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的教学设计与反思《雪》教学设计学习目标1、朗读品味两个地方的雪,读出作者寄予的不同感情。
2、对比探究两个地方的雪,理解“幸”与“不幸”教学过程:一、导课1、同学们,自然现象中,少有人不喜欢雪。
她的美丽,她的圣洁,总会引发我们无穷的联想,寄托上我们别样的情思。
中国的文人更垂青她,在他们眼里,千山有雪千山美,掬雪在手美在手。
所以当我们翻开一本本中国的文学典籍的时候,不经意间便会有雪花飘飘洒洒“落”下来。
于是我们便看到了:孤舟所以翁,独钓寒江雪。
晨起开门雪满山,雪晴云淡日光寒大雪纷纷何所有,明月与我何相见草枯鹰眼疾,雪尽马蹄轻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那么飞扬的雪花飘落到一贯以锋利入骨的语言来作文的鲁迅先生的笔下,又是一番怎样的情景呢?这节课我们再次走进鲁迅先生的《雪》再一次品味先生笔下的雪的魅力,希望同学们会有新的收获。
2、师:请同学们看大屏幕,先看看我们这节课的教学目标a\朗读品味,体会作者的感情;b\对比探究,理解“幸”与“不幸”;二、检测:字词朗读师:之前大家对这一课已经有所了解了,那么今天我们再一起解读看看同学们是否会有另外的收获。
1、那先我检测一下大家字词掌握的情况。
请看大屏幕。
谁来领读一遍?注意“粘连”与“粘结”“处子”与“处所”的读音理解“消逝”与“消释”2、作者向我们描写了那两个地方的雪?他们各有怎样的特征?该用怎样的语气读?江南的雪——滋润美艳(深情怀念)朔方的雪——蓬勃奋飞(热烈歌颂)3、美读课文第一、四、五、六小节三、探究:“幸”与“不幸”1、读文章开头两句:生读:(投影)探究:他自己也以为不幸否耶?南国的雪单调吗?认为自己不幸吗?找证据:处子的皮肤——天生丽质、鲜花的映衬、绿草的装点、蜜蜂的追随、孩子的相伴——环境优美结论:这是一幅极为协调、优美的暖国雪景图。
我们不难看出,江南的雪野中露出的不是单调,是生机勃勃的,是青春的气息是春天的希望,是最纯真的自然乐趣。
暖国的雪幸运得就像出身名门如花似玉的千金小姐,它仿佛来到了一个五彩斑斓的上流社会,过着锦衣玉食般的安逸生活。
读到这里,我们问一问自己,这样的南国雪日,这样的雪景,这样的雪趣,单调吗?这样的雪,有必要觉得自己不幸吗?2、那么相比之下,朔方的雪呢?它的环境如何?找证据:朔方的雪花在纷飞之后,却永远如粉,如沙,他们决不粘连,撒在屋上,地上,枯草上——环境恶劣结论:同样,朔方的雨,它也投胎了,朔方的雪只是“永远如粉、如沙、绝不粘连地撒在地上、屋上、枯草上”,在严寒的朔方,不幸的它孕育而成的只是贫寒的朔方的雪。
犹如一个出身寒门的孩子,贫困的环境注定了他要经历坎坷与磨难。
它不幸得就像一个无家可归的浪子。
可见就环境而言朔方的雪是不幸的?3、江南的雪有没有不幸的地方呢?证据:但是,这样的好景却不长,“持续几个的晴天”,就使得它胭脂褪尽,光泽顿失,甚至于最后消散得无影无踪。
结论:这就是暖国的雨变成暖国的雪之后的命运。
我们不禁要问:它幸否耶?这让人联想到了《红楼梦》中繁华丽丽的大观园,联想到了大观园中远离凡世俗尘的才气超群美女们。
忽拉拉之间,大厦即倾,可怜的水晶般女儿们将是怎样的命运噢!4、那么朔方的雪它幸运吗?证据:朔方的雪孤独而敏锐,粗犷而坚强。
当“旋风忽来”时,它会“蓬勃地奋飞”,“在日光中灿灿生光,旋转而且升腾。
弥漫了全部太空,升腾地闪烁。
”在无边的旷野上,在凛冽的天宇下,闪闪地旋转升腾着的是雨的精魂……是的,那是孤独的雪,是死掉的雨,是雨的精魂。
结论:是的,与那幸运而又幸福的江南的雪相比,朔方的雪的确是雨的“精魂”。
是受冻而死的雨的精魂。
它不屈它坚强它抗争,它身上充斥了力量,展示出了积极进取的精力。
