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六章 市场规制法律制度

第六章 市场规制法律制度


(2)购买、使用食品、药品、化妆品时,有权要求商品符合国家规
定的安全、卫生标准;
2015/6/23
经济法基础
(3)在接受服务时,有权要求相关的服务设施、服务用具和用
品、 服务环境、服务活动及服务中所提供的产品或商品符合安全、卫生等
要求,不致使消费者因此受到人身伤害或财产安全遭到威胁。
2.知情权 消费者的知情权是指消费者在购买、使用商品或接受服务时,知
2015/6/23
经济法基础
经济法基础
第三节 产品质量法
经济法基础
一、产品与产品质量
(一)产品 产品是指经过加工、制作,用于销售的产品。 (二)产品质量 产品质量是指产品所应具有的,符合人们需要的各种 特性,如适用性、安全性、可靠性、可维修性等。
经济法基础
二、产品质量监督管理制度
(一)产品质量监督检查制度 (二)产品质量检验制度 (三)企业质量体系认证制度 (四)产品质量认证制度
2015/6/23
经济法基础
(2)国家与消费者之间的关系,指的是国家有关管理部门在为消
费者提供指导、服务与保护过程中发生的关系; (3)经营者与消费者之间的关系,是指消费者在购买、使用经营 者提供的商品或服务时,造成某种损害,消费者请求经营者赔偿的关 系,及消费者对经营者进行监督时所发生的关系. (三)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的基本原则 (1)自愿、平等、公平、诚实信用原则 (2)特别保护消费者的原则 (3)国家对消费者提供支持与援助的原则 (4)补偿性与惩罚性相结合的原则 (5)行政监督与社会监督相结合的原则
经济法基础
第四节
消费者权益保护法
1993年10月31日第八届全国人民 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四次会议 通过,自1994年4月4日起施行。 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十二届全国人 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五次会 议于2013年10月25日通过,自 2014年3月15日起施行。
2015/6/23
经济法基础
一、消费者权益保护法概述

• • • • • • • • • • • 第 一 章 第 二 章 第 三 章 第 四 章 第 五 章 第 六 章 第 七 章 第 八 章 第 九 章 第 十 章 第十一章

