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上海与深圳打造打造科创中心之争

上海与深圳打造打造科创中心之争

创新奥运会,谁的金牌更多-------浅议上海与深圳打造打造科创中心之争一,争议最近有些研究者,对上海与深圳谁能在打造科创中心胜出,做出种种剖析与解释。

所有争鸣的背后,都是想归纳出影响打造创新中心的某种潜在体制,关键成功要素和重要的决定性条件或资源,以及背后某种更深入的某种因素或力量,并对沪深未来打造科创中心的前景做出判断。

但是,种种的论述分析,我们也许还应探究更深层次的,更结构性的,更系统性的解释。

本文从多个方面来探讨深圳与上海打造科创中心需遵循的规律和逻辑,更想由此探讨北京、杭州、成都、以及很多想在科创方面争一席之地的城市及多个国家级新区,他们的科创之路应怎么走。

所以,本文面上是在探究上海与深圳的科创中心之路,骨子里面在试图勾勒一个区域,一个城市,一个新区到底怎么能打造科创体系,怎么驱动科创产业发展的某些秘密或逻辑。

二,有关科创中心的一些基础探讨科创中心的构成:国家创新战略,创新管理制度与公共服务,蓝天研究(泛指由好奇心驱动的基础研究),战略性课题与方向(带来最大潜在回报的新兴技术领域),科技金融,情报管理,知识产权,科技转化,产业化要素聚合,产业体系,人才供给,资本市场,国际市场。

所以科创中心实在不是科技创新本身,而是一个大生态,且是热带雨林般生机勃勃,自我学习和进化的生态,所以硅谷的不可模仿的秘密也在这里。

纵观全球,科创中心大约有几种常见的类型:1,科创引擎(科创大中小企业群)集聚中心(西欧尤其法德为甚,日韩更是如此,韩国釜山就是韩国大企业创新园,中国多地的大企业为经济骨干的经济特性比较适于这类范式)。

2,产业结构转型与颠覆型创新集聚中心(撕裂旧体制,产业与经济重构中产生创新经济,北欧,深圳属于这种,杭州和成都,厦门基于上属于走这种路子的地区)。

3,科创中心有科技要素中心(硅谷就是属于这种科技要素高度聚合的地理区域)。

4,基于科技金融中心的科创产业服务平台(既有地理因素,也往往具有制度和超地域因素,如伦敦)。

5,科创服务平台为核心的大科创中心(以色列的军工-科研体系可以说是这类典范)。

上海现有五大中心之间的战略性关系:1,航运中心是底盘(国际港+自贸区+海江联运及海江港联盟体系+五大机场联盟(浦东+虹桥+嘉兴+南通+芜湖)+海公铁空江交通综合枢纽)。

2,金融中心是引擎(大资管+大投行+大建设+大产业+大财富+大消费)。

3,贸易易中心是机制(大宗商品+定价权+进出口+转口+资本走出去+高级服务与产业走进来)。

4,经济中心是推力(世界500强中心+战兴产业聚合+引擎产业带动)。

5,科创中心是引爆点(基于前面四大中心,激发价值,促进成长,推动转型,持续动态优化)。

不能简单的把科创中心置于前面四个中心之上,那种单薄的科创中心是支撑不起,跑不远的。

注意,上海五大中心之间关系的认识高度,决定了上海的科创中心之路的思考深度,对于其科创中心怎么打造方面的战略思考突破有决定性意义。

三,沪深文化之争---定居型文化对游牧型文化1,阴柔&硬汉:上海与深圳,从文化品格上来讲,上海具有阴柔品格,深圳具有硬汉品格。

上海的阴柔品格,是上海的好家教、好素质,可爱的上海人,素质好,洋气,与西方关系好,时尚中心等文化坐标,文化沉淀,积累、杂糅、撮合、发酵而成的迭加层积的沉淀文化。

中国的三个最有特点的码头城市是重庆、武汉、上海。

但唯有上海的拼搏、硬汉、霸气的码头文化,早就被买办文化、开放文化、门户文化改造成了阴柔文化。

所有的古老文明,在衰落之前,都会呈现阴柔文化特征。

相比之下,深圳文化具有充分的类似美国移民特征的硬汉文化。

先来说说硬汉文化因素最足的美国,美国对硬汉的文化崇拜是深入到骨髓里的,不管富兰克林、林肯、罗斯福还是惠特曼、海明威、爱伦坡,惠特曼,亦或是若干漫威公司和DC公司的英雄卡通人物,亦或是美国短暂的建国历史和美国极力从中寻找和打造的英雄人物。

