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玉米高产栽培技术规范

玉米高产栽培技术规范

迁安市沙河驿镇区域站玉米高产栽培技术规范一、播前准备1、土地准备土地耕翻,施足基肥:冬前土地应进行秋翻、冬灌或春灌。

耕翻深度要达到25cm以上,要求耕深一致,翻垄均匀;秸秆还田和绿肥地要切茬,翻埋良好。

结合耕翻,将全部有机肥料、氮肥的40%~50%及磷肥的70%~80%作基肥全层深施。

2、种子准备(1)选用优良杂交种:优良杂交种,具有良好的增产潜力,是玉米取得高产的基础。

应结合各地的生态类型,选用适宜的良种。

目前迁安市玉米生产中主要推广的优良杂交种有通单24、清玉4、致太一号等。

(2)种子精选:按照精准种子的要求,使用达到国标(GB4404.1-1996)二级良种标准以上的商品种子。

纯度96%以上,净度99%以上,发芽率85%以上,水分含量不高于13%。

种子色泽光亮,籽粒饱满,大小一致,无虫蛀、无破损,以满足精准播种的要求。

(3)种子处理:播种前根据当地病虫害发生规律选择适当的专用种衣剂包衣种子,或根据需要选用相关的杀虫剂、杀菌剂、微肥等对种子进行拌种处理,达到防治病虫害,促进生长的目的。

(4)播种机具的调试:按照精准播种的要求调试好播种机具的传动、排种、追肥等部件。

二、播种技术1、适宜的播种期确定适宜播种期的确定应参考以下三个方面:(1)种子萌发的最低温度;(2)播种时的土壤墒情;(3)保证能够在生长季节正常成熟。

玉米发芽最低温度为6~7℃,10~12℃为幼芽缓慢生长的温度。

因此,在土壤墒情允许的情况下(田间持水量大于60%),适宜播种期一般掌握在5~10cm地温稳定在10~12℃时播种,出苗较快而整齐,有利于苗期培育壮苗;播种过早,出苗时间延长,出苗不整齐,易烂种。

如果考虑土壤墒情及保证无霜期较短的地区玉米能够正常成熟,可在5~10cm地温稳定在10℃左右时适期早播。

地膜覆盖玉米可提前至5~10cm地温8~10℃时播种。

2、播种方式根据收获机械来配臵播种方式,目前玉米生产中主要有50cm 等行距播种和60+40cm宽窄行两种播种方式。

3、播种量采用精量播种机播种,每亩下种2---2.5kg,玉米播种量因种子大小、种植密度、种植方式的不同而有所不同。

4、播种深度适宜的播种深度,是根据土质、土壤墒情和种子大小而定,一般以4~6cm为宜。

如果土壤质地粘重,墒情较好,可适当浅些;土壤质地疏松,易于干燥的砂壤土地,可适当深些;大粒种子,可适当深些;但一般不要超过5cm。

应当注意,在土壤墒情、肥力较好的土壤播种过浅,会在苗期产生大量的无效分蘖。

5、播种质量要求按精准播种技术要求,达到行距一致,接行准确,下粒准确均匀、深浅一致,覆土良好、镇压紧实,一播全苗。

种子与种肥分别播下,严防种、肥混合。

三、合理密植合理密植是玉米高产的重要措施。

随着玉米栽培技术水平的发展和生产条件的改善,特别是紧凑耐密的高产、抗倒玉米杂交种的推广,使新疆玉米产量大幅度增长,合理密植的增产效果已被大量的生产实践所充分证实。

