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控制多釜串联返混性能测定实验
(一)实验目的
本实验通过单釜与三釜反应器中停留时间分布的测定,将数据计算结果用多釜串联模型来定量返混程度,从而认识限制返混的措施。
1.通过实验了解停留时间分布测定的基本原理和实验方法。
2.掌握停留时间分布的统计特征值的计算方法。
3.学会用理想反应器的串联模型来描述实验系统的流动特性 (二)实验原理
在连续流动的反应器内,不同停留时间的物料之间的混合称为返棍。
返混程度的大小,一般很难直接测定,通常是利用物料停留时间分布的测定来研究。
然而测定不同状态的反应器内停留时间分布时,我们可以发现,相同的停留时间分布可以有不同的返混情况,即返混与停留时间分布不存在一一对应的关系,因此不能用停留时间分布的实验测定数据直接表示返混程度,而要借助于反应器数学模型来间接表达。
物料在反应器内的停留时间完全是一个随机过程,须用概率分布方法来定量描述。
所用的概率分布函数为停留时间分布密度函数f(t)和停留时间分布函数F(t)。
停留时间分布密度函数f(t)的物理意义是:同时进入的N 个流体粒子中,停留时间介于t 到t+dt 间的流体粒子所占的分率dN/N 为f(t)dt 。
停留时间分布函数F(t)的物理意义是:流过系统的物料中停留时间小于t 的物料的分率。
停留时间分布的测定方法有脉冲法,阶跃法等,常用的是脉冲法。
当系统达到稳定后,在系统的入口处瞬间注入一定量Q 的示踪物料,同时开始在出口流体中检测示踪物料的浓度变化。
由停留时间分布密度函数的物理含义,可知 ()()/f t dt V c t dt Q =⋅ ()0Q Vc t dt ∞
=⎰
()()
()
()
()0
Vc t c t f t Vc tdt c t dt
∞
∞
=
=
⎰
⎰
由此可见f(t)与示踪剂浓度c(t)成正比。
因此,本实验中用水作为连续流动
的物料,以饱和KCl 作示踪剂,在反应器出口处检测溶液电导值。
在一定范围内,KCl 浓度与电导值成正比.则可用电导值来表达物料的停留时间变化关系,即()()f t L t ∝,这里()t L t L L ∞=-,L t 为t 时刻的电导值,L ∞为无示踪刑时电导值。
停留时间分布密度函数f(t)在概率论中有两个特征值(数学期望)t 和方差
2t σ。
t 的表达式为:
()()()0
tc t dt t
tf t dt c t dt
∞
∞
∞==⎰⎰⎰ 采用离散形式表达,并取相同时间间隔t ∆,则
()()()()
tc t t tL t t c t t L t ∆=
=∆∑∑∑∑
2t σ的表达式为:
()()()2
2220
t
t t f t dt t f t dt t σ∞
∞
=-=-⎰⎰
也用离散形式表达,并取相同t ∆,则
()()
()()
2
2
2
2
2
t t c t t L t t t
c t L t σ=-=-∑∑∑∑
若用无量纲对比时间θ来表示,即/t t θ= 无量纲方差222/t t θσσ=。
在测定了一个系统的停留时间分布后,如何来评价其返混程度,则需要用反应器模型来描述。
这里我们采用的是多釜串联模型。
所谓多釜串联模型是将—个实际反应器中的返混情况作为与若干个全混釜串联时的返混程度等效。
这里的若干个全混釜个数n 是虚拟值,并不代表反应器个数,n 称为模型参数。
多釜串联模型假定每个反应器为全混釜,反应器之间无返混,每个全混釜体积相同,则可以推导得到多釜串联反应器的停留时间分布函数关系,并得到无量纲方差2t σ与模型参数n 存在关系为
2
1
n θ
σ=
当n =1,2θσ=1,为全混釜特征; 当n →∞,20θσ→,为平推流特征;
这里n 是模型参数,是个虚拟釜数,并不限于整数。
(三)实验装置与流程
实验装置如下图所示,由单釜与三釜串联二个系统组成。
三釜串联反应器中每个釜的体积为1L ,单釜反应器体积为3L ,用可控硅直流调速装置调速。
实验时,水分别经二个转子流量计流入二个系统。
稳定后在二个系统的入口处分别快速注入示踪剂,由每个反应釜出口处电导电极检测示踪剂浓度变化,并由记录仪自动记录下来。
图1 多釜串联返混性能测定实验流程图
(四)实验步骤及方法
(1)通水,开启水开关,让水注满反应釜,调节进水流量为10L/h ,保持流量稳定。
(2)通电,开启电源开关。
①启动程序;
②开电导仪并调整好,以备测量; ③开动搅拌装置.转速应大约150 r /min 。
(3)待系统稳定后,迅速注入示踪剂,同时开启计算机数据采集。
(4)当记录仪上显示的浓度在2min 内觉察不到变化时,即认为终点已到。
(5)关闭仪器,电源,水源,排清釜中料液,实验结束。
(五)实验数据处理
根据实验结果,可以得到单釜与三釜的停留时间分布曲线,这里的物理量-电导值L 对应了示踪剂浓度的变化;横坐标记录测定的时间。
然后用离散化方法,在曲线上相同时间间隔取点,一般可取20个数据点左右,再由公式分别计算出各自t 和2t σ,及无因次方差222/t t θσσ=。
通过多釜串联模型,利用公式求出相应的模型参数n ,随后根据n 的数值大小,就可确定单釜和三釜系统的两种返混程度大小。
若采用微机数据采集与分析处理系统,则可直接由电导牢仪输出信号至计算机,由计算机负责数据采集与分析,在显示器上画出停留时间分布动态曲线图.并在实验结束后自动计算平均停留时间、方差和模型参数。
停留时间分布曲线图与相应数据均可方便地保存或打印输出,减少了手工计算的工作量。
(六)结果与讨论
(1)计算出单釜与三釜系统的平均停留时间t ,并与理论值比较,分析偏差原因。
(2)计算模型参数n ,讨论二种系统的返混程度大小 (3)讨论一下如何限制返混或加大返混程度。
(七) 计算示例 表一:试验数据记录
对单釜进行计算:
28.425011.01000......13.08005.040)t (tL =⨯++⨯+⨯=∑ 242.1011.0......13.005.0)t (L =+++=∑
平均停留时间:s 4.342242
.128.425)t (L )t (tL t ===
∑∑ 4.213238
011.01000......13.08005.040)t (L t 2
2
2
2
=⨯++⨯+⨯=∑ 方差:222
2
2
t
s 2.544414.342242
.14
.213238t )
t (L )t (L t =-=
-=
σ
∑∑
无量纲方差:46.04
.3422
.54441t
2
2
2t 2==
-σ=
σθ
17.246
.011n 2==-σ=
θ
对多釜(最后一个釜)进行计算:
56.977046.01000......046.08003.040)t (tL =⨯++⨯+⨯=∑ 941.1046.0......046.003.0)t (L =+++=∑
平均停留时间:s 6.503941
.156.977)t (L )t (tL t ===
∑∑
2.621547
046.01000......046.08003.040)t (L t 2
2
2
2
=⨯++⨯+⨯=∑ 方差:222
22t
s 56.66569637.503941
.12
.621547t
)t (L )t (L t =-=
-=σ∑
∑
无量纲方差:262.06
.50356
.66569t
2
2
2t 2==
-σ=
σθ
82.3262
.011n 2==-σ=
θ
表二:数据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