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早记载了“五禽戏”的正史是后汉书、以及三国志。
其后南北朝陶弘景的《养性延命录》也有提到五禽戏。
后汉书之卷八十二下册——方术列传、以及三国志魏书二十九--方技传,均载明此五禽之戏的源流。
华佗、字符化,沛国谯人也,游学徐土,兼通数经。
晓养性之术,年且百岁而犹有壮容,时人以为仙。
沛相陈圭举孝廉,太尉黄琬辟,皆不就。
广陵吴普、彭城樊阿皆从佗学。
普依准佗疗,多所全济。
佗语普曰:“人体欲得劳动,但不当使极耳,动摇则榖气得消,血脉流通,病不能生,譬犹户枢,终不朽也,是以古之仙人为导引之事,熊经顾,引挽腰体,动诸关节,以求难老。
吾有一术,为五禽之戏,一曰虎,二曰鹿,三曰熊,四曰猿,五曰鸟,亦以除疾,兼利蹄足,以当导引,体有不快,起作一禽之戏,怡然汗出,因以著粉,身体轻便而欲食。
”普施行之,年九十余,耳目聪明,齿牙完坚。
注一:熊经,若熊之攀枝自悬也。
鸱顾,身不动而回顾也。
庄子曰:“吐故纳新,熊经鸟伸,此导引之士,养形之人也。
”
注二:佗别传曰:“吴普从佗学,微得其方。
魏明帝呼之,使为禽戏,普以年老,手足不能相及,粗以其法语诸医。
普今年将九十,耳不聋,目不冥,牙齿完坚,饮食无损。
”
考据自西汉马王堆利苍夫人墓的三号坑出土文物“导引图”的内容,足以证明五禽戏并非华佗凭空发明而成,而是收集了中国古代先秦各家之导引术,以中医学经络学原理,将零散的导引动作,精心设计并贯串而成。
五禽戏的动作名称由来[编辑]
五禽戏由五种类似动物的动作组成,分别为虎、鹿、熊、猿、鸟。
早期的一种说法是,每种动作都是模仿了相应的动物动作。
每种动作都是左右对称地各做一次,并配合气息调理。
最新的说法是,五禽戏本来就是一连串的类似体操动作,开始并无名称,只以五种动物的型态加以分门别类,而分别对于人体的五脏五行产生养生的好处。
这样的说法便是由于西汉马王堆利苍夫人墓的三号坑出土文物"导引图"的内容,因而得到了考据上的支持。
之后为了教学上的方便,郭廷献先生便以各种动作,以类似某些动物的型态,加以编上名称。
五禽戏的版本[编辑]
现流传于世的五禽戏有多种版本。
中国大陆地区[编辑]
大陆由国家体育总局于2002年新编了一套健身气功五禽戏,是综合了民间不同版本五禽戏的归结;各戏各以两种运动姿态表现(虎戏:虎扑、虎举;鹿戏:鹿抵、鹿奔;熊戏;熊晃、熊运;猿戏:猿提、猿摘;鸟戏:鸟伸、鸟飞)。
大陆另一较广为流传版本为巴蜀王礼庭的《五禽图》,其以强调吐纳呼吸运动为主并配合拍气法;如,猿工(功)计十五口气,鹿工(功)计十九口气、虎工(功)计二十口气、熊工(功)计十九口气、鹤工(功)计二十五口气。
台湾地区[编辑]
台湾所流传的五禽戏,依照后汉书所载,还原其名称为“五禽之戏”主要由张镜影先生播种,郭廷献先生广为传播。
据说,张镜影先生之五禽之戏得自四川青城山的道士;功架以套路形式迥异于大陆的各种版本。
在台湾,张镜影先生(1900-1979)所传五禽之戏乃独枝,别无他本。
张先生在世时,依‘一传五’的门规,仅收弟子余钟骥、王华中、胡国藩、邓复甫、郭廷献计五人,在台北的古亭国小教授功法。
然郭廷献先生(1925-2003?)后恳求师父张先生允准,打破‘一传五’的门规,开始广收门生,并创立“华佗门”,自此本套五禽之戏在台湾地区枝开叶散,并见诸于世;目前“华佗门”由郭廷献先生的首徒叶金安先生担任总主持。
[2]
张镜影先生所传的五禽之戏版本共计八节;分别是,丹凤朝阳、金鸡孵蛋、丹凤朝阳、大鹏展翅、丹凤朝阳、孔雀开屏、喜鹊登枝、丹凤朝阳,原并无功架名称,而是在各戏中以不同组连续的核心动作组成。
[3][4]
郭廷献先生为了推广与表演之需,在张镜影先生原传版的基础上进行节略重编。
并且为了便于教学,将原定之功架七字名称,再改编订成为四字名称,全套版本计八节,分别是,预备功、丹凤朝阳,金鸡孵蛋、大鹏展翅、孔雀开屏、喜鹊登枝、丹凤朝阳,收功,新编之五禽之戏共计功架84式。
大陆功法与台湾功法之比较[编辑]
归纳如下[5]:
1.现行大陆版本的功法为依据历史文献再生新编;台湾版本则为
师徒相传承袭古法。
2.大陆功法的特色是单一招式重复;台湾功法的特色是串联动作
一气呵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