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七章 三次产业结构分析

第七章 三次产业结构分析

三次产业结构的演变趋势是随着经济发展、劳 动力和国民生产总值在第一、二、三次产业之 间转移而进行的。
工业结构的演进主要受需求结构的拉动和供给 结构的推动影响所致。
一、三次产业结构的演变动因
(一)第一产业国民收入及劳动力的相对比重趋于减 少的原因(恩格尔定律;技术进步和收入需求弹性; 农业劳动生产率提高)
产业结构优化包括了产业结构的高度化和产业 结构的合理化两个方面的内容。
三、产业结构规划的内容
供给结构的规划
– 供给结构是在一定的社会生产技术组织和市场条件下, 作为生产要素的资本、劳动力、自然资源等在国民经 济各产业部门间可以供应的比例,以及由这种供给关 系为联结纽带的产业关联关系
需求结构的规划
第七章 三次产业结构分析
第一节 第二节 第三节 第四节
经济增长与产业结构演变 三次产业结构的演变趋势 三次产业结构的演变动因 产业结构规划
第一节 经济增长与产业结构演变
随着社会分工的日益细化,产业部门增多,部 门之间的资本流动、劳动力流动、商品流动等 联系也越来越复杂,部门与部门之间的依赖程 度加大,结构效益上升到非常重要的地位,成 为现代经济增长的基本支撑点。
四、产业结构规划的程序
准备工作
– 主要是着手收集国内外有关产业结构发展的最新动 态、产业结构演变走势等有关信息,以及本国现实 经济发展现状、变化趋势、拥有的资源状况、社会 发展状况、产业竞争力等信息。
分析工作
– 主要通过已掌握的信息资料对本国及各地区产业结 构现状进行分析,确定产业结构中的瓶颈问题,并 在此基础上确定一国在相当时期内产业结构合理化 与高级化的实质性内容。与此同时,依据一国产业 结构的演变趋势,确定在相当时期内主导产业、支 柱产业、衰退产业和幼稚产业的发展与保护。
四、产业结构规划的程序
设计阶段
– 根据产业结构规划的各项内容,设定个结构的发展方向、演 变目标、途径、方法等,排定各结构内部之间以及结构与结 构之间的比例关系,排定产业发展顺序、重点、以及相应的 产业结构政策和推动产业结构演变的措施等。
审定阶段
– 由产业结构规划部门专门组织专家、政府官员、企业界代表 等进行规划的审定工作,以保证规划的科学性和可行性,增 强规划的可操作性
一、产业结构演变规律的理论
(一)配第——克拉克定理 该定理的前提条件:(1)该定理是以若干国
家在时间的推移中发生的变化为依据的;(2) 该定理首先使用了劳动力这一指标来分析产业 结构的演变,考察了伴随着经济发展,劳动力 在各产业中的分布状况所发生的变化;(3) 该定理使用的产业分类法是三次产业分类法。
业或部门; 生产率上升基准要求把积累投向生产率上升最
快的行业或部门。 该理论成立的前提是:基础产业相当完善,不
存在瓶颈制约,或者即使存在一定程度的瓶颈 制约,但要素具有充分的流动性,资源能够在 短期内迅速向瓶颈部门转移;产业中不存在技 术约束,不存在资金约束。
二、产业结构规划的目标
产业结构规划的目标是为了使一国有限的资源 在较长时期内得到有效的配置,通过规格个产 业群所处的兴起、扩张、减速和收缩的不同阶 段所施行的不同的发展计划,使一国的产业结 构遵循产业结构演变的规律,在一定时期内达 到一定的优化,实现资源在产业之间的优化配 置和高效利用,促进产业经济协调、稳定、高 效发展,以确保国民经济的持续快速增长。
(二)第二产业国民收入的相对比重上升的原因(消 费结构的变化;需求收入弹性;国民收入用于投资部 分的增长)
(三)第三产业的劳动力相对比重上升及国民收入相 对比重上升的原因(对非物质产品的需求;需求收入 弹性;进入比例较低;内部竞争激烈,产品附加值低, 价格较低;现代第三产业的高附加值,推动了第三产 业地位的提高)
– 需求结构是在一定的收入水平条件下,社会各个消费 群体对各产业部门的产品和服务的需求比例关系,以 及由此所决定的产业间关联结构
三、产业结构规划的内容
国际贸易结构的规划
– 国际贸易结构是指国民经济各产业产品或服务的进 出口比例,以及以这种进出口关系为纽带的产业关 联关系
技术结构的规划
– 技术结构是指国民经济各产业部门间的生产技术结 构、劳动生产率结构、技术对生产的贡献结构、技 术创新和技术引进结构、产品和服务的技术含量结 构等,以及由此引起的产业间技术关联结构
郝希曼的不平衡增长理论
由于发展中国家资源的稀缺性,全面投资和发 展一切部门几乎是不可能的,只能把有限的资 源有选择地投入到某些行业,以使有限的资源 最大限度地发挥促进经济增长的效果。
具体如何进行不平衡发展,应视经济发展不同 阶段的瓶颈而定。
罗斯托的主导部门理论
每个阶段的演进以主导产业部门的更替为特征; 主导部门序列不可任意变更,任何国家都要经 历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的过程。
经济发展阶段 传统社会阶段 为起飞创造前提阶段 起飞阶段 向成熟推进阶段 高额群众消费阶段 追求生活质量阶段
相应的主导产业 以农业为主体 仍以农业为主体 纺织、铁路、建筑 钢铁、电力 汽车 服务业、城郊建筑业
莜原三代平的两基准理论
两基准是指收入弹性基准和生产率上升基准。 收入弹性基准要求把积累投向收入弹性大的行
二、工业结构演变的动因
(一)社会需求结构拉动对工业结构的影响
– 生理性需求占统治阶段; – 追求便利和机能阶段; – 追求时尚与个性化阶段。
(二)供给结构的推动对工业结构的影响
第四节 产业结构规划
一、产业结构规划依据的理论
郝希曼的不平衡增长理论; 罗斯托的主导部门理论; 莜原三代平的两基准理论
二、罗斯托的产业结构转变过程与经济增长
他认为:现代经济增长在本质上是一个产业部 门变化的过程。
现代经济增长对技术创新的吸收本来就是一个 产业经济部门形成的过程。
现代经济增长是主导产业经济部门依次更替的 结果。(其原因在于主导产业的回顾效应、旁 侧效应、前向效应)
引进新的重要技术或者进行技术创新只能是产 业经济结构彼此联系、相互作用而使产业结构 升级的结果。
二、三次产业结构的演变趋势
(一)三次产业结构演变的一般趋势
– 三次产业劳动力比重变化趋势 – 三次产业国内生产总值比重变化趋势
(二)三次产业结构演变的新趋势
– 三次产业的融合性趋势 – 第四产业——信息产业发展的趋势 – 产业结构的软化趋势 – 产业结构的高技术化趋势
第三节 三次产业结构的演变动因
回顾效应:指主导产业部门对那些向他提供生 产资料和人力部门的带动性。
旁侧效应:指主导产业部门对其周围地区经济 发展的良好影响。
前向效应:指主导部门对新工业、新技术、新 原料、新能源、新运输途径等的出现的刺激与 诱导作用。
三、库兹涅茨与罗斯托的争论
库兹涅茨认为:经济总量高增长引起需求结构 的高转移率,需求结构的高转移率则拉动生产 结构的高变动率。
修订工作
– 主要目的是加强规划的准确性和科学性,修正实施过程中可 能出现的失误。
由于现代经济持续高增长主要取决于资源(人 力、资金、技术等)的动员及其有效配置,而 结构状态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资源配置的效果。
一、西蒙·库兹涅茨的总体增长与产业结构
他认为:经济增长因素主要是知识存量的增加、 劳动生产力的提高和结构方面的变化。
他认为:发达国家人均产值的高增长率与生产 结构的高变动率是相互关联的,主要原因如下:
一、产业结构演变规律的理论
(一)配第——克拉克定理 分析结论:随着经济发展和人均国民收入水平
的提高,劳动力首先由第一次产业向第二次产 业转移,当人均国民收入水平进一步提高时, 劳动力便向第三次产业转移。劳动力在产业间 的分布状况是:第一次产业减少,第二第三次 产业将增加。
一、产业结构演变规律的理论
(一)配第——克拉克定理 导致劳动力产业间转移的深层次原因主要是:
– 生活水平的提高导致个人收入用于支付生活必需品的 比例减少,导致第一产业的需求收入弹性趋于减少;
– 由于技术进步的原因,第二产业的投资多产生“报酬 递增”效应;
– 社会绝对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导致了低收入弹性的第 一产业必然是放出大量的劳动力转入第二三产业;
对比重
对比重
民收入(比较生产率)
时间序列 横断面 时间序列
分析
分析
分析
第一次产业
第二次产业 ※
第三次产业

