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文学史(大一)精要概括

中国文学史(大一)精要概括

文史复习资料一叶一菩提著填空:1.林传甲在京师学堂写的讲义《中国文学史》是中国文学史上具有代表性的滥觞之作。

2.王国维的《宋元戏曲史》,鲁迅的《中国小说史略》,在分体文学中是最早的,最有影响的著作。

3.文学本位就是一体两翼。

文学创作是文学史的主体,文学理论、文学批评、文学鉴赏是一翼,文学传媒是另一翼。

4.神农时代出现的《蜡辞》是一首农事祭歌。

《吴越春秋》卷所载的《弹歌》反映的是原始人制造弹弓和狩猎的过程。

5.《吕氏春秋音初》所载的:候人兮猗(是夏代歌谣旳遗文)。

6.夏商时代和西周初期,以原始宗教文化为主,文化的主要承担者是巫觋。

7.现存鲁之《春秋》是经孔子修订的,它的基本精神是:道名分。

8.《尚书尧典》提出了:诗言志。

9.孔子强调文学的政治道德功能,提出:“兴、观、群、怨”说。

10.中国古代著名四大神话:女娲补天、共工触山、后羿射日和嫦娥奔月,出自《淮南子》。

在《汉书艺文志》中,由于该书以道家思想为主,兼采孔、墨、申、韩诸家之说,故列入杂家。

11.《山海经》是我国古代保存神话资料最多的著作。

12.“献诗”、“采诗”、“删诗”说,透露了《诗经》作品的来源和编订信息。

13.汉代出现今文的鲁、齐、韩三家诗。

鲁人毛亨和赵人毛苌的古文“毛诗”晚出,今本《诗经》就是“毛诗”。

14.“风雅”精神:关注现实的热情,强烈的政治和道德意识,真诚积极的人生态度。

16.我国散文最早源头,可追溯到甲骨卜辞。

17.《商书盘庚》是可靠的殷代作品,也是我国的记言文之祖。

18.《左传》是先秦散文的“叙述之最”,标志着我国叙事散文的成熟。

19.汉赋主客问答的形式,铺张扬厉的风格是对《战国策》的借鉴。

20.《战国策》之名始定于刘向。

别名有《国策》、《国事》、《短长》。

21.对汉赋的产生有直接影响的是荀子的《成相》辞和《赋》。

22.屈原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位伟大的诗人。

23.楚国文化可概括为“信巫鬼,重淫祀”(汉书地理志下)。

24.《少司命》:“悲莫悲兮身别离,乐莫乐兮新相知”,被王贞推为“千古情语之祖”。

25.《湘夫人》:“帝子隆兮北渚,目眇眇兮愁予。

嫋嫋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

”被称为“千古言秋之祖”。

26.《天问》以一个“曰”字领起,全诗几乎都由问句组成,在中国文学史上是罕见的。

27.中国文学史上影响深远的“悲秋”主题,发端于《九辩》。

28.鸿都门学是专门培养文学和艺术人才的学校,在历史上是首创,是汉代文学发展史上的一件大事。

29.枚剩的《七发》标志着新体赋的正式形成,司马相如的作品代表新体赋的最高成就。

西汉后期新体赋的主要作家是扬雄。

东汉的两篇力作是班固的《两都赋》、张衡的《二京赋》。

30.张衡的《归田赋》开创了抒情小赋的先河。

31.秦始皇时期的石刻文大都出自李斯之手,以四字为句的韵文写成。

30.刘向,原名更生,字子政,是西汉后期的经学家、目录学家。

所作《七略别录》是我国最早的分类目录学著作。

最全的是《四库全书总目摘要》。

31.《新序》10卷和《说苑》20卷是刘向说理散文的代表作。

二书都是采集群书中的逸闻秩事按照以类相从的原则编纂而成,寓含劝诫训教之意。

32.刘向的作品《楚辞》、《战国策》、与其子《山海经》、《晏子春秋》、《列女传》、《列仙传》。

33.《孔丛子》是孔子后裔孔鲋所作。

34.贾谊是骚体赋的代表作家,也是现今有作品传世的第一位汉代赋作家。

35.《九怀》、《九叹》、《九思》等作品,一脉相承,九章成篇,体制固定,主题相类,作为骚体赋的一种体制,虽规模不大,却具备了独有的格局,与大赋中的“七体”互相辉映,是为“九体”。

