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本论选读读书笔记
拜物教的性质
马克思在第一章的后半部分引入了 “商品拜物教” 的概念, 我没有读这一章以外的内容, 因而在这里无非只是妄加揣测:这个概念的引入一定是为了后面揭示“剩余价值”的概念做 准备的。 只有在这种商品拜物教的神秘色彩下人们逐渐对未知的商品产生了一些潜意识里的 恐惧,进而对风险有了相应的回避的心理, “剩余价值”的占有者才会有机可乘。资本家正 是基于对资本的占有以及对于人们这种对于“未知”的规避心里,才得以完成他们的剥削。 马克思在第一章中也有过一段对于亚里士多德的盛赞——他称他在他的社会形态的基 础上很好的理解了经济社会的一些问题, 但是由于受困于奴隶社会自身的性质所限, 他无法 看到价值的本质,因而无法有更深层次的理解。 我想马克思自己也会清楚的知道: 由于受困于他自己的时代所限, 也会有许多新的事物 是他所未知的——早在他出生的一个世纪以前股票已经在阿姆斯特丹出现, 可是今天各式各 样的通过内幕信息操盘的股票类经济犯罪一定是马克思所未曾预见的; 他也不会理解在我们 今天的社会里药家鑫杀人之后不喊一声“我爸是李刚”是个多么明智的举措。 我们对于资本主义的批判, 集中点在于对于资本的大量占有以及由此所进行的剥削。 可 是在生产力高度发展的今天, 人们在对于资本的高度关注的同时, 更无法回避的是对于信息
的关注——信息与包含着各种价值与使用价值的商品一样, 也是这个经济社会得以运转的必 不可少的部分。 与至少可以依托于商品而存在的使用价值和价值不同的是, 信息是一个极度难于量化流 通、 极度难于进行交易的部分。 然而他对于今天的经济社会的影响又是那么的显著——人们 已经逐渐开始知道自己是如何被资本家通过资本占有的方式剥削, 却根本难于理解相对于资 本而言更加集中、更被垄断的信息是如何来剥削自己的。信息经常被人们忽视而单向流通, 最终汇聚到极少数人的手中并由他们借此完成对资本的合理的支配。 人们会抗议说, 我们要 平等,我们要涨工资,可很少有人会说: “把信息公开。 ”
总结
通过第一章的阅读我能够了解到一些关于商品和货币的价值方面的内容, 但是也许是受 限于自身水平的问题, 其中很多的东西我认为用简单的方程或者方程组就能够很简洁明了的 阐述清楚,并不能从大篇幅的阐述中获得更加深入的理解,这也是我需要加强的部分。
劳动
当我们抛开商品量的差别, 仅仅关注它本身的价值, 会发现每一个商品背后的劳动虽然 表现形式不同,但实质上就是人类劳动力的耗费,也就是是三磷酸腺苷(动物生存所必需的 能量储存物质,生物体能量来自于 ATP==>AMP+E)的消耗。所以简单平均劳动虽然是在不 同的地方不同的时间不同的文化中有不同的性质, 但在一定社会里是一定的。 而复杂劳动实 际上就是简单平均劳动的叠加。因此也就是说,有意义的只是商品中包含的劳动的量和质。 这也就形成了商品的价值。 简单劳动的量形成了商品的交换价值, 其质形成了商品的使用价 值。
相对价值形式
相对价值形式似乎即是用商品 B 来表示商品 A 的价值。但是 AB 的作用是不同的,B 作 为一个能与 A 交换的东西来体现出了 A 的价值, 体现的是 A 的价值。 由于 AB 是不同的商品, 所以只有在 B 作为价值时才能与 A 作为等值的东西。如丁酸和甲酸丙酯,只有当二者同时 以分子式来表示,才能会说这两个物质等价,但实际上,由于官能团(羧基和酯基)不同, 其理化性质是完全不同的。 而我们之前所讨论的以劳动的量来作为衡量商品价值的基准实际上是很难实现的因为 ATP 完全不能进行计算和测量,所以我们只能用其他的商品来进行衡量,这种其他的商品即 起的价值形式的作用。