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二章 火炮工作原理

第二章 火炮工作原理


2.3.3
弹丸在空中稳定飞行原理
一、陀螺稳定原理
图2-13 不旋转的陀螺要倾倒
图2-14 旋转的陀螺运动
图2-14 旋转的陀螺与弹丸
二、 尾翼弹丸飞行稳定性原理
图2-15 尾翼弹丸受力
图2-16 尾翼弹丸飞行原理
保证在全弹道上阻心始终处于尾翼与弹丸质心之间, 是使尾翼弹稳定飞行的必要条件,但尾翼过大的弹丸会 使阻力增加,使散布增大。
火药与一般热机的能源比较
(1)火药自身含氧化剂 (2)火药燃烧速率大,在极短的时间内(千分之几秒)能放 出巨大热能,生成大量高压燃气,燃气膨胀即可作功。 (3)火药燃烧具有规律性,燃烧速度与燃气压力有直接关 系,可以人为进行控制。
2.2
2.2.1
弹丸在膛内运动规律
内弹道
内弹道 主要研究弹丸在身管内运动规律、火药在膛内的燃烧 规律和燃气压力变化规律。 膛压 膛内火药燃气在弹丸后部空间的平均压力。 膛压曲线 膛压随弹丸行程(或时间)的变化曲线。 速度曲线 弹丸速度随弹丸行程(或时间)的变化曲线。 弹丸在身管内运动过程分为下面几个时期: 一、前期:是指击发底火后发射药被引燃,至弹带嵌入膛线, 弹丸即将启动的瞬间。
图2-2 膛压、速度~行程曲线
图2-3 膛压、速度~时间曲线
二、 第一时期 是指从弹丸运动开始到发射药全部燃烧结束的瞬间为止。 三、第二时期 是指从发射药全部燃烧结束瞬间起,到弹丸底面飞离身 管口部端面时为止。 四、后效时期 后效期是指弹丸底部离开膛口瞬间起,到火药燃气压降 到使膛口保持临界端面的极限值时为止。
图2-12
弹丸不稳定飞行
三、 空气弹道的特点
空气弹道与真空弹道相比,具有下述特点: 1. 弹丸在空中飞行,其质心运动轨迹不仅决定于初速和射角, 还决定于弹丸的弹道系数C,并且与射击时的气象条件有 关(如风速、风向、空气的温度、湿度和压力等), 弹道系数C是表示弹丸结构特征的一个综合参量。与弹形、 弹丸质量和尺寸有关。C=i×10×d2/m,I为弹形系数,m 为弹丸质量 (Kg) , d为口径 (dm) 。 C值小,则空气阻力加 速度就小,弹丸飞行速度衰减较慢,要提高射程,就应 改善弹形,降低I值;或增加弹丸的断面密度m /d2 ,长杆 式次口径钨心穿甲弹就是增大m /d2值的一个实例。 2. 不对称性。空气弹道的升弧和降弧并不对称,升弧平缓且 长,降弧陡峭而短;落角大于射角;落速小于初速,最 小速度值不在弹道最高点,而在降弧上某一点。 。 3. 最大射程角不一定是45 ,而是随不同的弹丸、不同的初 速而异。
尾翼稳定弹丸
1. 弹丸的长径比不受飞行稳定性限制(已达24),弹体的飞行阻 力小,弹丸的终点效应好。 2. 在大射角射击时,弹丸的飞行稳定性容易保证。 3. 能使成型装药的破甲弹的威力正常发挥。 4. 火炮内膛结构简单,加工工艺性好。 5. 尾翼弹结构复杂,成本高。
2.3.4
射弹散布
一、射弹散布的现象与规律
(1) (2) (3) (4)
装药量ω变化的影响 药室容积W0变化的影响 装药内挥发物含量变化的影响 弹丸质量m变化的影响
2.3 弹丸在空中飞行的一般规律
图2-5 弹道示意图
2.3.1 外弹道学基本术语

外弹道: 研究弹丸在空中运动过程。 弹道: 弹丸质心在空中运动轨迹。 射出点o:外弹道的起点。取在炮口端面的中心。 初速v0:弹丸质心在射出点的速度。 炮口水平面xoz:通过射出点的水平面。
火炮概论
第二章 火炮工作原理
2.1 火炮发射原理及其特点
发射原理
击针击发→引燃底火药→点火药燃烧并传火→发射药燃烧→ 膛内燃气压力逐渐升高→弹丸的弹带嵌入膛→燃气压力作功→弹 丸边旋转边加速向前运动,炮管及其固连部分向后运动→弹丸运 动至炮口处获得一定的速度,具有较大的动能进入大气,按照一 定的弹道飞向目标;炮管则在复进机的作用下又回复到发射前的 位置;打开炮闩,抽出药筒,
二 、射弹散布的原因 三、散布大小的量度—中间偏差

射弹散布的大小是火力密集度的标志。火力密集度是指弹着点对于 平均弹着点(散布中心)的集中程度,一般用中间偏差E表示。中间偏 差小表示射弹散布小,火力密集度高,火炮系统性能好。
图2-19 弹着点正态分布