36.《七发》是“七体”的开山之作。

后世以“七”名篇的代不乏人,所以萧统《文选》和刘勰《文心雕龙杂文》于赋体之外,别立“七体”。

37.王褒的《洞箫赋》是汉代独立成篇的乐器赋的奠基之作。

“箫声咽”是中国古代文学的一个原型,《洞箫赋》有生成开创之功。

38.《薤露》:“薤上露,何易晞。

露晞明朝更复落,人死一去何时归。

”39.《战城南》中战士战死以后的景象是:“水深激激,蒲苇冥冥。

枭骑战斗死,驽马徘徊鸣。

”40.刘歆的《遂初赋》是汉代纪实性述行赋的开山之作。

41.《吴越春秋》在体例上兼有编年体和纪传体史书的特点,是历史演义小说的雏形。

42.东汉政论散文三大家:王充、王符、仲长统。

43.马第伯的《封禅仪记》是现今所能见到的最早的游记。

44.现存东汉文人最早的完整的五言诗是班固的《咏史》,其内容是西汉缇萦救父一事。

45.秦嘉的《赠妇诗》三首,是东汉文人五言抒情诗成熟的标志。

46.孟子四端: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

人之有是四端也,尤其有四体也。

名词解释:1.赋比兴:是《诗经》创作的基本手法。

孔颖达则云:“《诗》文直陈其事,不譬喻者,皆赋辞也。

郑司农云‘比者,比方于物’,诸言‘如者’,皆比辞也。

司农又云‘兴者,托事于物’,则兴者,起也,取譬引类,起发己心。

《诗》文诸举草木鸟兽以见意者,皆兴辞也。

”朱熹:“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

”“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也。

”“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

”2.春秋笔法: 《史记孔子世家》:“孔子为《春秋》,笔则笔,削则削,子夏之徒不能赞一辞。

”①史官求真(崔杼弑其君)②书法不隐(董狐“赵盾弑其君”)③讳书笔法(“天王狩于河阳”)④褒贬笔法(“郑伯克段于鄢”)。

3.气势浩然:是《孟子》散文的重要风格特征。

①源于孟子人格修养的力量。

②写文章时情感激越,词锋犀利,气势磅礴。

4.三言(《庄子》的创作方法):①寓言即虚拟的寄寓于他人他物的言语。

②重言即借重长者、尊者、名人的言语,为使自己的道理为他人所接受,托己说于长者、尊者之言以自重。

③卮言即出于无心、自然流露之言语,散漫流衍地传播开来,并能穷年无尽永远流传。

5.化性起伪:《性恶》开篇即云:“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

”“性”是先天自然本性,“伪”即人为。

提出“圣人化性而起伪”,“故圣人之所以同于众而不异于众者,性也。

所以异而过众者,伪也。

”6.楚辞:①始见于西汉武帝之时,此时已成为专门的学问。

②宋黄伯思《翼骚序》:“屈宋诸骚,皆书楚语,作楚声,纪楚地,名楚物,故可谓之‘楚辞’”。

③是楚地的地方特色,具有浪漫精神。

④西汉末年刘向成书《楚辞》。

7.离骚:①是屈原的代表作,是带有自传性质的长篇抒情诗。

②意为遭受忧患(司马迁)。

③意为离别的忧愁(王逸)④意为牢骚(扬雄《反离骚》)⑤为歌曲名称(游国恩《楚辞概解》)。

8.吕氏春秋:①是秦相吕不韦招集门客辑合百家九流之说编写而成。

②《汉书艺文志》把其列为杂家。

③体例:十二纪(十二个月)、八览(八方)、六论(六亲六义)。

9.乐府:①是继《诗经》《楚辞》之后的一种新诗体。

②是指由朝廷乐府系统或相关管理机关搜集,保存流传下来的汉代诗歌。

③主要分为乐府和太乐。

乐府执掌天子及朝廷所用的乐章,是以楚声为主的流行曲调。

太乐主管的是流传下来的歌颂古乐的郊庙之乐。

④乐府职能在武帝时进一步强化,除组织文人创作朝廷所用诗歌,还搜集民谣。

⑤宋郭茂倩编《乐府诗集》把汉之唐的乐府诗搜集在一起。

