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亭集序》导学案编写人:段慧【学习目标】1.积累文言知识。
2.理清文章的结构思路,提高文言阅读能力。
3.正确认识作者对人生无常、终归于尽之慨,感叹中含积极之情。
【学习重难点】重点:搜集整理文言知识; 理清文章的结构思路。
难点:正确认识作者对人生无常、终归于尽之慨,感叹中含积极之情。
【知识链接】1、简介王羲之,书圣,行草《兰亭集序》誉为行书第一。
其人曾一度为官,积极用世,后辞官归田,娱情山水,胸怀旷达。
2、序,一种文体,写在著作或诗文前的说明文字。
多介绍成书经过,意旨,作者情况等,亦可评论。
古人宴集,常一同赋诗,推一人作序。
3、时代背景两晋政治恐怖,统治集团内部互相倾轧,残杀现象时有发生。
士大夫不满,普遍崇尚老庄,追求清静无为自由放任的生活。
玄学盛行,对士人的思想,生活以及文学创作都产生了很复杂的影响。
文学创作内容消沉,出世入仙和逃避现实的情调很浓。
东晋时期,清谈老庄玄理的风气很盛,是玄言文学泛滥之时。
但王羲之一反“清虚寡欲,尤善玄言”的风气和追求骈体的形式主义之气,抒写了一篇情真语笃、朴素自然的优美散文《兰亭集序》,不但在东晋文坛上占有一席之地,而且在中国文学史上享有崇高声誉。
4、文章背景古人每年三月初三,为求消灾除凶,到水边嬉游,称为修禊。
晋穆帝永和九年(公元353年)三月二日,51岁的王羲之(当时任会稽内史)邀请友人谢安、孙绰等四十一人在兰亭聚会(修禊),举行了一次别开生面的诗歌会。
他们做曲水流殇之饮(列坐曲水两侧,将酒杯置于清流之上,任其飘流,停在谁的前面,谁就即兴赋诗,否则罚酒),当时要求每人作四言、五言诗各一首。
之后王羲之将诸名爵及诗作一一记录集结成集,是为《兰亭集》,并为此集作序一篇,这就是《兰亭集序》。
书法上也称《兰亭序》。
其书法作品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
【感知全文】预习案:1、给下列生字正音。
癸( guǐ)禊( xì)觞( shāng )骋( chěng )殇( shāng )骸( hái )2、积累文言字词:A.重点实词和虚词:1)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
(寿命长)(至,及)2)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
(酒杯)(排列而坐)(旁边)3)所以..兴怀,其致.一也。
(……的原因)(思想情绪,情致)4)之暮春之.初(助词,的)及其所之.既倦(往,到达)不知老之.将至(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5)于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在)当其欣于.所遇(对)B.词类活用1)群贤.毕至少长..咸集(形容词作名词,贤士。
年长的人)2)死生亦大.矣(形容词作名词,大事)3)足以极.视听之娱(副词作动词,穷尽。
把……看作一样)4)故知一.死生为虚诞(数词作意动用法)5)齐.彭殇为妄作(形容词作动词,把……看作相等)6)映带.左右(名词作动词,围绕)C.古今异义1)列坐其次..(古义:曲水的旁边。
今义:第二,次要的地位)2)俯察品.类.之盛(古义:自然界的万物。
今义:种类)3)或取诸怀抱..(古义:胸怀抱负。
今义:抱在怀里,胸前)4)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古义:一俯一仰之间,表示时间短暂。
今义:低头和抬头,泛指一举一动)5)所以..游目骋怀(古义:所用来,借以今义:因果关联词)6)亦将有感于斯文..(古义:这次集会的诗文。