他拥有蓬勃奋飞的意志,他拥有灿烂生光的华彩,他拥有不死火焰般的执著热情,他拥有弥漫天空、旋转而且升腾闪烁的豪迈魄力,当然也拥有“无边的旷野”、“凛冽的天宇”。
它是孤独的,是自由的,是绚丽的,也是永恒的。
而雨永远没有这样的人生。
暖国的雨想破脑袋也想象不出来会有一个躯体里居住着这样一颗“精魂”。
试问,这朔方的雨变成了朔方的雪之后,它幸否耶?四、小结有人说,不经历苦难的人生不是完全的人生。
可见“博识的人们”确实是非同一般的人们了,因为惟有他们懂得,磨难与困苦才会给生命带来丰盛与精彩。
可以看出散文诗《雪》的作者——巨大的鲁迅先生,他写这篇文章不是为了告诉人们一种简单的褒贬意识,而重要的是通过对暖锅的雪与朔方的雪的不同处境和不同命运的对比,来向读者涌现出一种严峻的思考,我想这样的思考所延伸的广度和深度并不是简单的褒贬就能涵盖的。
“有第一等的怀抱,第一等的学识,斯有第一等的真诗。
”读鲁迅先生的文章,我们常能感受到那荡悠在字里行间的卓而不群的精气神。
也许这正是鲁迅之所以成为那么多人的精神支柱的原因吧。
让我们来读读江天模仿臧克家写的诗结束今天的学习——有一个人是我精神的支柱遇上困难与挫折他给我浑身奋力有一个人当我凝望着他悲痛化为力量懦弱亦变得坚强《雪》的教学反思前不久听了一个关于语文“少教多学”方面的讲座,一个教授在讲满堂灌的弊端时这样讲:“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来临,对人才的需求已经发生着深刻的变化,21世纪实际需要的人才既要有知识更要有能力,要有创新精神与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和团队合作精神。
可如果你们依然每节课以满堂灌的方式要求学生目不转睛的听你有条不紊的讲解,那么,你是非常不合格的老师。
老师们,学生上课不注意听,学生越来越不喜欢学习,这是中小学中不正常的正常现象。
原因在哪里?不要过多埋怨学生笨,不要过多埋怨家长不重视,想一想有没有你的原因:你没有站在他们的立场去转变教学方式,要知道每个人在适合自己的领域里都是天才,我们忘记了教育原本就是自由和无条件的接纳。
”专家的一席话,让台下听课的老师们唏嘘不已。
我对自己教学中的所谓“认真”第一次开始了怀疑。
想一想也是,教学十几年来,一直是认认真真的备课,课堂上认认真真的传授。
从七年级到九年级,每一个轮回中,上课不注意听讲与成绩越来越差的人数总是递增的,程度总是更深的,可自己从来没想过自己的教学有问题,总认为是孩子天分不够或者是家庭的重视不够或者是社会的诱因太多。
“这孩子上课注意力不集中。
”这话是我常常对家长说的,原来无意中转移了责任。
深深的反思自己,10多年来,素质教育课改喊的震天响,可自己依然在“教为主、学为辅”的圈子里,每节课仍然以滔滔不绝的“分析讲解”为能事,偶尔穿插些提问,也是为了“活跃课堂气氛”的需要,而且大多属“教学圈套”,千方百计诱使学生“入我彀中”所谓的新课改依然是学生被一个个问题牵着鼻子走,没有真正的学习的自主权。
说起来脸红,每次听新课改的讲座,每次听得感觉很有道理,可是心动了没有行动;每次出去学习,看到人家的课堂是学生的天下,总认为人家做的是表面功夫;每次教研活动讨论交流新课改的心得,却从来没有认认真真的研读过新课标……一句话,自己仅仅是“走近”了新课程,却没有“走进”了新课改。
自己的教学理念,教学方法某种程度上说不仅仅是太陈旧,而且耽误了学生的前途命运;自己一直津津乐道的认真踏实,某种程度上说对学生是一种扼杀。
我开始认真的反思自己。
开始了改变自己。
在平时的教学中不在多看参考书,而是自己动脑筋先备课,备学生。
下面就以《雪》为例说说我备课思绪的转变。
鲁迅的《雪》教了三四轮,但每一次上这一课总是排斥的心里。
第一感觉这篇文章的时代距离现在有些久远,讲多了学生也不懂;第二我自己也讲不出个什么来。
