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 让瘪乒乓球鼓起来》.教学反思
陈福刚
《让瘪乒乓球鼓起来》一课,我在教学设计时设想:通过学生提出自己的假设、设计实验验证假设、探究实验过程、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等一系列的亲自参与活动。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通过活动1、活动2的实验,了解了液体与固体在受冷受热的条件下有热胀冷缩的性质,之后,我抛出问题:液体与固体的性质对于气体适合吗?学生好奇的眼睛看着我期待有明确的答案。
我没有急于给出答案,而是让学生体验实验。
首先出示瘪乒乓球,让学生确认它的现状,接着将球放入事先准备好的热水杯里,静观其变。
不一会,瘪乒乓球真的鼓起来了。
为什么会这样呢?
学生甲:因为受热。
学生乙:因为有热气。
学生的回答只明其一。
不名其二。
为此,我作个比方:你们在教室里上课,如果现在让你们只占用一半的教室,而且门窗关闭,你会有什么感觉?
生齐答:“憋闷。
”
师:“那么,你怎么办?”
生七嘴八舌说:用本子扇。
扭一扭身子。
站起来走走。
师:球中的气体,是由无数小分子组成的。
小分子就象你们一样,
在瘪乒乓球里也感到闷。
当加热时,那种憋闷更厉害,于是互相推挤,直至把瘪球鼓起来为止。
生:“推挤的过程就是球受热膨胀了。
”
看到学生醒悟,我欣慰地笑了。
明白了其中原因,学生自然地推出结论:气体受热、受冷,也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广而推之,联系实际举例说明气体的这一性质,学生脱口而出:气球、皮球、篮球、热气球、轮胎。
在教学中,将抽象的问题化简,教师可通过一个比方,一个故事、一个新闻等的插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学生在探究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达到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和谐发展的目的。
启发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对生活中热胀冷缩现象的探究、未来热胀冷缩现象的设想等,使学生懂得科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从而培养学生从小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
激发学生课外探究的欲望,使得“科学探究无止境”的思想能够在课堂上,在生活中,在学生的实际行动中真正体现出来。
让我们的科学课精彩不断呈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