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一中国的第一个皇帝秦始皇》教学设计一、教学内容解析本节内容以后还将学习的相关内容泰岳巍峨、大江奔腾,中国这块美丽富饶的土地承载了数千年的厚重的文明史。
纵览鸟瞰,自秦至清的“帝制时代”是中国历史长河中很长的一个江段。
在彼时“一人定国、一言兴邦”的时代,帝王对国家政治、经济发展乃至民众生活的影响力自不待言。
人民版高中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家》选取的人物均为帝王,良有以也。
展开中国历史画卷,历朝帝王甚多,其中影响力较大的也有不少:一统中国的秦始皇、起身草莽的汉高祖、中兴汉室的光武帝、统一南北的隋文帝、奠定盛世的唐太宗、仁政爱民的宋仁宗、治隆唐宋的明成祖、捍卫统一的清圣祖等等,他们均在历史舞台上迈出了自己的舞步,唱出了独有的声音。
限于篇幅和学生学习精力,教材选取了秦始皇、唐太宗、康熙帝,应是综合考虑典型性、影响力、时代性等因素的基础上做出的审慎精辟的选择。
秦始皇是“祖龙”,是统一中国的第一个皇帝;李世民是帝制时代的“帝范”,奠定了大唐盛世之基;康熙帝“经文纬武,寰宇一统”,且因时代特征,外御沙俄,是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捍卫者。
学生学习了这三个帝王,就能管窥出古代有作为的帝王的特点,同时也应“举一隅以三隅反”,了解古代中国政治家的政治思想、精神风貌、人格特征。
(一)本节地位秦始皇是“祖龙”,是皇帝制度的开创者,了解秦始皇才能从源头上了解古代帝王整体。
秦始皇是统一的中国建立者,从此统一成为中国历史发展的主流,即使在暂时的分裂期,统一仍是人心所向。
学习本节才能对“大一统”的基本政治格局追本溯源。
如夏曾佑在《中国古代史》中所言“中国之政,经秦皇而后行”,秦始皇也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创立者,此后帝王只能在他奠定的框架内小修小补,“千载犹行秦制度”。
学习本节才能对专制主义中央集权这一长达两千多年的政治制度深刻认识。
同时,自古及今,对秦始皇的评价也充满了争议,秦始皇可谓“誉满天下、谤满天下”。
运用唯物史观,多角度、客观评价秦始皇,有助于掌握评价历史人物的基本原则和方法。
(二)教材内容标题:本册教材所涉及的每位历史人物前都有一个定语,这是非常值得注意的信息,因为这些定语是教材对历史人物的一个基本定位。
标题是正文的“眼睛”,而这些定语,可谓是“眼珠”。
认真揣摩这些定语,有利于对正文提纲挈领。
对秦始皇的定语为“统一中国的第一个皇帝”,特别强调其对国家统一的作用,因此授课时也应围绕这一核心主旨。
正文分为“秦统一六国”“建立统一集权国家”“秦始皇的暴政”三部分。
“秦统一六国”介绍了秦统一六国的背景、优势、过程,在“历史纵横”部分补充了军功爵制这一激发秦军战斗积极性的制度,有助于学生深入了解秦的优势。
“建立统一集权国家”部分介绍了秦在政治、经济、文化、交通等方面是如果巩固统一、加强集权的。
其中政治上介绍了皇帝制、三公九卿制、郡县制;经济上统一度量衡、货币,加强各地经济交流;文化上统一文字,加强各地文化交流与文化认同;交通上修筑系列道路、渠道,加强各地联系。
附有秦始皇的画像,有助于增加感性认识,直观感受秦始皇的威武气势和豪迈气概。
绘有“秦朝形势图”,直观展示秦的疆域、首都、长城、岭南三郡等,强化空间意识。
“历史纵横”将分封制与郡县制进行对比,使学生更深刻认识到郡县制对加强中央集权的作用。
用图片展示战国古文字,有助于认识统一文字的重要性。
“小篆体砖文”以出土文物的形式印证统一对经济恢复发展的作用。
笔者认为,秦北击匈奴、南平百越的史实也可以归入第一目,在介绍统一六国之后随即介绍,更有助于使学生加深印象:秦的疆域不仅仅是战国各国领土总和,而且还包括对周边的开拓。
