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5日星期六晴
荷叶
我最喜欢的植物是荷叶。
夏天,荷叶圆圆的,像碧绿碧绿的大圆盘漂浮在水面上。
不管你怎么往上面洒水,它也不会沉到河底。
下雨时,雨滴落在荷叶上像敲鼓。
雨后,荷叶上就会有很多水珠,阳光照耀下,水珠一闪一闪,像晶莹的水晶。
秋天,荷叶给自己换了一件保暖的黄衣服。
冬天,它像害羞的小姑娘,整个冬天都见不到了。
春天,万物复苏,春暖花开,荷叶们又出现了,这回它们换上了一件又干净又漂亮的嫩绿色长裙。
一阵风拂过,荷叶们就开始跳起优美的舞蹈。
看它们跳得真不错,还挺会相互配合呢!
虽然荷叶没有荷花漂亮,但它比荷花更坚强,不像荷花那么脆弱,水一泼撒花瓣就落了。
我喜欢那总是漂在水面上的荷叶!
方法点拨:
再说“发散思维的好处”
我一定要重点说一说发散思维。
因为正是发散思维,成就了我的写作梦。
可以这么说,从学习写作文的时候起,我就有意无意地运用发散思维了。
从一篇命题作文,到如今的一部又一部数十万字的长篇小说,《石佛镇》、《北京记者》、《血纸人》、《中原往事》等等,发散思维给了我巨大的帮助,让我受益菲浅。
所谓发散思维,形象的解释是:在一张白纸上画一个点,然后以这个点为起始,可以画无数的向四周发射的线。
写作文的时候,围绕着要写的对象或主题,即相当于白纸上的那个原点,展开海阔天空的想象,自己的亲身经历、耳闻目睹、天上地下、古今中外,凡是和那个点有联系的,都可以想象。
这样才会从不同角度,全面的思考。
占有了丰富的材料,才有助于你选择更能反映中心主题的素材。
老师让观察一种植物。
桐桐问,写什么呀?我说:“写你熟悉的,有兴趣的。
”她想了想说:“我写荷叶。
”奥林匹克公园里有荷叶,桐桐每次去都要在荷叶面前玩很久。
“不管你怎么往上面洒水,它也不会沉到河底。
”其实写的就是她做过的动作。
桐桐见到过不同季节的荷叶,因此她才能想起荷叶在不同季节时的样子。
如何写荷叶?当然要写形状。
不同季节,不同气候,荷叶表现不一样。
如此多角度地描写,不仅让作者有话可说,而且又详细准确地描绘了对象。
当然,在进行发散性思维时,所得到的材料文字,并不一定都能在真正写作时用上。
我时常会遇到如下情况:通过发散性思维取得的三二千字的材料,最后用到文章中的只有一两千字。
一部二三十万字的长篇小说,写完之后会余下一二万甚至四五万字不用的材料。
当然,我不会把这些材料视作垃圾扔掉,我会小心地把它们保存起来,以备将来写其他作品时用。
说到这里,又引出一个话题:素材的积累。
写日记是积累素材的最好方法。
平常耳闻目睹,脑海里所思所想,有了感悟都可以写进日记。
写作文时就可能用到。
比如,某一天你和朋友一起游玩时发生了一件有趣的事,把它记在日记里。
后来老师布置一篇作文《记一件有趣的事儿》,这时候你把日记打开,找到那天的日记,再好好修改、补充、完善,一篇
作文很快就完成了。
在生活中要做个有心人,时时处处皆学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