正如世界上存在的任何规律一样,绝对的量很难测得,只有相对的量 才更具有测量和计算价值。 当价值量发生了变化,这种相对的价值便也会发生改变。当等式一方商品价值不变,另 一方由于技术、 资源、 人工等方面的原因价值发生改变, 其系数必然会发生改变, 反之亦然。 正如 6=2x3,如果将 3 变成了 1,之前的系数 2 自然应该变成了 6。 这一部分的阅读可能是由于自身阅读的浅薄, 感觉很长篇幅的书写, 不过是在阐述一个 可以用简单的方程组就能表示的问题,即 a 3c, b 6c. b 2a ,如果 C 变成了其他, c 前系数会不会变之类的问题。
货币
通过等价形式(其实就是一些比较简单的等式体现其无差别的劳动) ,人类社会出现了 以物易物的交易。 一般等价物的出现, 只不过是提供了一种特殊的商品来作为衡量其它商品 价值的角色。金作为商品存在很久,人们发现它的价值较为稳定,理化性质较稳定,以其作 为一般等价物来衡量其它商品的价值, 从而使得交易的形式发生改变。 而其他货币的出现也 基本都是这个规律。
《资本论》选读 读书笔记第二篇
第一章 商品
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一章试图用一种科学的方式来解释我们所面对(至少是资本主义 社会里所存在的)经济存在模式。通过略读,有一些感悟。
商品价值的二重性
商品价值的二重性,简而言之就是使用价值和价值(交换价值) 。如何理解呢?使用价 值在概念上来讲是商品的有用性。电脑、食品都如此,因为其能发挥某方面的作用而存在的 价值。文中用铁、小麦、金刚石等举例,来阐述使用价值的来源:决定于商品的属性,离开 商品遍布存在。 所以广而推知, 只要存在于社会中的有实体的东西, 似乎都是有使用价值的, 只是这种使用价值高低的区别和能否被人类使用。 如果说不能被人使用便没有使用价值, 感 觉会有一点唯心的色彩。所以,使用价值便是商品在质上的差别。而交换价值在概念上是一 种使用价值同另一种使用价值相交换的量的比例或关系, 这个比例随着时间和地点的不同而 不断改变,因此,交换价值好像是一种偶然的、纯粹相对的东西。关于此,我们首先可以先 理解“比例和关系” 。在微观经济学中学到过必要劳动时间。既然是无差别的,便是可以进行衡量的,并且是可以抽象 出来用同样的符号来进行计算的东西,也就是量化的来看待。这一点很好理解,正如同方程 组 a 3c, b 6c. b 2a ,通过其价值量的不同,可以实现商品之间以某种比例来进行 交易。也可以说这是交易的基础,无论是以物易物,还是以币易物,都是以其价值量作为基 础来进行的。然后比例会随着时间和地点的不同而又不同,这也很好理解。每个人类聚落距 离生产所需要的资源的距离、使用难度、生产工艺是不同的,也就是必要的劳动时间是不尽 相同的,甚至由于国别的不同,关税交易税的不同也能影响到其内在价值。就像我们不能要 求同样的大米,东南亚的价格和国内的价值一模一样;同样一吨电煤,在日本和中国价值一 模一样;同样一部手机,在非洲和美国价值一模一样。这很好理解,地点的区位优势不同, 同样商品的价值肯定是不同的。 至于时间就更容易明白, 明朝一吨钢铁由于开采和锻造的工 艺落后,价值斐然;现在的一吨钢铁,价值肯定是比明朝要低很多的。因为社会必要劳动时 间因为技术的进步而减少了。 通过“二重性”的引入,物品完成了自身的使用和交流的双重作用。从古至今,交易是 一直存在的,在交易的过程中,人们赋予了一些商品特殊的交易含义,而其本身的使用价值 却被淡化——货币和以他为主宰的货币经济也随之产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