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用建筑技术措施-总图
一. 基地总平面
民 用 建 筑 设 计 技 术 措 施-总图设计
地上建筑物及附属设施,包括门廊、连廊、阳台、室外楼梯、台阶、坡道、 花池、围墙、平台、散水明沟、地下室进排风口、地下室出入口、集水井、采 光井等;
一. 基地总平面
民 用 建 筑 设 计 技 术 措 施-总图设计
地上建筑物及附属设施,包括门廊、连廊、阳台、室外楼梯、台阶、坡道、 花池、围墙、平台、散水明沟、地下室进排风口、地下室出入口、集水井、采 光井等;
都会从道路红线后退一定距离,用来安排台阶、建筑基础、道路、停车场、广场、 绿化及地下管线和临时性建筑物、构筑物等设施。当基地与其他场地毗邻时,建 筑控制线可根据功能、防火、日照间距等要求,确定是否后退用地红线
一. 基地总平面
民 用 建 筑 设 计 技 术 措 施-总图设计
一. 基地总平面
民 用 建 筑 设 计 技 术 措 施-总图设计
2. 各类场地排水
二.竖向设计
民 用 建 筑 设 计 技 术 措 施-总图设计
2. 各类场地排水
民用建筑设计技术措施
总平面设计
重庆大学建筑城规学院 2010.3.8
民 用 建 筑 设 计 技 术 措 施-总图设计
目录:
1 基地总平面。 2 竖向设计。 3 道路设计
民 用 建 筑 设 计 技 术 措 施-总图设计
参考资料:
1. 《民用建筑设计通则》GB50352—2005 2. 《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50016 3. 《高层民用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50045—95(2005年版) 4. 《汽车库、修车库、停车场设计防火规范》CB50067—97 5. 《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GB50l80—93(2002年版) 6. 《城市用地竖向设计规范》CJJ83—99 7. 《2009全国民用建筑工程设计技术措施》
2. 各类控制线 红线:道路红线 用地红线 建筑红线 绿线:各类绿地控制线 蓝线:各类水域控制线 紫线:历史文物保护范围界限 黄线:基础设施控制线
一. 基地总平面
民 用 建 筑 设 计 技 术 措 施-总图设计
3. 建筑或突出物与红线
建筑物及附属设施不得突出道路红线和用地红线建造,不得突出的建筑 突出物为: ——地下建筑物及附属设施,包括结构挡土桩、挡土墙、地下室、地下 室底板及其基础、化粪池等; ——地上建筑物及附属设施,包括门廊、连廊、阳台、室外楼梯、台阶、 坡道、花池、围墙、平台、散水明沟、地下室进排风口、地下室出入 口、集水井、采光井等; ——除基地内连接城市的管线、隧道、天桥等市政公共设施外的其他设 施。
一. 基地总平面
民 用 建 筑 设 计 技 术 措 施-总图设计
符合下述条件的建筑突出物允许突出道路红线上空:有人行道时:
一. 基地总平面
民 用 建 筑 设 计 技 术 措 施-总图设计
符合下述条件的建筑突出物允许突出道路红线上空:有人行道时:
一. 基地总平面
民 用 建 筑 设 计 技 术 措 施-总图设计
一. 基地总平面
民 用 建 筑 设 计 技 术 措 施-总图设计
1. 各类建筑总平面设计一般规定 幼儿园总平面设计
① 宜与居住区配套建设; ② 应选在阳光充足、空气流通、无污染、无噪声干扰及交通危险安全地段; ③ 服务半径不宜大于500 m ; ④ 应有便利、安全的人行系统,其出入口不应开向城市交通干道。大门外应留有足够的 人、车停留空间; ⑤ 幼儿园应有足够的室外活动场地, 应有不少于1/2 的活动面积在标准的建筑日照阴 影之外。
一. 基地总平面
民 用 建 筑 设 计 技 术 措 施-总图设计
地下建筑物及附属设施,包括结构挡土桩、挡土墙、地下室、地下室底 板及其基础、化粪池等;
地下建筑物距离用地红线宜不小于地下建筑物深度( 自室外地坪至地 下建筑物底板) 的0 . 7倍, 并最小不得小于5 m 。旧区或用地紧张的特 殊地区需考虑开挖时的施工设备用地及地下管网铺设最小不得小于3 m 。
下列突出物不计人建筑高度内: 1)局部突出屋面的楼梯间、电梯机房、水箱间等辅助用房占屋顶平面面积不 超过1/4者;
一. 基地总平面
民 用 建 筑 设 计 技 术 措 施-总图设计
下列突出物不计人建筑高度内: 2)突出屋面的通风道、烟囱、装饰构件、花架、通信设施等; 3)空调冷却塔等设备。
一. 基地总平面
符合下述条件的建筑突出物允许突出道路红线上空:无人行道时:
一. 基地总平面
4. 建筑高度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民 用 建 筑 设 计 技 术 措 施-总图设计
平屋顶应按建筑物室外地面至其屋面面层或女儿墙顶点的高度计算; 坡屋顶应按建筑物室外地面至屋檐和屋脊的平均高度计算;
一. 基地总平面
民 用 建 筑 设 计 技 术 措 施-总图设计
角与角相对布置时的间距:
(一)两幢建筑均 为8层 及8层以下,或计算高度均小于或等于24米时: 旧城改造区不小于8米,新建区不小于12米; (二)其中的一幢或两幢建筑为9层及9层以上,或计算高度大于24米时: 旧城改造区不小于12米,新建区不小于15米。
