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杭州市经济作物产业发展研究

杭州市经济作物产业发展研究

杭州市经济作物产业发展研究发布时间:2011-7-26信息来源:钱塘理论杭州八山半水分半田的自然条件,使发展经济作物具有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

在杭州从城郊型农业向都市农业的战略转型中,经济作物被列为优势特色产业,成为我市实施农业结构调整、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支柱产业。

“十五”以来,我市经作产业规模扩大、产业集聚、结构优化、内涵提升,呈现出很好的发展态势,为“十一五”向更高层次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本文主要对经济作物中的茶、桑、果产业作重点分析研究。

一、杭州经济作物发展水平分析2006年,我市茶、桑、果(不含瓜类和草莓)的种植面积分别达46、248、381万亩,比“九五”末增长30%、722%、270%;产量分别为27、18、638万吨,比“九五”末增加80%、100%和4748%;产值分别为139、47、134(含瓜类和草莓)亿元,比“九五”末增904%、836%、3963%。

(一)茶叶1向质量型转变,名优茶生产发展迅速,效益逐年提高。

目前我市茶园面积约占全省185%,而茶叶产值约占全省总产值25%,位居全省第一。

2历史文化,是其他地方无法比拟的。

陆羽与《茶经》、乾隆皇帝与龙井、朱元璋与安顶茶、辩才法师与苏东坡,帝王圣贤们留下的千古佳话;文豪诗圣们对杭州佳茗的颂吟绝唱;毛主席等当代伟人在西湖龙井茶园里留下的足迹和音容笑貌,使杭州茶叶有了永恒的文化主题。

品牌优势。

西湖龙井以其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和著称于世的“四绝”品质,从民国起就位居中国名茶之首。

2004年西湖龙井、余杭径山茶稳稳跻身浙江十大名茶行列;贡牌西湖龙井2006年被农业部评为中国名牌农产;千岛玉叶、雪水云绿、千岛银针等也屡获各类金奖,杭州十大名茶市场声誉鹊起。

科技优势。

我市云集国字号茶叶教学、研究机构,产业科研支撑强有力。

我市承担的国家科技部《茶叶生产全程安全操作规范与控制集成技术研究应用》“十五”攻关项目达到国内领先水平。

效益优势。

杭州茶叶品牌响、品质优、效益高。

2007年春茶平均价比全省高53%;名优茶平均价比全省高20%;平均亩产值比全省高26%。

3的数量大,商标品牌杂,质量控制有较大难度。

市场假冒伪劣情况时有发生,影响了品牌形象。

二是无性系良种率偏低。

杭州是茶叶传统产区,优质无性系良种覆盖率低于全省平均水平,影响了效益的进一步提高。

三是产业基础薄弱。

由于是老茶区,茶园和茶厂基础设施相对落后,不能适应现代生产的要求。

四是市场建设滞后。

全市特别是杭州城区,没有上规模上档次的茶叶市场,与茶都地位不甚相称。

五是夏秋茶未能充分开发。

目前一般茶园只开采一季春茶,夏秋茶资源多数未被利用,茶叶资源浪费较大。

六是采茶劳动力短缺。

传统工艺与现代大生产之间发生矛盾,使效益大打折扣。

(二)蚕桑1起落。

“十五”期间,随着农业结构调整和蚕桑西进工程的实施,蚕桑生产得到了恢复性增长,2006年全市蚕茧产量与产值均创历史最高水平。

桑园面积占全省的195%,蚕茧产量占178%,蚕茧产值占223%。

我市蚕桑占全省的比重在不断提高,目前规模位居全省第三。

2优势。

基地规模化水平全省领先。

全市50亩以上连片种植的面积达12万亩左右,占全市总面积的45%,比全省平均数高近10个百分点。

“蚕桑西进”工程成绩全省领先。

在全省“蚕桑西进”工程的八个县(市)中,我市占一半。

其中淳安县2006年的蚕茧产值比2003年增长17倍,蚕茧产量跃居浙江省第3位,成为我省蚕桑发展的典范。

科技应用水平全省领先。

标准化建设走在全省前列,全市蚕区均严格按市、县两级蚕桑生产标准组织生产。

全市优良簇具营簇率达50%以上,比全省平均水平高30个百分点,其中淳安县方格簇营簇率高达98%。

省力化养蚕技术基本普及。

优质高产桑园比例也在全省处于领先水平。

品牌建设全省领先。

目前全市已注册了“千岛湖”、“新安江”、“天目山”、“白玉兰”4个蚕茧商标,其中“千岛湖”牌是我国第一个注册的蚕茧商标,其蚕茧质量已连续十年名列全省前茅,被认定为省名牌产品。