从散布中心a开始,向前(后)或向左(右)各取包括全部射弹落点数25%的 区段,则此区段被定义为火炮的距离或方向中间偏差,以Ex或Ez表示, 其单位为m。在区间(a-E,a+E)内包括了全部弹着点的一半,此区间称 为“半数必中界”。整个散布区间称为“全数必中界”。其范围为一椭 圆 每门炮的中间偏差值随该炮射程的增大 而增加,在最大射程处中间偏差值最大。 例 如 , 85mm 加 农 炮 采 用 杀 伤 榴 弹 , vo=793m/s 时,在 1000m 处其 Ex=38m , Ez=3.5m ; 在 Xmax=15650m 处 , 其 Ex=58m , Ez=8m 。 也 就 是 说 该 炮 在 Xmax 处,围绕平均弹着点 2Ex=116m 的 范围内,只有 50%的落点;全部射点基 本上落在8Ex=464m的射程范围内。 火炮的地面密集度常以 Ex/Xmax 值表示, 85mm 加农炮的密集度为 1/270 , 130mm 加农炮的密集度为1/267。 由中间偏差值还可以预测射击的准确程 度,计算毁伤目标所需要的弹药消耗量。
பைடு நூலகம்
三、对两种稳定方式的一般评述
旋转稳定弹丸
1. 弹丸结构简单,射击精度较高,生产成本较低。由于弹丸系大 量生产,尤应重视经济效益,一般火炮多采用旋转稳定方式。 2. 弹丸的长径比不能太大(6),初速提高受到一定的限制;当射 角增大到65度左右时,飞行稳定性将变坏,射击精度下降。 3. 在火箭弹与成型装药破甲弹上不宜采用旋转稳定方式,前者会 因旋转而使火箭推力损失增加,后者会因旋转直接影响破甲的 终点效应。 4. 身管内膛必须加工膛线,增加了工艺的复杂性。





仰线oB:火炮瞄准标后,炮膛轴线的延长线。 仰角:仰线与炮口水平面的夹角。 射线oF:初速矢量线 跳角:仰线与射线间的夹角。 射面xoy:通过初速矢量线的铅垂面。它与炮口水平面的交线ox称为炮 口水平线。 射角:初速矢量与炮口水平面的夹角。 弹道顶点S:全弹道的最高点。 最大弹道高Y:弹道顶点到炮口水平面的距离。 升弧和降弧:弹道顶点前、后的两段弹道。 落点C:降弧与炮口水平面的交点。 落角:落点的速度矢量与炮口水平面的夹角。 射程X:射出点至落点的距离。 全飞行时间T:弹丸从射出点飞到落点所需的时间。 侧偏Zc:弹道落点偏离射面的距离。 弹道诸元:表示某一时刻弹丸质的位置及运动状态的各种参量。例如 弹丸质心的坐标x,y,z,对应的飞行时间t,弹丸质心速度v的大小及 v与炮口水平面的夹角(称为弹道倾角)。
图2-7
相伴弹道
2.3.2 空气阻力及其对弹丸的作用
一、 空气阻力
1.摩擦阻力
(a) (b) (a) 弹丸运动 (b) 气流运动
2.涡流阻力
3.波动阻力
二、空气阻力对飞行弹丸的作用
图2-10
弹丸的攻角
图2-11 飞行弹丸受力
图2-11
飞行弹丸受力
空气阻力对飞行弹丸的作用可归纳为两个主要方面 1. 消耗弹丸的能量,使弹丸速度很快衰减。降低了落点处 的动能,减小了射程。 2. 改变弹丸的飞行姿态。翻转力矩使弹丸在飞行途中作不 规则的运动,进而更增大了空气阻力,落点不能确定, 同时也不能保证弹丸头部碰击目标,影响弹丸对目标的 毁伤作用。
图2-20 散布椭圆
谢 谢!
真空弹道:弹丸出炮口后在空 中飞行,如果不受任何外力 的作用,只受重力作用,相 当于弹丸在真空中飞行 ,其 质心运动轨迹称为真空弹道。 还受空气阻力的作用,此时, 弹丸质心运动轨迹称为 空气 弹道。
图2-6 三种弹道示意图
真空弹道具有下述主要特点: 1. 弹道与弹丸的结构参数无关, 只取决于初速v0与射角。 2. 弹道具有对称性。 3. 初速一定,射角为45度时射 程最大,当初速相同时,用 对称于 45 度的两个射角 (45+a 及 45-a) 射击,其所对应的射 程相等,这两条弹道互称为 相伴弹道。
1闩体 2 炮尾 3 击针 4 底火 5 点火药包 6 药筒 7 发射药 8 弹丸 9 膛线 10 炮管 图2-1 炮弹装填入膛示意图
发射特点
三高一短”加环境恶劣: (1)温度高:炮管内火药气体温度3000~4000k。 (2)压力高:膛内火药气体压力达50~550MPa。 (3)高加速:弹丸的加速度一般达几千~几万个g。 (4)时间短:膛内过程一般几个毫秒到十几毫秒。 (5)环境恶劣:要求火炮射击能够在各种气象条件和环 境下进行工作。
图2-17 射弹散布
图2-18 空炸散布
1. 散布有一定范围。在水平面上弹着点的散布区域为椭圆形,其长 轴沿射程方向,短轴在左右方位上;高射炮用榴弹对空中目标射击 时,其炸点的散布为一椭球,长轴朝射击方向。 2. 散布具有对称性。以椭圆(球)的中心为对称点,其上下、左右、前 后的落(炸)点数目及位置大致相同。 3. 散布是不均匀的。离对称中心越近,落(炸)点越多,离对称中心越 远,落(炸)点越少。
图2-4 各时期膛压、速度-时间曲线 1- 膛内时期(实线);2 -后效时期(虚线)
2.2.2 影响初速和最大膛压的主要因素
现靶场内常用的一种微分修正公式如下:
pm 3 m 4 W0 4 e1 2 0.0036t 0.15H % pm 4 m 3 W0 3 e1 vm 3 2 m 1 W0 1 e1 0.0011t 0.04H % vm 4 5 m 3 W0 3 e1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