两汉乐府诗主要保存在郊庙歌辞、鼓吹歌辞、相和歌辞(数量最多)和东歌谣辟中。

简答题:1.上古神话的思维特征:①已己观物、以己感物。

②是一种具体的、形象的思维。

③伴随着浓烈的情感体验。

④是一种象征性或隐喻性的思维。

2.风、雅、颂分类依据:主要有音别和义别两种。

①从音乐角度划分。

郑樵“风土之音曰风,朝廷之音曰雅,宗庙之音曰颂”,王国维《说周颂》:“窃谓风雅颂之别,当于声求之。

”②从内容体裁角度划分。

《毛诗序》云:“是以一国之事,系一人之本,谓之风。

言天下之事,形四方之风,谓之雅。

雅者,正也,言王政之所由废兴也。

政有大小,故有小雅焉。

颂者,美盛德之形容,以其成功告于神明者也。

”孔颖达云:“夫天下有道则庶人不议,治平累世则美刺不兴。

故初变恶俗则民歌之,风雅正经是也。

始得太平则民颂之,周颂诸篇是也。

成王太平之后,其美不异于前,故颂声止也。

陈灵工淫乱之后,其恶不复可言,故变风息也。

”③从作者身份地位角度划分。

3.《战国策》的艺术手法:①鲜明生动的人物形象。

虚构的手法,心理描写,注重细节情节,开创了以人物为中心的纪传体的先例。

②辫丽横肆的语言艺术。

引类譬喻,运用寓言、佚闻,排比比喻。

4.《庄子》的艺术手法:①寓言为主的创作方法。

②意出尘外、怪生笔端的想象和虚构。

③形象恢诡的论辩。

④富有诗意的语言。

5.《离骚》的思想内容:①主旨是爱国和忠君,弃妇的哀怨是以对夫君的忠贞为前提的。

②美政思想与身世之感,明君贤臣共兴楚国。

③高洁坚贞的人格形象。

6.《离骚》的艺术手法:①象征和意境:香草和美人。

②形式和语言:形式,新鲜、生动、自由、长短不一,借鉴楚歌的形式特点。

语言,采用楚地方言。

7.赋的演变:①源于《诗经》班固《两都赋序》:“赋也,古诗之流也。

”②兴于战国末期的荀子和《楚辞》。

③兴盛于汉代。

8.司马相如所作赋的内容:①帝国形象的塑造。

②一同观念的弘扬(通过文学作品表现的第一人)。

③时代精神的体现。

9.司马相如所作赋的艺术手法:一是按时空顺序和以类相缀兼用的铺陈方式。

二是主客问答的结构形式与夸张笔法的融通。

三是句法灵活多变,句式长短不一。

四是辞藻华丽,体现巨丽之美。

10.《古诗十九首》的艺术手法:①起兴发端。

(《涉江采芙蓉》以采摘鲜花起兴)②情景交融、物我互化。

③语言“惊心动魄,可谓几乎一字千金”。

④“五言之冠冕”《文心雕龙明诗》。

论述题:1.《诗经》的艺术特点:①赋、比、兴的手法。

赋就是铺陈直叙,如《七月》叙述农夫在一年十二个月的生活,就是用赋法。

比就是比方,如《王风黍离》中以“醉、噎”比喻难以形容的忧思。

兴就是触物兴词,如《周南桃夭》中以“逃之夭夭,灼灼其华”起兴。

②四言为主,四句独立成章。

重章,如《周南芣苢》三章中只换了六个动词,就描述了采芣苢的整个过程。

叠句,如《周南汉广》中三章都以“汉之广矣,不可泳思。

江之永矣,不可方思”结尾。

叠字(重言),如《小雅伐木》“伐木丁丁,鸟鸣嘤嘤”。

双声叠韵,如“参差”,“委蛇”。

③风雅颂不同的风格。

雅颂多数篇章运用四言句,国风中杂言较多。

2.《左传》的艺术特点:运用叙事手法(“叙事之最”)。

一叙事①倒叙和预叙的运用,如“宣公三年”先记载了郑穆公兰之死,再回顾了他的出生和命名。

插叙和补叙,常以“初”字领起。

②以第三人称作为叙事角度,如写鄢陵之战“楚子登巢车以望晋师”中阵地的情况,完全是通过楚子和伯州犁的对话展示出来的。

③注重事件的因果关系,体现道德化和神秘化的特点。

如,作者在总结城濮之战的经验时说:“谓晋于是役也,能以德攻。

”且多预兆,如“僖公十五年”秦晋韩之战,在“僖公十年”就有已故晋太子的预言。

④戏剧化,如“僖公二十四年”记载的介子推母子之间的对话,不可能有第三者在场记录,应是作者据传闻揣想虚拟而成。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