蚕种品牌的覆盖率达100%,其中“天宝”牌蚕种在2005年浙江省蚕种质量评比中荣获金奖。

产业化水平全省领先。

全市已建立蚕农合作组织33个,入社农户26万户,分别占全省的52 4%和722%。

其中淳安县千岛湖蚕茧专业合作社是我省迄今规模最大、带动农户最多的一家集种植、生产、加工、销售为一体的专业合作社。

建德大同蚕桑专业合作社被列为省级示范性合作社。

产业综合开发全省领先。

利用桑枝条种植食用菌近年来得到快速发展,成效明显。

2006年淳安威坪镇单这一项产值就达1000万元。

3格难以控制,基地发展受到制约。

二是蚕品种更新不足。

目前饲养的蚕品种已有10年没有更新,急需复壮和选育可全面替代的新蚕品种。

三是蚕种生产能力下降。

我市对蚕种场的投入和扶持较少,蚕种生产基地难以稳定,供种风险增大。

四是流通加工企业与蚕农连接不够紧密。

虽然丝绸加工企业数量居全省前茅,但真正与蚕农联姻的不多。

(三)水果184%,列全省第七位;总产量占全省97%,列第四位;总产值比重111%,列全省第三。

名次靠前的是枇杷和蜜梨,为全省第二和第三位。

2目蜜李等品种是杭州素享盛名的优质果品,独具市场优势。

塘栖枇杷、萧山青梅还成为国家原产地域保护产品,历史文化得以更好地延续。

主导产业发展态势良好。

我市是南方最主要的草莓产地之一,产品畅销全国,建德市被授予浙江省草莓之乡。

蜜梨产业发展迅速,品质全省领先。

柑橘是我市栽培面积最大的水果品种,通过提质增效措施的落实,产业得到较快提升,我市三都、界首等地出产的柑橘品质已达全省领先水平,淳安“千农园”牌柑橘被评为浙江省十大名桔之一。

先进技术应用全省领先。

我市草莓红颊等优质新品种推广迅速。

蜜梨翠冠、圆黄等优质品种种植面积达80%以上,套袋和疏花疏果等技术的应用率达90%以上,并在全省率先应用二次套袋法。

“三疏二改一覆”等综合提质增效技术得到大面积推广应用。

我市编制的甜柿生产标准和蓝莓生产规程填补了全省空白。

果业组织化水平领跑全省。

全省第一家股份制农村专业合作组织钟山蜜梨合作社在桐庐诞生后,全市各地也相继成立了农村经济合作组织,并形成了一批被市场认可的水果品牌。

农村经济人队伍建设和水果定单销售模式为全省首创。

3水果以鲜销为主,建德十多万亩柑橘,没有一个罐头厂。

二是市场开拓不够。

杭州水果对周边地区市场占有率不高,产业与市场的衔接有待进一步优化,品牌整合与宣传推介的力度也有待加强。

三是产业布局矛盾凸现。

近年来,城市开发和工业建设与水果产业发展的矛盾日益凸现,水果产业布局调整势在必行。

四是水果科研力量不足。

我市没有直接从事水果科研的部门,科研对产业的支撑需要加强。

二、“十五”以来的发展成效1模化特征明显。

茶叶生产以品牌带动区域化发展,形成一县一品的格局。

西湖龙井、径山茶等市十大名茶不断做强做大。

“蚕桑西进”工程加快了产业集聚,发展区域主要集中到淳安、临安、桐庐、建德四个蚕桑西进重点地区。

水果产业特色开始形成,建德、淳安的柑橘,桐庐的蜜梨,萧山、余杭的杨梅,余杭、淳安的枇杷,建德的草莓等形成了我市水果产业的优势、特色品种产区。

281个,面积达14万亩,这些高标准高质量建设的示范园区,集中连片,生态环境良好,具有较高的科技含量和生产管理水平,经济效益高,对促进全市基地的区域化、规模化、集约化建设,提升农业发展水平起到了良好的示范带动效应。

