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冷剂管路设计
第六章 制冷剂管路设计
第四章
内容
• 一、管道布置原则
• 二、压缩机排气管、压缩机吸气管、 冷凝器至贮液器的液管、贮液器至 蒸发器的给液管
• 三、管径的确定
第四章
(一)、管道布置原则
1、氨管一律采用无缝钢管,禁止使用铜或者紫铜管,氟利昂管路可以 采用铜管,系统容量较大时可以采用无缝钢管 2、管道尽量短而直,减少管道和制冷剂以及系统的压力降 3、管道布置应该不妨碍对压缩机及其他设备的正常观察和管理,不妨碍 设备的检修和交通通道以及门窗的开关。
第四章
第四章
第四章
第四章
压力降要求
• 3、从冷凝器至贮液器的液管,靠重力,流速应小于 0.5m/s • 4、从贮液器至膨胀阀的压力损失,压力降也不应过大, 以免引起液态制冷剂管内发生气化,造成膨胀阀供液不 足,降低系统的制冷能力。
第四章
(二)、回油要求
• (1)升的立 管的最低回油速度如图:
第四章
第四章
• 2、对于变负荷工作的氟利昂制冷系统, 为了保证最低负荷时,润滑油也能从 蒸发器顺利返回压缩机,可采用双上 升吸气立管。
第四章
三、制冷剂管径计算
• 1、损失:直管的摩擦阻力和管件的局 部阻力 • 为了方便计算,常把各管件的局部阻 力系数折合成当量管长度Ld
第四章
管道压损计算
( L Ld ) M R 2 R p f m ( ) 2 2 di di 4 2 ( L Ld ) M R R 0.81 f m Pa 5 2 di
第四章
(二)、压缩机的吸气管
• (1)氟利昂制冷系统,吸气管坡度坡 向压缩机,坡度不小于0.01,考虑回油
第四章
• 3、非回热式氟利昂制冷系统,如有条 件,尽量把来自贮液器的给液管和压 缩机的吸气管贴在一起保温,改善制 冷系统的工作性能
第四章
• (1)冷凝器高于贮液器,无均压管时, 两者高度差不小于300mm
第四章
• 3、对不设油分离器的氟利昂压缩机,当冷凝器高 于压缩机2.5m以上时,在压缩机的排气管路上应该 设置分油环管,防止压缩机突然停止运转时,较多 的润滑油返回压缩机,造成冲缸事故。
第四章
• 4、两台氟利昂压缩机并联,为了保证 润滑油的均衡,两者曲轴箱之间的上 部应装均压管、下部应装均油管。
fm:摩擦阻力系数 di;管道内径 MR:质量流量,Kg/s VR:制冷剂的比容,m3/Kg
第四章
• 分析:如果粗糙度相同的管道,管道直径 与制冷剂的质量流量、每米计算长度的允 许压力降和制冷剂的比容成函数关系,即
P di f p M , , v R R L L d
第四章
二、管径的确定
• 考虑因素:经济、压力降、回油
第四章
(一)、管道的压力降
• 危害:压缩机吸气管路和排气管路的 压力损失,将引起制冷能力降低和单 位制冷量耗电量增加,R12为例,如表:
第四章
压力降要求
• 1、氨系统:吸气管路和排气管路的压力损 失希望不超过相当于蒸发温度降低0.5度和 冷凝温度升高0.5度 • 2、氟利昂系统: 吸气管路和排气管路的压力损失希望不超过 相当于蒸发温度降低1度和冷凝温度升高1度
4、管道与墙和顶棚之间以及管道之间应该有适当的间距,以便安装保温层 5、穿过墙、底板和顶棚处应该设有套管,套管直径应能安装足够厚度的保 温层
第四章
2.1、压缩机的排气管
• 1、为了使润滑油和可能冷 凝下来的液态制冷剂不至 流回制冷压缩机,排气管 应有不小于0.01的坡度, 坡向油分离器和冷凝器 • 2、并联的氨压缩机排气管 路上或油分离器的出口处, 应装有止回阀,防止一台 压缩机工作,另一台不工 作时,在不工作压缩机出 口有氨液,造成冲缸事故。
二、3、从贮液器至蒸发器 的给液管
第四章
二、4、从贮液器到蒸发器 的给液管
• (1)对于氨制冷系统,为了防止积 油而影响供液,在给液管的低点和分 配器的低点应设置放油阀
第四章
• (2)当冷凝器高于蒸发器,为了防止 停机后液体进入蒸发器,给液管至少应 抬高2m在通至蒸发器。
第四章
• 3、当蒸发器上下分层布置时,由于向 上供液,管内压力降低,伴随有部分 液体气化,形成闪发蒸汽,为了防止 闪发蒸汽进入上层蒸发器,如图示布 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