教材上把“焚书坑儒”列入“秦始皇的暴政”一目,当然没问题,但仔细品味,“焚书坑儒”也有使各地加强对新成立的秦朝文化认同的目的,因此也可以与“统一文字”列在一起,属于在文化上巩固统一。
“秦始皇的暴政”列举了焚书坑儒、修筑长城、大修宫殿陵寝等耗竭民力等暴政,以“学思之窗”增补“严刑峻法”这方面,并指出暴政是秦二世而亡的重要原因。
同时,该部分也是秦始皇的另一面,是评价该人物的另一视域。
课后有测评,可提示学生检测与巩固所学知识;学习延伸的设问可以激发兴趣、诱导思维、提高学生研究性学习的能力。
二、教学目标设置(一)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简述秦始皇兼并六国的主要史实;简述秦始皇建立中央专制集权制度和巩固国家统一的主要措施;评价秦始皇的历史功过。
过程和方法:从多个角度分析秦统一中国的原因;辩证地评价历史人物。
情感态度价值观:感受秦始皇在国家统一过程中的雄才伟略,领略中华民族的政治智慧。
(二)对核心素养的渗透笔者认为,教师应将考试说明、教材、时代精神等相结合,制定基于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教学目标,有必要思考: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已步入新时代的今天,我们回顾秦始皇、秦始皇时代,价值在哪里,主旨是什么。
中国人民在数千年历史征程中栉风沐雨、披荆斩棘,其间虽有艰难坎坷,特别是近代接踵而至的外族入侵、惨烈尤剧的日本侵华,终能战胜困苦、经受磨练,根本的保证的国家统一、民族团结。
溯历史之源,秦始皇则是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最早开创者。
因此学习本节,要回顾秦统一六国的历程,认识到统一是当时的大势所趋、民心所向,强化“家国情怀”这一核心素养。
今天,哺育各族儿女的960万平方公里的沃土是历史上吾国先民一代代开拓、融合而成的。
尽管如夏曾佑在《中国古代史》中所言“中国之境,经汉武而后定”,但秦始皇之功不可没。
秦朝疆域已北及长城、南至南海,在当时是空前辽阔的。
学习本节,学生应联系地图、时间轴,强化“时空观念”这一核心素养;同时铭记先人开拓疆土之功,增强维护祖国领土完整的爱国意识,提高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做贡献的觉悟。
梁启超先生在《李鸿章传》中说过“时势造英雄,英雄亦造时势”,这句话若用在秦始皇身上,也恰如其分。
“奋六世之余烈”的秦王嬴政肩负起了统一六国的历史使命,是时势所造的英雄;他更凭过人远见、惊人气魄勾勒了此后两千多年的基本政治格局框架,是造时势的英雄。
学习本节,应进一步认识个人与社会的关系,认清必然性与偶然性的辩证关系,强化“唯物史观”的核心素养。
三、学生学情分析(一)已有知识储备生活中对秦始皇陵兵马俑、长城耳熟能详。
有部分同学看过有关秦国、秦始皇书籍和影视作品。
(三)思维特点高二年段的同学,经过高一阶段的思维训练,理解能力和抽象思维均有所提高,逻辑推理、归纳判断、概括总结等思维水平有了一定的锻炼,因此课堂要避免讲的“太浅”。
但毕竟还是高中生、青少年阶段,感性认识、直觉感官的仍占有重要地位,因此也不可讲的“过深”。
教师应遵循由直觉到抽象、由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由个案到共性的认知规律,剥茧抽丝、循序渐进、升堂入室,开展教学。
四、教学策略分析(一)明确重难点教学重点:秦灭六国及其巩固统一的措施教学难点: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和措施及其作用,如何客观全面评价秦始皇一生功过是非。
(二)教学用具幻灯片、图片。
(四)教学方法地图展示:本节涉及系列地理位置,应通过清晰准确的地图,使学生明确历史事件发生的空间。
