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铁车站主体结构设计(地下矩形框架结构)西南交通大学地下工程系目录第一章课程设计任务概述 (1)1.1 课程设计目的 (1)1.2 设计规范及参考书 (1)1.3 课程设计方案 (1)1.3.1 方案概述 (1)1.3.2 主要材料 (4)1.4 课程设计基本流程 (5)第二章平面结构计算简图及荷载计算 (6)第三章结构内力计算 (9)第四章结构(墙、板、柱)配筋计算 (12)第一章课程设计任务概述1.1 课程设计目的初步掌握地铁车站主体结构设计的基本流程;通过课程设计学习,熟悉地下工程“荷载—结构”法的有限元计算过程;掌握平面简化模型的计算简图、荷载分类及荷载的组合方式、弹性反力及其如何在计算中体现;通过实际操作,掌握有限元建模、划分单元、施加约束、施加荷载的方法;掌握地下矩形框架结构的内力分布特点,并根据结构内力完成配筋工作。
为毕业设计及今后的实际工作做理论和实践上的准备。
1.2 设计规范及参考书1、《地铁设计规范》2、《建筑结构荷载规范》3、《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4、《地下铁道》(高波主编,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5、《混凝土结构设计原理》教材6、计算软件基本使用教程相关的参考书(推荐用ANSYS)1.3 课程设计方案1.3.1 方案概述某地铁车站采用明挖法施工,结构为矩形框架结构,结构尺寸参数详见表1-1。
车站埋深3m,地下水位距地面3m,中柱截面的横向(即垂直于车站纵向)尺寸固定为0.8m(如图1-1标注),纵向柱间距8m。
为简化计算,围岩为均一土体,土体参数详见表1-2,采用水土分算。
路面荷载为2kN,钢筋混凝土20m/重度3/25m kN co =γ,中板人群与设备荷载分别取2/4m kN 、2/8m kN 。
荷载组合按表1-3取用,基本组合用于承载能力极限状态设计,标准组合用于正常使用极限状态设计。
纵向(纵梁)计算要求分别计算顶纵梁、中纵梁、底纵梁受力及其配筋。
顶纵梁尺寸:1000mm ×1800mm (宽×高);中纵梁尺寸:1000mm ×1000mm (宽×高);底纵梁尺寸:1000mm ×2100mm (宽×高)。
要求用电算软件完成结构内力计算,并根据《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完成墙、板、梁、柱的配筋。
图 1-1 地铁车站横断面示意图(单位:mm )我是A2B5表1-1 地层物理力学参数注:饱和重度统一取“表中重度+3”。
表1-2 结构尺寸参数(单位:m)(表1-1~表1-2进行组合,可得到8*30=240道题目)表1-3 荷载组合表注:括号中数值为荷载有利时取值。
1.3.2 主要材料1、混凝土:墙、板、梁用C30,柱子C40;弹性模量和泊松比查规范。
2、钢筋根据《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选用。
1.4 课程设计基本流程1、根据提供的尺寸,确定平面计算简图(重点说明中柱如何简化);2、荷载计算。
包括垂直荷载和侧向荷载,采用水土分算;不考虑人防荷载和地震荷载。
侧向荷载统一用朗金静止土压力公式。
荷载组合本次课程设计只考虑基本组合和标准组合两种工况。
3、有限元建模、施加约束、施加荷载、运行计算以及计算结果的提取。
注意土层约束简化为弹簧,满足温克尔假定,且只能受压不能受拉,即弹簧轴力为正时,应撤掉该“弹性链杆”重新计算。
另要求计算结果必须包括结构变形、弯矩、轴力、剪力。
4、根据上述计算结果进行结构配筋。
先根据基本组合的计算结果进行承载能力极限状态的配筋,然后根据此配筋结果检算正常使用极限状态(内力采用标准组合计算结果)的裂缝宽度是否通过?若通过,则完成配筋;若不通过,则调整配筋量,直至检算通过。
5、完成计算说明书。
第二章 平面结构计算简图及荷载计算本设计中有:中柱简化成为一面墙12EA EA =错误!未找到引用源。
,即0.8×0.8=8×b ,得b =0.08m侧向压力系数λ=tan 2(45°-φ/2)=tan 2(45°-21÷2)=0.472车站高度h=4.55+6.91+0.80+0.40+0.8=13.46m1.垂直荷载计算(1)顶板直荷载由路面活载和垂直土压力构成。
路面均布荷载q 1=20×1.1=22KPa 垂直土压力q 2=γh=17.5×3=52.5KPa 不需要考虑人防荷载。
顶板垂直荷载 ○1承载能力极限状态KPa 43592351q 704121....q q =⨯+⨯⨯=顶板○2正常使用极限状态 kPa 57455201220101011....q .q .q 2=⨯+⨯=⨯+⨯=顶板(2)中板荷载由人群荷载和设备荷载组成。
○1承载能力极限状态kPa q 72.1440.17.04.1835.1q 0.17.04.1q 35.1=⨯⨯⨯+⨯=⨯⨯⨯+⨯=人设中板○2正常使用极限状态q 中板2=1.0×(4+8)=12KPa2.侧向荷载计算。