横断面 分析
时间序列 分析
横断面分析
(1以下)
(1以上)
(1以上)
一、产业结构演变规律的理论
(二)库兹涅茨提出的产业结构演变规律
主要结论:(1)农业的劳动力比重不断下降, 且大多数国家的农业劳动力减少的趋势仍存在; (2)工业部门的劳动力相对比重基本不变或 略有上升,而国民收入比重在上升;(3)工 业化水平发展到一定程度后,第二产业不可能 大量吸收劳动力;(4)第三产业的发展趋势 不明显,但总体而言,工业先行国家的第三产 业在三次产业中规模最大,劳动力和国民收入 比重均超过一半;(5)第三产业的吸收劳动 力很强。
➢ 当按人口平均的物品供应不断上升时,消费者的需 求结构会发生变化,需求结构的高变动率对现代经 济增长中生产结构的高变动率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他会引起创造新的产品的技术革命与发明,促进新 产业的形成与发展,而产出更多的满足人们需求的 产品,又会促进现代经济增长的加速。
➢ 国际贸易和其他国际资本流动 ➢ 技术革新的高速度及其扩散
– 第二产业以及第三产业中的信息产业的高收入弹性, 导致了大量的劳动力向第二产业和信息产业转移;
– 由于人们消费结构的变化,用于非物质产品的需求和 相应的支出不断增长,进而促进了劳动力的转移。
一、产业结构演变规律的理论
(二)库兹涅茨提出的产业结构演变规律
(1)劳动力的相 (2)国民收入的相 (3)=(2)/(1)相对国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