玉米产量由亩穗数、穗粒数和粒重三者构成,三者的乘积就是亩产量,它们的乘积越大,产量就越高。

生产中总是希望穗多、穗大(粒多)、粒重。

然而在玉米群体内穗数与粒数、粒重既紧密相关,又相互制约,随着种植密度的增加,群体内个体间的矛盾逐渐加大,密度越大,这种矛盾和制约的作用就越大。

1、根据品种株型确定密度。

平展型中晚熟玉米种植密度为3000~3500株。

2、根据土壤肥力、质地。

土壤肥力高的地宜密植,土壤肥力低宜稀植;土壤质地轻、通透性好的土壤宜密,土壤质地粘重、透气透水差的粘土地宜稀。

3、根据管理水平、水肥投入确定。

管理水平高、水肥投入多的地宜密植;反之,管理水平较低,水肥投入达不到的地宜稀植。

四、施肥技术1、深施基肥。

基肥是播种前施用的肥料,也称底肥,通常应该以优质有机肥料为主,化肥为辅。

其重要作用是培肥地力,疏松土壤,缓慢释放养分,供给玉米苗期和后期生长发育的需要基肥基本上有机复合肥、秸秆还田、绿肥和化肥为主。

一般结合秋耕将所有有机肥、氮肥总量的40%~50%、磷肥总量的70%~80%全层深施。

2、用好种肥。

供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所需,以速效性化肥为主。

由于化肥,特别是氮素化肥会引起烂种,因此要与种子分开施入,深度8~10cm。

种肥数量:氮肥总量的10%左右及施基肥后剩余的全部磷肥。

3、分次追肥。

孕穗肥:玉米拔节至抽雄是施肥最大效应时期,此期正值雌穗小穗分化盛期,营养生长和生殖生长并进,是决定果穗大小和粒数多少的关键时期,需要较多的养分和水分。

孕穗肥宜采用速效氮素化肥,数量占氮肥总量40%左右,结合开沟培土施入,灌水后可迅速发挥肥效。

花粒肥:玉米已完全进入生殖生长阶段,籽粒中干物质产量90%以上来自叶片的光合作用产物,此时保持叶片青绿,延长叶片功能期,是增加粒重,获得高产的重要措施。

由于这个时期玉米植株高大,无法进行田间机械作业,使用滴灌或自压软管灌溉的地块,可随水滴施5~10kg喷滴灌专用肥或其它速效氮肥。

或在开沟追肥施加入一定数量高效涂层尿素,控制并延缓速效氮肥的释放速度,延长尿素的肥效期。

叶面喷肥:叶面喷肥操作比较简便,营养元素运转快,起效快,是根外追肥的一种补充,特别是对玉米缺素症的防治有良好的效果。

叶面肥的种类主要有微量元素叶面肥,稀土微肥,有机化合物叶面肥及部分生物调控剂等。

一般结合打药等措施一起使用。

施肥量的确定。

精准施肥就是根据玉米需肥规律、土壤供肥能力与肥料效应,提供氮、磷、钾和微量元素肥料等适宜的用量和比例,实现经济合理施肥。

目前主要按产量目标测土配方施肥,常用的有养分平衡法、地力差减法、氮磷钾比例法等方法。

一般玉米大田亩施肥量在50~60kg,氮磷比在1:0.4~0.5之间。

五、玉米的田间管理。

根据玉米的生长发育规律,针对各个生长发育时期的特点和要求,做好田间定苗,中耕除草,追肥灌水,防治病虫害等一系列田间管理工作,对保证玉米健壮生长发育有重要作用,是玉米高产、稳产、高效、低成本的综合措施。

玉米的田间管理,主要分苗期、穗期和花粒期三个阶段。

虽然各个生育阶段均有其不同的特点和要求,解决玉米生长与环境条件的矛盾途径也有不同,但在整个田间管理中,前后措施要衔接、配套,注意整体性效益。

(一)苗期管理(出苗~拔节)1、证全苗全苗是高产的基础,在精准种子和精准播种的基础上,达到苗全苗齐、苗匀、苗壮。

2、中耕是玉米田间管理的一项重要工作。

中耕的作用在于疏松土壤,流通空气,破除板结,提高地温,消灭杂草及病虫害,减少水分养分的消耗,促进土壤微生物活动,满足玉米生长发育的要求。

苗期中耕,一般可进行2~3次。

第一次玉米现行就可进行,深度10~12cm,要避免压苗、埋苗。

第二、三次中耕,苗旁宜浅,行间宜深,中耕深度可达16~18cm。

3、时定苗,可以避免幼苗拥挤,相互遮光,节省土壤养分、水分,以利于培养壮苗。

一般4~5叶时定苗,注意留苗要均匀,去弱留强,去小留大,去病留健,定苗结合株间松土,消灭杂草。

若遇缺株,两侧可留双苗。

定苗要根据品种特性、土壤肥力、管理水平、目标产量,确定合理的留苗密度。

考虑到病虫害的危害、田间机械作业等因素,定苗时比计划留苗密度多10%。

4、苗促壮根据苗期生长发育的特点,以促进根系发育为主要目的,使根系下扎深,分布广,增强抗旱抗倒伏能力。

其措施主要有中耕松土,控制水分。

5、防治病虫害。

玉米苗期主要有地下害虫、蚜虫、红蜘蛛、叶蝉等,应及早防治。

(二)穗期管理(拔节~抽雄)1、去除分蘖。

玉米拔节前,由于品种、土壤养分、水分、播种深度等影响,会长出许多无效分蘖,应尽快去除,避免消耗水分、养分。

2、适期追肥、灌水。

此期处在玉米需水肥的临界期,是形成穗大、粒多的关键时期,要重施氮肥。

结合开沟,重施氮肥总量的40%左右,追肥深度8~10cm,防止化肥漏入喇叭口,烧伤叶片。

开沟追肥结束后,应根据天气、土壤墒情和玉米长相及时灌头水。

第一水要灌足灌匀,间隔12~15天及时灌第二水。

3、玉米穗期主要害虫是玉米螟、棉铃虫、红蜘蛛、蚜虫、叶蝉等。

(三)花粒期管理(抽穗开花~成熟)1、补施花粒肥能够防止玉米脱肥早衰,保持叶片功能旺盛。

根据玉米生长情况,如后期脱肥,可采用人工补施速效氮肥5~10kg;采用滴灌和自压软管灌的地块可随水追施喷滴灌专用肥5~10kg。

2、防止后期早衰。

米后期早衰与品种、气候、栽培管理、病虫害等密切相关。

近年来,新疆南北疆玉米种植区普遍发生,应根据具体情况,如合理运用水肥,防治病虫害等措施,尽力防止早衰,延长玉米后期叶片功能期,达到高产稳产的目的。

3、防止倒伏:倒伏多由密度太大,光照、根系发育不良,品种抗倒性差,水肥管理不当,病虫害危害等原因造成。

中后期倒伏对产量影响较大,应尽量避免或减轻。

防止玉米倒伏主要有采用抗倒品种,合理密植,优化水肥管理,开沟培土,化控处理等措施。

4、适时晚收玉米的成熟期可分为乳熟期、蜡熟期和完熟期三个时期。

完熟期籽粒达到生理成熟,体积最大,干重最高。

此时适时收获,可以获得最高的经济产量。

收获的果穗经晾晒后脱粒清选入库。

一般籽粒水分要低于16%才可安全贮藏。

贮藏库房应干燥通风,并经常检查,防止虫蛀、鼠害和霉变。

2014-3-31。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