注重农产品质量安全源头控制,全市已建立无公害茶生产基地34万亩,有机茶认证面积达3万亩;改造茶厂179家,其中91家通过QS认证。

水果无公害基地30万亩,近年水果产品抽检合格率达到100%。

科技应用上了新水平。

以实施种子种苗工程为重点,经济作物产业科技含量进一步提升,竞争能力和效益明显提高。

3和整合为重点,进一步提高十大名茶的知名度。

桐庐县“雪水云绿”茶集体商标注册成功,淳安千岛玉叶品牌整合有了积极进展。

蚕桑通过实施品牌战略,成效卓然。

“千岛湖”牌茧、丝是浙江省第一个注册的蚕茧、生丝品牌,茧丝质量连年名列全省前茅,所缫的白厂丝基本为5A以上,加工企业和蚕农都因此而得益增收。

水果品牌如建德的“新安江”、淳安的“千农园”和临安的“天目山”等已有较高知名度,在全国全省各类评比活动中屡获金奖,市场竞争力逐步提高。

4量。

全市已有市、县级茶叶龙头企业26家;蚕桑龙头企业7家,协会和专业合作社35家;水果种植、加工龙头企业12家,专业协会和合作社50多个。

这些龙头企业和专业合作组织提高了产业的组织化程度和社会化服务水平,在整合产业资源、促进产品流通、维护农民利益等方面起到了积极作用。

三、经作产业存在的几个共性问题1幅提高,但基础设施差、良种化率低、生产水平不高的矛盾仍是制约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因素。

因此,加快改善基础设施、提高科技贡献率和管理水平,是当前经济作物增强发展后劲的一大重要内容。

2尚处于较低水平。

我市经济作物产业无公害基地认证工作尚未全部完成,绿色、有机农业刚刚起步,农业生产环境也有待进一步美化,无公害、绿色食品生产及基地建设在后续管理上还存有漏洞。

3的问题,重商标注册、轻品牌管理的情况也普遍存在。

西湖龙井、塘栖枇杷、萧山青梅已取得国家原产地域产品保护,但真正要使之发扬光大,还有工作要做。

西湖龙井茶因种种原因未能建立证明商标,对保护历史品牌、做强西湖龙井茶产业不利。

4业化经营与现代农业发展要求有较大距离。

当前经济作物生产还是以一家一户经营为主,农业龙头组织总体不强,农产品加工、保鲜、包装、储运、销售体系发展滞后,农业组织化、社会化服务尚处较低水平,与发展现代农业的要求还有较大距离。

四、“十一五”发展目标和对策措施我市经济作物产业发展总体要求是以市场为导向,以规模化基地为基础,以产业化经营为依托,以科技进步为动力,以品牌建设为重点,全面提升竞争能力,提高经济效益。

“十一五”期间,品牌茶占茶产值达95%以上,总产值达15亿元以上;蚕桑饲养量达56万张,增35%;生产量25万吨,增56%;水果总产量达56万吨,增10%;产值达13亿元,增28%。

1上,按规模化、专业化、集约化、园林化的要求,进一步完善基础设施,提升发展内涵,形成布局合理、优质高效、具有明显地域特色和优势的经济作物产业带。

5年优化改造中低产茶园20万亩;发展改造桑园10万亩,形成千亩以上蚕桑基地20个;水果重点考虑适生性问题,全市新建立500亩以上优质基地30个。

示范园区建设重点要在科技应用、产业化经营、生态农业等方面做好文章,使之真正成为带动农户、引导生产、提供信息、推广技术、开拓市场的基地龙头。

2标准和品牌的整合,加快发展精优农业,培育在国内外有影响的品牌产品和名牌产品。

对茶叶、水果、蚕茧等产品,都要制订和完善具体的产业标准,同时做好品牌共享工作,以进一步提高组织化水平,把产业做强做大。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