经济法导论 企业法律制度 公司法律制度 合同法律制度 知识产权法律制度 市场规制法律制度 证券法律制度 票据法律制度 会计法律制度 税收法律制度 劳动合同法律制度
经济法基础
三、反垄断执法机构
经济法基础
(一)国务院反垄断委员会职责
国务院反垄断委员会负责组织、协调、指导反垄断工作。具体
包括:研究拟订有关竞争政策;组织调查、评估市场总体竞争状况 ,发布评估报告;制定、发布反垄断指南;协调反垄断行政执法工 作;国务院规定的其他职责。 国务院反垄断委员会主任由国务院副总理担任。
(一)消费者的涵义
消费者是指为生活消费需要,购买、使用商品或接受服务的人。 消费者权益是指消费者在购买使用商品或接受服务时依法享有的
受法律保护的权利。
(二)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的概念 消费者权益保护法是指调整在保护消费者权益过程中所发生的社
会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
(1)国家与生产经营者之间的关系,指的是国家有关管理部门对 经营者经营活动的监督管理关系;
经济法基础
三、生产者、销售者的产品质量义务
(一)生产者的产品质量义务 1.生产者在产品内在质量方面的义务 生产者生产的产品应当符合三项要求: (1)不存在危及人体健康和人身财产安全的不合理危险,在保 障人体健康,人身、财产安全的国家标准、行业标准的,应当符合 该标准; (2)具有产品应当具有的使用性能,对产品存在使用性能的瑕 疵作出说明的除外; (3)符合在产品或其包装上注明采用的产品标准,符合以产品 说明书、实物样品等方式表明的质量状况。
经济法基础
(七)诋毁商誉行为
诋毁商誉行为是指经营者捏造、散布虚假的事实,
损害竞争对手的商业信誉和商品声誉的行为,也称作商
业诽谤。
商业信誉、商品声誉是市场主体的无形财产,也是 市场主体的一种荣誉权。
经济法基础
三、不正当竞争行为的监督检查
(一)行政监督检查 检查主体是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工商行政管理 部门以及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部门,如技术监督 部门、物价管理部门等。 (二)社会监督 社会监督是指由社会组织和社会成员依法对 不正当竞争行为实施的监督。
其他经营者的合法权益,扰乱社会秩序的行为。
(一)主体具有特定性 (二)主观目的具有竞争性
(三)行为的违法性
(四)客观上的损害性
经济法基础
二、不正当竞争行为的种类
(一)混淆交易行为
混淆交易行为是指经营者以不实方法对自 己的商品或服务作虚假表示、说明、承诺,或者
不当利用他人的智力成果推销自己的商品或服务
经济法基础
3.生产者在产品包装方面的义务 特殊产品包装的特殊要求是:易啐、易燃、易爆、有毒、有腐 蚀性、有放射性等危险物品以及储运中不能倒置和其他有特殊要求 的产品,其包装质量必须符合相应要求,依照国家有关规定作出警 示标志或者中文警示说明,标明储运注意事项。
经济法基础
4.生产者的禁止性、限制性义务
度。
2015/6/23
经济法基础
第一节
反垄断法
一、反垄断法概述 (一)立法情况 2007年8月30日第十届全国人 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 九次会议通过 。自2008年8月1 日起施行。
经济法基础
(二)垄断的概念和特征 1、垄断的概念 垄断,是指违反法律,通过垄断协议、滥用市场支配地位 ,具有或可能具有排斥、限制竞争效果的经营者集中的行为。 2、垄断的特征 (1)形成垄断的主要方式是独占或有组织的联合行动 (2)垄断者之所以能形成垄断实力凭借的是经济优势或行政 权力 (3)垄断限制和排斥了竞争
,使用户或者消费者产生误解,扰乱市场秩序、 损害同业竞争者的利益或消费者利益的行为。
经济法基础
(二)商业贿赂行为
商业贿赂是指经营者为争取交易机会,暗中
给予交易对方有关人员和能够影响交易的其他相 关人员以财物或其他好处的行为。
经济法基础
(三)虚假宣传行为 虚假宣传行为是指经营者利用广告或其他 方法,对商品或服务的质量、制作成分、性能、 生产者、有效期限、产地等作虚假的宣传或者引 人误解的宣传。 虚假宣传分为两种行为:一种行为是虚假 宣传,另外一种是引人误解的宣传。
争方面的反垄断执法工作(价格垄断行为除外)。”
经济法基础
第二节
反不正当竞争法
调整经营者因从事不正当 竞争活动而发生的经济竞争关 系,以及有关国家机关对之进 行监督检查时所发生的经济管 理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
经济法基础
一、不正当竞争行为的概念与特征
不正当竞争行为是指经营者违反反不正当竞争法的规定,损害
悉商品的真实情况和服务的真实情况的权利。
3.选择权 选择权是指消费者根据自己的意愿独立自主地选择经营者,选择
商品品种,选择服务方式,自主决定购买或不购买任何一种商品,接
受或不接受任何一项服务,在自主选择商品或接受服务时享有进行比 较、鉴别和挑选的权利,消费者的自主决定不受任何人的强制。
4.公平交易权
经济法基础
2.生产者在产品或其包装上的标识方面的义务 (1)有产品质量检验合格证明。 (2)有中文标明的产品名称、生产厂名和厂址。 (3)根据产品的特点和使用要求,需要标明产品规格、等级 、所含主要成分的名称和含量的,应用中文相应予以标明;需要事 先让消费者知晓的,应当在外包装上标明,或者预告向消费者提供 有关资料。 (4)限期使用的产品,应当在显著位置清晰地标明生产日期 和安全使用期或者失效日期。 (5)使用不当,容易导致产品本身损坏或可能危及人身、财 产安全的,应当有警示标志或中文警示说明。
2015/6/23
第六章
市场规制律制度
市场规制法是调整在国家维护市场秩序,保护和促进公平 竞争的过程中产生的各种经济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市场规制 法通过反垄断行为和不正当竞争行为以及规范各类经营者的生产
经营行为,恢复和维护公平竞争机制,提高市场配置资源的效率,
保护经营者和消费者的权利和利益。市场规制法主要包括反垄断 法、反不正当竞争法、产品质量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等法律制
经济法基础
(五)不正当有奖销售行为 以下行为属于不正当有奖销售: (1)以谎称有奖或故意让内定人员中奖的欺骗方式进行有奖 销售的行为; (2)利用有奖销售的手段推销质次价高的商品; (3)抽奖式有奖销售,最高奖的金额超过5000元。
经济法基础
(六)不当低价销售行为 经营者以排挤竞争对手为目的,以低于成本的价格销售商品的 行为。例外情形: 销售鲜活商品;处理有效期限即将到期的商品或其他积压商品 ;季节性降价;因清偿债务、转产、歇业降价销售商品。
力的市场地位。 1.市场支配地位的认定 2.滥用市场支配地位行为
经济法基础
(三)经营者集中 经营者集中是指经营者通过合并、资产购买、股份购买、合同约 定(联营、合营)、人事安排、技术控制等方式取得对其他经营者的控制 权或者能够对其他经营者施加决定性影响的情形。 1.经营者集中的类型
2.经营者集中的申报
经济法基础
(四)侵犯商业秘密行为
商业秘密是指不为公众所知悉、能为权利人带来经济利益、具 有实用性并经权利人采取保密措施的技术信息和经营信息。具有秘 密性、实用性、保密性。 具体行为有:以盗窃、利诱、胁迫或者其他不正当手段获取; 披露、使用或者允许他人使用以前项手段获取的权利人的商业秘密 ;违反约定或者违反权利人关于保守商业秘密的要求,披露、使用 或者允许他人使用其所掌握的商业秘密;第三人明知或者应知上述 违法行为,获取、使用或者披露他人的商业秘密,视为侵犯商业秘 密行为。
2015/6/23
经济法基础
漫 画 中 老 奶 奶 的 什 么 权 利 遭 到 侵 害 ?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