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课堂教学评价标准

课堂教学评价标准

涿鹿县职教中心
课堂教学评价标准
课堂教学要以国家颁布的“课程标准”和“教学大纲”为基本依据,贯彻“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科学教育观,根据教学内容选择恰当的教学方式与方法,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开展自主活动与独立思考,切实搞好基础技能教学,注重提高学生的能力,加强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注重培养学生的理性精神。

课堂教学通过现场教学实践的方式进行。

课堂教学评价标准包括如下几个方面。

1.教学目标。

根据学生的思维发展水平和当前的教学任务,正确确定学生通过课堂教学在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各种能力,以及理性精神等方面应获得的发展。

教学目标的陈述应准确而没有歧义,使目标成为评价教、学结果的依据。

2.教学内容。

正确分析本堂课中学生要学习的各部分知识的本质、地位及其与相关知识之间内在的逻辑关系。

包括对所教学的知识的本质及其深层结构的分析;对如何选择、运用与知识本质紧密相关的典型材料的分析;对如何从学生的现实状况出发重新组织教材,将学过的知识自然融入新情景,以旧引新,以新强旧的分析;对如何围知识的本质及逻辑关系,有计划地设置问题系列,使学生
得到思维训练的分析等等。

3.教学过程。

正确组织课堂教学内容:正确反映教学目标的要求,重点突出,把主要精力放在关键性问题的解决上;注重层次、结构,张弛有序,秩序渐进;注重建立新知识与已有的相关知识的实质性联系,保持知识的连贯性、思想方法的一致性;易错、易混淆的问题有计划地复现和纠正,使知识得到螺旋式的巩固和提高。

在学生思维最近发展区内提出“问题系列”,使学生面对适度的学习困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启发全体学生开展独立思考,提高学生数学思维的参与度,引导学生探究和理解本质,建立相关知识的联系。

精心设计练习,有计划地设置练习中的思维障碍,使练习具有合适的梯度,提高训练的效率。

恰当运用反馈调节机制,根据课堂实际适时调整教学进程,为学生提供反思学习过程的机会,引导学生对照学习目标检查学习效果,有针对性地解决学生遇到的学习困难。

4.教学资源。

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以及学生的需要,恰当选择和运用教学媒体,有效整合教学资源,以更好地揭示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及其本质,帮助学生正确理解知识,发展思维。

其中,信息技术的使用注意遵循必要性、有效性、平衡性、实践性等。

5.教学效果。

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在已有民展的基础上,在“双基”、数学能力和理性精神等方面得到一定的发展。

6.专业素养。

(1)课程素养。

准确把握数学概念与原理,准确理解内容所反映的数学思想方法,准确把握教材各部分内容的内在联系性。

(2)教学素养。

准确把握学生数学学习心理,有效激发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根据学生的思维发展水平安排教学活动,贯彻启发式教学思想,恰当把握对学生数学学习活动指导的“度”,具有良好的教学组织、应变机智。

(3)基本功。

①语言:科学正确、通俗易懂、简练明快、富有感染力。

②板书:正确、工整、美观,板书设计系统、醒目。

③教态:自然大方、和蔼亲切、富有激情与活力。

好课评价标准
一、“好课”是一个开放性的概念
什么样的课才能称之为一节好课呢?德国体育教学法专家海克尔得出的一堂“好课”的标准是:一是出汗,二是笑;我国崔允漷教授将“好课”标准归纳为“教的有效、学得愉快、考得满意”叶澜教授对“好课”标准提出了“五个实”:(1)有意义的课,即扎实的课。

(2)有效率的课,即充实的课。

(3)有生成性的课,即丰实的课。

(4)常态下的课,即平实的课。

(5)有待完善的课,即真实的课;郑金洲教授将“好课”概括为“十化”:课堂教学的生活化、学生学习的主动化、师生互动的有效化、学科教学的整合化、教学过程的动态化、教学资源的优化、教学内容的结构化、教学策略的综合化、教学对象的个别化、教学评价多元化。

从以上看出,“好课”不是一个规范性的概念,而是一个开放性、多元化的概念。

不同的评价主体与客体、不同的理论基础与价值取向,都会形成不同的标准。

就计算机专业教学而言,不同教学内容、不同课堂类型的课其标准也有所不同,教师对新课程理念、标准下的“好课”的看法也应是多种多样的。

正是由于这种开放性、多元性,为广大体育教师创造性教学提供了一定的自主性。

二、“好课”是常态下“有待完善的课”
以往在计算机教学实践中有许多这样的例子:很多听课者、评课者在听课前往往带着某种理想化的模式来听课、评课,对教师的期望
值过高,一味地对授课教师“高标准”、“严要求”,求全责备。

这样只能挫伤教师的教改积极性,或者使授课者课前“千锤百炼”以求“完美无缺”。

其实,平实是一节“好课”的基本要素。

“好课”是常态下的课,它不是摆设,无须掩饰,而是具有非常强的普适性,“好课”的原则或者理念不需要特殊的条件支持就可以实现。

叶澜教授视“好课”为常态下“有待完善的课”,侧重于其“真实性”。

“真实性”则提醒我们关注“好课”的缺点,通过反面来认识和学习“好课”,而避免不实的夸张或歪曲。

一堂平时的计算机课,总会有这样那样的“问题”暴露,因此我们才可能有针对性地对研讨并改进。

这也正是我们开展课堂教学评价的目的之一。

有“问题”的课并非都不是“好课”。

一节“好课”无须样样完美,只求在某一点上有所突破,对学生有收获,对教师有感悟,或对听课者有启迪,我们就可称为“好课”。

三、“好课”背后有情境衬托
计算机课堂教学是在师生身体、思维交互活动中进行,有很强的情境性,其课堂教学评价标准应该指向课堂的整体情境,而不是仅仅指向教师或学生分离的行为。

来自课堂主体的师生双方的任意一个行为的背后,都蕴涵着多种复杂的因素,只有将其置于特定的背景下,才能做出恰当的解释。

从这个意义上说,具体到每一堂课,各种各样的“好课”评价标准都只是给我们教学评价工作提供了一个参考框架,我们不应将它绝对化、教条化。

在计算机教学评价中,我们能拿着一
张写满条条框框的课堂质量评价表去验评所有教师的课,这种表格果真存在吗?课堂教学的情境化提醒我们不能照抄照搬一些优秀公开课的教案来对自己的学生进行教学,也不能对所有学生从头到尾只有一种教学形式上课。

情境是计算机课堂教学保持鲜活的支柱,是保证每节课具有鲜明“个性”的源动力。

四、应用前瞻性眼光看“好课”标准
有些计算机课特别是教改课、研究课,因为只是一种尝试,有时当堂课上并不能显示它的的闪光之处,但它是某种理念实施的开端,或者是培养某种意识,这样的课往往是课上播种,课后才能开花结果。

对这种课评价标准的适用眼光就不能仅局限在课上的短时效果上,而要着眼于长久的、甚至是学生终生受益上,即要有前瞻性的眼光。

但是当前无论是听课者还是评课者恰恰忽略了这一点。

一堂课定终身,不能用发展的眼光看待标准。

这样容易误导一些教师将眼光定格在短期效应上,将一些先进的理念扼杀在摇篮中。

从多角度看待“好课”标准,不要让标准的条条框框束缚我们的思想、才能涌现出更多充满个性、勇于创造的教师投身于新课程实验,上出更多精彩的好课来丰富、充实“好课”标准。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