采用水土分算γ浮=γ饱和-γW =(17.5+3)-10=10.5KN/m 3 侧向压力系数λ=tan 2(45°-φ/2)=tan 2(45°-21÷2)=0.472侧墙顶板处侧土压力e 1=(q 1+q 2)×λ=(22+52.5)×0.472=35.164KPa 水压力为0侧墙底板处侧土压力e2=e1+γ浮×H×λ=35.164+10.5×0.472×(6.91+4.55+0.8+0.8+0.4)=101.871KPa侧墙底板处水压力e3=γW×H W=10×13.46=134.6KPa 将荷载乘以分项系数得到○1承载能力极限状态侧墙顶板处侧向压力:(35.164+0)×1.35=47.471KPa侧墙底板处侧向压力:(101.871+134.6)×1.35=319.236KPa○2正常使用极限状态侧墙顶板处侧向压力:(35.164+0)×1=35.164KPa 侧墙底板处侧向压力:(101.871+134.6)×1=236.471KPa水浮力○1承载能力极限状态 q水1=1.35×10×(0.8+4.55+0.4+6.91+0.8)=181.71KPa ○2正常使用极限状态q水2=1.0×10×(0.8+4.55+0.4+6.91+0.8)=134.6KPa3.弹簧取值 D=KS i b D是地层弹性反力系数为250MPa/m本次结构设计中与弹簧链杆单元对应围岩长度取1m,计算宽度取1m。
弹簧单元的刚度:D=KSb=250×1×1=250MPa m荷载基本组合计算图:荷载标准组合计算图:工况顶板荷载中板荷载 底板荷载 顶板处侧向压力 底板处侧向压力水压力 土压力 水压力 土压力基本组合 92.435 14.72 181.71 0 47.471 181.71 137.525 标准组合 74.512134.635.164 134.6 101.8714.纵梁荷载纵梁计算位置考虑荷载最不利位置,取纵梁两侧相邻顶板半跨荷载之和,即纵梁荷载为两个半跨顶板上部荷载及顶板自重之和。
顶板自重:KPa 20m1m 520m520m 80250=⨯⨯⨯⨯=...1m KN/m3q中板自重:KPa 101520520140250=⨯⨯⨯⨯=...q底板自重:KPa205201520180250=⨯⨯⨯⨯=...q 顶纵梁承受的荷载:基本组合:KPa 4351192035143592q 351q q 0.....=⨯+=⨯+=顶板总 标准组合:KPa 5942001574q 01q q 0....''=⨯+=⨯+=顶板总中纵梁承受的荷载:基本组合:KPa q q q 22.281035.172.1435.10=⨯+=⨯+=中板总 标准组合:KPa q q q 22100.1120.1''0=⨯+=⨯+=中板总 底纵梁承受的荷载:基本组合:KPa 71161200171181q 01q q 0w ....=⨯-=⨯-=总(方向向上) 标准组合:KPa 611420016134q 01q q 0w ....''=⨯-=⨯-=总(方向向上)第三章 结构内力计算使用ANSYS 计算主体结构(荷载基本组合)横断面的内力及纵断面的内力轴力图(单位:N )剪力图(单位:N)弯矩图(单位:N)2、车站纵梁计算结果构件弯矩(KN/m)轴力(KN)剪力(KN) 尺寸b*h(mm*mm) 顶板上缘471.78 313.20 437.07 1000*800顶板下缘325.33 313.20 437.07 1000*800中板上缘239.49 1142.4 122.17 1000*400中板下缘75.517 1142.4 122.17 1000*400底板上缘303.04 1061.3 775.88 1000*800底板下缘1219.3 1061.3 775.88 1000*800侧墙迎土面1219.3 810.47 753.02 1000*600侧墙背土面697.76 810.47 1061.3 1000*600中柱0 7755.92 0 800*800顶纵梁上缘1096.6 844.74顶纵梁下缘847.0 844.74中纵梁上缘349.77 272.21中纵梁下缘219.01 272.21底纵梁上缘520.82 492.08底纵梁下缘610.39 492.08第四章 结构(墙、板、柱)配筋计算C30混凝土:c 14.3MPa f =,t 1.43MPa f = 1、车站顶板上缘的配筋计算截面尺寸1000*800,mm a a s s 50'==。
计算长度7m.,mm 75050800h 0=-= 弯矩设计值m 471.7•=KN 8M ,轴力设计值KN N 313.20=,混凝土等级C30,23.14mm N f c =,201.2mm N f tk =,采用HRB400纵向钢筋(2360'mm N f f y y ==,25102mm N E s ⨯=),箍筋为HRB3352yv mm N 300f /=(1)求偏心矩mm 321506471780N M e 0.313.20===附加偏心距:mm 2630800e a == 初始偏心距:mm 32153226321506e e e a 0i ..=+=+= (2)求偏心距增大系数:758807h l 0..==>8 所以偏心距增大系数η应该修正计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