民 用 建 筑 设 计 技 术 措 施-总图设计
(2)道路红线。道路红线是城市道路(含居住区级道路)用地的规划控制边 界线,一般由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在用地条件中注明。道路红线总是成 对出现,两条红线之间的线性用地为城市道路用地,由城市市政和道路交 通部门统一建设管理。 (3)建筑红线,是有关法规或详细规划确定的建筑物、构筑物的基底位置不 得超出的界线,是基地中允许建造建筑物的基线。实际上,一般建筑控制线
防火规范的住宅层数计算; 住宅顶部为2层一套的跃层,可按1层计,其他部位的跃层以及顶部多于2层一 套的跃层,应计入层数
一. 基地总平面
4. 建筑高度
建筑的地下室、半地下室的顶板 面高出室外设计地面的高度小于 等于1.5m者,建筑底部设置的高 度不超过2.2m的自行车库、储藏 室、敞开空间,可不计入建筑层 数内。
二.竖向设计
民 用 建 筑 设 计 技 术 措 施-总图设计
1. 各类场地坡度
二.竖向设计
民 用 建 筑 设 计 技 术 措 施-总图设计
2. 各类场地排水
二.竖向设计
民 用 建 筑 设 计 技 术 措 施-总图设计
2. 各类场地排水
二.竖向设计
民 用 建 筑 设 计 技 术 措 施-总图设计
民 用 建 筑 设 计 技 术 措 施-总图设计
民 用 建 筑 设 计 技 术 措 施-总图设计
主采光面既不平行,也不垂直布置时的间距:
(一)夹角小于或等于60度时,最窄处按第十九条确定; (二)夹角大于60度时,最窄处按第二十条确定
。
民 用 建 筑 设 计 技 术 措 施-总图设计
民 用 建 筑 设 计 技 术 措 施-总图设计
一. 基地总平面
2. 各类控制线
民 用 建 筑 设 计 技 术 措 施-总图设计
红线:道路红线;用地红线;建筑红线
(1)用地红线。用地红线是指各类建筑工程项目用地的使用权属范围的边界 线,其围合的面积是用地范围。如果征地范围内无城市公共设施用地,征地范
围即为用地范围;征地范围内如有城市公共设施用地,如城市道路用地或城市绿 化用地,则扣除城市公共设施用地后的范围就是用地范围。
民 用 建 筑 设 计 技 术 措 施-总图设计 防火规范的住宅层数计算;
一. 基地总平面
5. 建筑间距
重庆市规定:
民 用 建 筑 设 计 技 术 措 施-总图设计
(主采光面相对平行布置时的间距):
(一)8层及8层以下,或计算高度小于或等于24米,住宅主要采光面之间 的距离:旧城改造区不小于平均高度的0.8倍,新建区不小于平均高度的1倍; (二)9层及9层以上,或计算高度大于24米、面宽不大于40米(含40米) 的住宅主要采光面之间的距离:旧城改造区不小于24米,新建区不小于28米; (三)9层及9层以上,或计算高度大于24米、面宽大于40米的住宅主要采 光面之间的距离,按本条第(一)项的规定办理,计算高度超过100米的建筑 按计算高度100米执行。
一. 基地总平面
民 用 建 筑 设 计 技 术 措 施-总图设计
1. 各类建筑总平面设计一般规定 中小学校总平面设计
① 宜与居住区配套建设; ③ 小学服务半径不宜大于500m,中学服务半径不宜大于1000 m ; ④ 学校用地应包括建筑用地、体育用地、绿化用地、道路用地及广场用地。有条件时宜 预留发展用地; ⑤ 学校主要教室用房的外墙面与铁路同侧边缘路轨的距离不应小于300m;与高速路、地 上轨道交通或的城市主干道的同侧路边的距离不应小于80m 。当小于80m 时需采取有 效的隔声降噪等措施; ⑥ 中小学校应设有足够的运动场地,小学需设60m 直跑道和200m 环形跑道。中学需设置 100m 直跑道和200m 环形跑道及篮、排、足球活动场地。有条件的宜设置400m 环形跑 道; ⑦ 各类教室的外窗与相对的教学用房或室外运动场地边缘间的最小允许距离应为25m ; ⑧ 学校校门不宜开向城镇主干道,主要出入口临街时,校门外应布置缓冲场地。如一般 其入口和城市道路之间应有10 m 以上足够的缓冲距离,便于临时停车及人员集散。
民 用 建 筑 设 计 技 术 措 施-总图设计
山墙之间的距离:旧城改造区不小于6米,新建区不小于8米。 不规则平面间距的计算:当建筑平面为不规则图形时,以各 立面宽度与其延长线形成的剖面宽度之和为计算面宽,按第 十九条至第二十五条的规定分别确定其间距要求。
民 用 建 筑 设 计 技 术 措 施-总图设计
一. 基地总平面
民 用 建 筑 设 计 技 术 措 施-总图设计
1. 各类建筑总平面设计一般规定 居住区总平面设计
1 基地总平面设计应功能分区合理、路网结构清晰、人流车流有序,并对建 筑群体、工程竖向、道路、场地景观、管线设计进行全面综合考虑, 统筹 兼顾, 以达到整体性经济合理。 2 居住建筑应满足日照、注重朝向、通风及卫生安全等要求。 3 居住区配套公建项目应按需求设置,与城市协调互补,方便居民生活。 4 居住区配套的幼儿园、小学校出入口不应开向城市交通干道,和住宅之间 有便利安全的通行系统,并需考虑与周边共享。 5 配套商业宜适当集中及沿外周边布置,以利于形成城市公共活动的开放空 间与城市设计融合,便于使用、经营及管理。 6 供电、供气、供热等设施宜靠近负荷中心。 7 居住区内应考虑雨水收集、中水处理及利用, 其规模可按当地主管部门的 规定执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