美国的拓荒式西部牛仔,野牛比尔的经典文化坐标,以及摇滚乐、哈雷戴维斯文化、朋克文化,其核心逻辑和基因都指向于硬汉文化。

伪娘、女性化、阴柔化等因素在美国的主流文化中是被鄙夷的。

哪怕最近美国的社会文化趋于开放,但对同性恋的看法仅仅是平等,并非崇尚。

美国崇尚阳刚和硬汉,从美国人对乔布斯、马斯克的崇拜中昭然若揭。

我们再来看深圳,因移民文化、闯荡文化、创业当老板文化、口岸开放文化的高度融合,以及由内地若干国企在深窗口公司体制机制闯关改革文化,及窗口公司员工下海文化,所杂糅成的一种硬汉文化。

其元素多端,硬汉特征丰富,由创业、挣扎、不服输,拼搏,吃苦,梦想,效率,苦熬等经典奋斗坐标聚合而成的一种高强度硬汉文化。

上海的阴柔文化与深圳高强度硬汉文化的对决是上海争夺科创中心,与深圳打造科创中心之间最大的对垒点和对战点。

这一局,如果是按照把城市打造成创新引擎(科创大中小企业群)聚合中心这种模式,上海较大比分落后,输。

但如果是把上海打造成科技服务,交易,撮合,引领的核心,带动整个长三角乃至更大地区打造大科创特经济体的角度来讲,上海较大比分胜出。

2,光鲜大堂面子文化&舒适的自家里子文化:这一局是上海的大堂文化、客厅文化对战深圳的蜗居文化、床板文化。

上海是中国的客厅,是一个精美酒店的大堂,把最靓丽的一面呈现给世人,也是亮丽宜人的的交际中心。

上海是经典的别人的城市,不管是上海本地人还是外地人,都会感到上海很美好,但是都会感觉到上海的美好背后对着并不是亲切的,而是软拒他人,是成功者才可拥有的一座城市,由一道道软性的无形门槛的,壁垒森严的城市。

相反,深圳是我们创业者深夜回去的蜗居,是创业者白天当老板,晚上睡地板的创业现场。

深圳不管是多层次的创业条件混杂在一起。

创业者、管理层、新富阶级、打工者,普通市民都可各取所需。

从城市对外来人口的接纳程度来讲,是开放和包容的,是亲和的。

这一局,从吸纳高端资源(大平台,大企业,大机构)上看,上海胜出。

从吸纳海量基层创业人群,小狗经济上看,深圳胜出。

可惜,高端资源在传统经济中是创新的核心力量,但在转型时期和产业破坏,产业重构时期则不是。

总的来看,这一局,如果是按照把城市打造成创新引擎(科创大中小企业群)聚合中心这种模式,这局深圳以较大比分拿下,上海输。

但如果是把上海打造成科技服务,交易,撮合,引领的核心,带动整个长三角乃至更大地区打造大科创经济体的角度来讲,上海较大比分胜出。

3,接轨,仰慕&独立,平视:上海的文化,具有接轨国际的特征。

深圳的文化,具有自成一体的特征。

上海的接轨国际,作为中国的早期开放城市,作为大量西方思想、模式,产业、资金,产品进入的门户,对西方文明保持天然的信赖。

很多上海人都有购买美国友邦保险的爱好就是一个证明。

上海对日美欧,有着由衷的崇拜。

有段子说到东京只要学会上海话可以过的非常好,可以从侧面说明很多东西。

深圳则不然,它对境外事务是平视的。

深圳刚开放的时候,涌入的是各种各样的思想和企业,看多了无色杂陈的商人和企业。

所以一开始就不是带着崇尚、尊重和敬畏,而是平视,乃至于一定程度上的看透、看淡。

这导致上海注重合资、引入、消化吸收、参照、对标,高起点,宽视野。

比如上海的企业常以请西方咨询公司为荣,很少请本土公司,否则不就是“不与国际接轨”了吗。

而深圳一开始就是欧美设备,日韩技术,台湾生产管理和香港技师,国企下海员工的集成,一开始就借助的是蓬勃开放的外贸和大窗口,使得深圳对创新的态度是代理+模仿,参照+逆向,相似+个性式小狗经济逐利驱动。

