观的企业的纳税能力。

它既包括企业申报的显性税源,也包括企业未申报的隐性税源。

所以总局领导提出,税收管理的最终目的就是提高税收征管的质量和效率,尽可能地使实征税收接近法定税收,使实际税负接近法定税负,最大限度地减少税收流失。

衡量的标准就是十六字:执法规范、征收率高、成本降低、社会满意。

可以这样讲,总局领导对税收征管的指导思想和管理理念发生了新的变化,也就是税收管理的重心由过去的注重收入任务的管理转到税源管理,通过税源管理促进税收任务的完成,税源管理成为税收征管的基础和核心。

当税收征管的指导思想和管理理念发生变化之后,就涉及我们用以什么样的方法和措施去落实这种新的管理理念,因此,总局的税收分析由围绕收入任务完成情况的分析转向对税源的分析,转向如何反映税收征管的质量和效率,如何提高税收征管的质量和效率上。

(二)宏观上将弹性和税负作为衡量税收征管质量的重要指标体现在宏观上,就是总局领导将弹性和税负作为重要抓手和突破口,作为衡量税收征管质量的重要指标。

有一些地方税收收入占GDP的比重大大低于全国平均水平或全省平均水平,这是什么原因,就很值得分析。

要加强对当地经济发展和结构状况的研究,从产业结构、税收政策、征管状况、统计因素等方面认真细致地分析。

作分析,不能笼统地进行总量分析,还应该进行结构分析,包括行业、企业、税种(税目)等的横向和纵向比较分析。

要深入研究主体税种收入增长与相关经济指标增长之间的弹性关系。

同时提出,税收分析不是为分析而分析,而是通过分析,使加强管理、提出的政策建议有针对性,为强化管理提供依据。

这里提到了几个概念,地区税负、行业税负、各税种的税负和微观的企业税负。

地区税负是指地区税收总量与地区经济总量的对比。

这是一个总量指标。

在运用这个指标进行分析时,要考虑以下因素:产业结构、税种结构、税收政策、地区经济总量的运行质量。

除了进行总量指标分析外,还要进行更细的结构分析。

分税种的分地区税负是对地区税负的细化指标。

分行业的分地区税负是某个行业的各项税收与该行业的总量经济指标的比值。

这也是一个总量指标。

分行业分税种的分地区税负是行业税负的细化指标。

可以根据国民经济分类做分行业分税种的税负。

分税种同行业的企业税负或比例关系同样,弹性和税负在微观的企业层面也有应用。

税负主要提供一种标杆,这个标杆可以是法定税负、也可以平均税负。

与法定税负比较,主要是看税收的征收情况,因为我们都知道征收率等于实际税收除以应征税收,也等于实际税负除以法定税负。

与平均税负比较时,如果税负偏低从某种角度反映出税收征管和纳税人申报中的问题。

(2)微观上引入纳税评估和税收管理员制度体现在微观上,就是总局领导提出了纳税评估和税收管理员制度,作为加强税源管理的重要的具体的措施。

纳税评估主要是分析纳税人申报的真实性。

要充分运用各种信息资料,包括纳税人申报纳税资料和财务会计相关信息数据,综合分析行业总体税收状况和纳税人个体纳税情况,具体分析企业销售(营业)、库存、成本、实现利润、实现增加值等指标与其缴纳的增值税(营业税)、所得税的关系,摸清规律,发现问题。

结合实际制定行业平均利润率、平均增值税和各税种相对于其税基的平均税负等评估指标,建立科学、实用的纳税评估模型,对纳税人纳税情况进行纵向和横向比较,分析测算纳税人实际纳税与应纳税额的差距,增强管理的针对性。

这段话有两层意思。

首先是指出了纳税评估的目的,也就是说,纳税评估主要是分析纳税人申报的真实性。

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转变。

它强调或者说实现了对纳税人申报的显性税源的管理向纳税人实际的税源,包括显性的和隐性的税源的管理。

从对纳税人静态资料的管理向侧重于纳税人动态资料的管理,通过对纳税人动态资料的分析促进纳税人静态资料的真实性。

其次这段话同时指出了纳税评估运用的具体方法。

这个具体方法可以概括为基于分类的统计的基础之上的对比分析法。

这是一个非常实用的方法,它既包括横向的个体特征与样本总体规律的比对分析,也包括纵向的个体特征与个体历史规律的比对分析,还包括个体特征与典型案例特征的比对分析。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