于是每一次总是轻轻的翻阅,按照参考书的要求,让学生读,感受语言的优美,大概的讲讲时代背景,明确两个地方的雪的象征意义就行了。
去年参加市教学能手大赛,明确告诉我们是第八册的所有讲读课文。
我这才开始认真翻阅各种相关资料解读这篇文章,查阅相关的资料,领悟它的主题。
一、教学内容的确定鲁迅先生的散文诗集《野草》,向来以意象诡奇、主旨隐晦为名,堪与李商隐的《无题》诗比肩。
本文是鲁迅散文诗集《野草》中最优美的抒情篇章之一,文章篇幅虽然不长,却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对照描绘了“江南的雪”与“朔方的雪”两幅雪景图,深切地表达了作者对往事和现实的种种复杂感情,情感委婉含蓄,寓意隐晦深邃,自《雪》问世以来,对它的题旨的解说的争议很多。
我想许多人抽取这一课,教学的角度不应该雷同,也不应该被某一家之言而束缚了我的思维,应在兼采诸家之说的基础上,对文本中“雪”的意象进行独特的诠释;应该尽力传达出具有个人色彩的见解。
所以我结合新课改的理念先给自己的教学定位:引导学生学会抓住关键词多角度,多侧面开放的去分析问题,让学生自读自悟,质疑问难,合作探究,把学生的个性阅读理解当作一种课程资源来加以充分开发和利用,引导学生在赏析作品精美的语言的同时,深入领会散文诗《雪》的丰富内涵。
方向设定了,如何把握课堂的深度?前面讲了,被文学界公认为“世纪性的文学猜想”的《野草》让大家们有着诸多的不同的解读,《雪》虽然是其中色调相对明朗的一篇,但也有着诸多解读:说宽度,有学者甚至提出了“爱情的宣言”一说;说深度,钱理群将其上升到中华民族对宇宙基本物质元素、生命元素的理解。
可是,对于初二的学生,在一堂没有前后呼应的独立的课上,如果对文本的开掘脱离了学生的生命体验和可接受程度,是否真正有价值呢?而且自己上的是已经学习了的课文,对于鲁迅精神的解读,两个地方的雪象征什么,之前老师上课一定已经讲过了,学生有所了解了。
那么我如何让学生在这重读的基础上有另外的收获呢?于是我不停的反反复复的研读文本,一句一句的读,一个一个字的磨。
读到“博识的人”与“他自己也以为不幸否耶”,我停住了,问自己:这是什么意思?如何理解?之前上课从来没有关注这两个句子。
于是开始在网上翻阅各种相关的东西,终于有了自己的一些见解。
灵机一动,如果我抽到这一课,我就在“不幸”二字上做文章。
结果当时有4个人抽到了这一课,但是我的角度比较新。
二、课堂教学的设计人们总说,语文教学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
语文课堂教学是语文教学的根基所在,所以语文课堂教学设计在一堂课中显得尤为重要。
一个好的教学设计,它能精心安排教学步骤,巧妙设计教学内容,适当使用教学手段,灵活运用教学方法,合理分配教学时间,使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相得益彰、和谐融洽。
我认为语文教学的本真应该是语言教学,只有基于语言品味的领悟才是最真切最能自然内化的,只有从文字上站起来的鲁迅才是更有生命力的。
所以我确定了本课从品味语言到体验情感再到感悟不同地域的雪的内涵纵向深入的思路。
整个教学设计的流程是:先回忆已知知识“文章描写了哪里的雪?各有什么特点?体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怀?再在此基础上通过探究两处雪的幸与不幸,从而引发学生对先生给我们的人生思考:何为幸何为不幸?我们知道作者——巨大的鲁迅先生,他是一个斗士,一个急先锋,他认为人生就是需要战斗的,虽然很痛苦,但是他愿意向死而生,美妙安逸的生活决不合他的胃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