这一局,总的来看,这一局,如果是按照把城市打造成创新引擎(科创大中小企业群)聚合中心这种模式,沪深打平手。

但如果是把上海打造成科技服务,交易,撮合,引领的核心,带动整个长三角乃至更大地区打造大科创经济体的角度来讲,上海仍然以较大比分胜出。

4,多层次&扁平:上海的文化,是一种有层次,有结构的,里面藏着层次。

虽然没有明摆的形成某一种结构,没有明摆的形成一种井然的规矩和秩序,但是这种文化的积淀,内核的上海洋场文化人,对下只角对外地人构成的长长的鄙视链,和对名流富绅西方文化的长长的尊崇链,共同支撑起了上海的多层次文化架构的坐标,这种文化是坚韧的、稳定的。

还有大量的吸收了区域优势,沪语封闭氛围,区域文化,行政体系等多方面的营养。

相反,深圳文化是没有这么多规矩,历史的。

没有太多的结构和沉淀,说是野文化,说是朴实文化,务实结果文化也罢,这种从头开始完全由市场,效率,创业,教训立规矩的相对明晰,简单的文化是扁平的。

这一局,总的来看,这一局,如果是按照把城市打造成创新引擎(科创大中小企业群)聚合中心这种模式,因上海文化对创新的束缚较大,小比分输。

但如果是把上海打造成科技服务,交易,撮合,引领的核心,带动整个长三角乃至更大地区打造大科创经济体的角度来讲,上海小比分胜出。

5,积淀&新创:上海文化具有极强的积淀,守成,维护,自尊,持续,自我褒扬,自我净化,精致化特征,以至于上海很骄傲的把“归化的新市民”叫做新上海人,所谓新上海人,也很自豪的说我是新上海人,拿到了上海户口(上海用庞大而复杂的社会服务体系,和公共产品来使上海户口荣誉加身,黄袍加身,尊贵不堪,更加强化了上海文化积淀特征,尊贵特征。

),在上海置业,这事实上还是一种层级,傲慢和谨慎开放。

但应该很少有人以自己是深圳人为荣为傲,深圳文化的无底蕴,市场和成功者不断立规矩,创新者,后来者,颠覆者不断破规矩,使得深圳的文化是动态进化的。

这一局,总的来看,这一局,如果是按照把城市打造成创新引擎(科创大中小企业群)聚合中心这种模式,这局深圳小比分拿下,上海输。

但如果是把上海打造成科技服务,交易,撮合,引领的核心,带动整个长三角乃至更大地区打造大科创经济体的角度来讲,上海小比分胜出。

四,结构之争任何系统都是有结构的,我们从多个结构来探究两个城市的差异。

1,理论指导结构:无解释体系&有解释体系。

从理论结构上看,上海没有解释这个城市发展的一套理论,这既和上海的理论权威太多也有关系,也有上海实在太复杂,层面太多,太丰富性有关,一千个学者就有一千个上海,解释上海和解释中国是一个道理,上海到现在都没有办法共识出一套解释上海为什么得以发展得以成功的理论体系,反正就是改革开放、接轨国际、政府服务、高效讲信用政府、良好的城市公共服务和产品、友好的接纳全国各地的商家和资金等多种因素的集成,但并没有一个明确的理论,逻辑讲清楚上海的成功。

大家都知道,不明确则不能优化,因为没有这个理论,所有上海也说不清楚这种成功模式背后还有哪些问题,可以怎么优化,还可以引导发展上海多少年,何时要做出巨大调整。

而深圳居然有自己的解释体系,就是小政府大市场,实际上这是个是很常规的描述,当然还可以再细化再具体,加上若干定状补来细化,但核心逻辑还是这句话。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