提供文本:教师以《史记》《睡虎地秦墓竹简》等文献资料为教学资源,带领学生解析,提高学生从史料中汲取信息的能力,强化“史料实证”素养。
创设情境:陈寅恪先生曾云“所谓真了解者,必神游冥想,与立说之古人,处于同一境界”。
教师引领学生置身于特定的历史背景中,设身处地感触理解秦始皇的治国理政措施。
瞻前顾后:著名史家胡如雷先生指出,“史学研究一要瞻前顾后,二要左顾右盼”。
将秦始皇加强中央集权的举措与西周分封制、后来项羽分封、刘邦分封进行对比;与同时代政治家比,可以有力看出,秦始皇的卓越的政治见识。
阶级分析法:阶级社会中,政治家有着特定的阶级立场,该立场决定了他的视野、指向、思想等。
秦始皇作为地主阶级的代表,作为一个封建帝王,既不可过分拔高,也不可过于苛责,应在唯物史观指导下客观评价。
讨论法:调动学生积极性,提高学生参与度,突出学生主体作用,有效引导学生开展讨论,教师做好点评总结,建立良性循环的课堂互动机制。
五、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从地方史角度,展示瑞安在战国、秦朝所属的不同,设问:这种变化的原因是什么?除在全国范围内推行郡县制外,秦始皇还实行了哪些巩固统一的措施?立意在于通过家乡历史引发学生兴趣,进入本节学习。
(二)讲授新课1、秦统一六国通过展示西周诸侯国形势图、春秋列国图、战国地图等,使学生形象直观地看到,随着春秋战国时期列国纷争的推进,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引用《孟子》中“天下恶乎定”“定于一”的讨论,体现出战国时期,进步思想家已认识到这一点。
设置问题:为什么统一任务会落在秦国及秦王嬴政的肩上?请学生阅读教材相关部分,结合教师提供的厚夫《漫步秦直道》的评说,思考秦国的优势及秦王嬴政个人的突出之处。
历史的垂青与神情并不是一时偶然的冲动,在这时,秦国已经经营了六世之久,中经商鞅变法的伟大革新,经济发达,军事强大。
到秦赢政时期,已经鹤立鸡群,傲视中原了。
于是,当秦王赢政具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当他广泛地招揽人才择贤选能时,当他具有运筹帷幄而决胜千里的雄才大略后,机遇必然地降临到他的身上,让他担负起沉甸甸的历史使命。
人民渴望统一:引用《孟子·离娄上》中所言““争地以战,杀人盈野;争城以战,杀人盈城”,结合秦赵长平之战的史实,引领学生置身当时的历史情境下,体会人民渴望统一的心声。
秦国国力强大:请同学们自主阅读教材第二段及“历史纵横部分”,教师补充,秦兵马俑的士兵,没有带头盔,尽管也有出土文物证明秦军也有头盔,但不戴头盔是常态则无可置疑,使学生更加深刻理解商鞅变法对秦军战斗士气的影响。
个人因素:引用《史记》原文“见尉缭亢礼,衣服食饮与缭同”等体现出其对人才的重视;结合地图回顾秦灭六国过程,可以看出嬴政采取了“各个击破、先易后难、先近后远”的正确策略。
商榷:教材认为,人民渴望统一是秦统一六国的一个原因,同学们请思考,人民确实渴望统一,但是否希望秦统一自己国家呢?还是认为不论哪一个国家统一都无所谓,只要能给自己一个安宁的生活就可以呢?置身当时的历史背景下,最可能的想法应该是,渴望自己国家统一其他国家吧。
我们看几则材料:(统一过程中)秦之破梁,引河沟而灌大梁,三月城坏,王请降,遂灭魏。
”——《史记·魏世家》(统一后)高渐离乃以铅置筑中,复进得近,举筑朴秦皇帝,不中。
於是遂诛高渐离,终身不复近诸侯之人。
——《史记·刺客列传》(统一后)(秦始皇)三十六年,荧惑守心。
有坠星下东郡,至地为石,黔首或刻其石曰“始皇帝死而地分”。
——《史记·秦始皇本纪》(反秦起义后)陈中豪杰父老乃说陈涉曰:“将军身被坚执锐,率士卒以诛暴秦,复立楚社稷,存亡继绝,功德宜为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