今义:文雅)D.文言句式第一组1)修禊事也(判断句)2)死生亦大矣(判断句)3)其致一也(判断句)第二组1)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状语后置)2)当其欣于所遇(状语后置)3)不能喻之于怀(状语后置)4)亦将有感于斯文(状语后置)第三组1)虽无丝竹管弦之盛(定语后置)2)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定语后置)探究案1、感知课文内容:(1)文章第一二段概述了兰亭集会的情况,说说作者为什么会有“信可乐也”的感受?一、前来聚会的人多。
“群贤毕至,少长咸集”;二、聚会的地点环境优美。
“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三、聚会时的活动雅洁有趣。
“流觞曲水”。
四、聚会时天气晴朗,正值春日,“天朗气清,惠风和畅”,可以“游目聘怀,足以极视听之娱”。
两个原因:一是一觞一咏,足以畅叙幽情;一是可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
(2)用自己的话概括课文第三段议论的中心问题,作者的感情怎样由“乐”转而为“痛”?然后说说这番议论跟前两段叙事是怎样联系的。
答:文章第3段议论的中心问题是生死观问题。
作者由开始时“信可乐也”的感觉,联想到人的两种不同生存状态。
美丽的山水,尽情的欢娱,可以令人忘记烦忧,“暂得于已,快然自足”。
但是,不知不觉中时光已经流逝,“不知老之将至”,等到时过境迁后,往日的美好已经成为陈迹,人不能永远保有美好的留恋。
想到此处作者不免感慨横生,引出人生苦短的悲叹。
“死生亦大矣”,自然转而为“痛”的感觉。
(3)“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表达了作者怎样的生死观?他与老庄的思想是一致的吗?作者此时为什么又说“悲”呢?作者认为人不管以怎样的方式活着,生命都在不知不觉中逝去,而寿命的短长只能听凭造化,最终归于结束。
生就是生,活着能享受乐趣,死就是死,死后一切皆无,二者不可等量齐观。
暗含有生之年,应当做些实事,不宜空谈玄理之意。
生死问题,古今同慨。
“我”对生命的体验和古人何其相似。
悲是对个体之痛的理性思考,由已悲人,从自然中感受到生命的悲哀。
2课堂小结检测案1、翻译下列文言句子。
1)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
仰首可以观览浩大的宇宙,俯身可以细察众多的物类,借以舒展眼力,开畅胸怀,足够穷尽耳目视听的欢娱。
2)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
但当他们对遇到的事物感到高兴时,一时间很自得,快乐自足,竟然不知道衰老将要到来。
2、王羲之认为“死生亦大矣”,请结合古今中外名人对生死的看法,用一个小片段来表述你的生死观。
司马迁: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李清照:生当做人杰,死亦为鬼雄。
史铁生:只有人才把怎样活着看得比活着本身更要紧﹐只有人在顽固地追问并要求着生存的意义。
鲁迅:使一个人的有限的生命,更加有效,也即等于延长了人的生命。
臧克家: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
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
爱因斯坦:生命会给你所要的东西,只要你不断地向他要,只要你要的时候讲得清楚。
课外美文欣赏字里行间的洒脱一千七百年的春秋,可以抹灭什么?可以抹灭肉体的存在,可以抹灭庸俗的记忆,可以抹灭一切物质的载体。
但唯一永生的,是他飘扬的灵魂与同样飘扬的毛笔,在洁白的宣纸上,舞出生命的飞逸。
但对他,书法仅仅是精神的承载。
一千七百年以后,纵使音容笑貌已然化为尘雾,那篇惊世骇俗的《兰亭集序》中,依然保存了他所有的自由洒脱。
王羲之,书坛中太阳一样的人物。
他是临沂人,而我的老家也在临沂,算是老乡了吧。
但他一定不知道,一千七百年后,有这样一位他的老乡,心怀着崇敬仰望着他。
仰望着他飞扬的笔触,飞扬的字迹,飞扬的灵魂,飞扬的心。
那年的三月三日,一个惠风和畅的暮春之日。
风是多么轻柔,拂动着帽子上长长的飘带和轻薄的衣襟,波浪般缓缓展动。
那年的三月三日,天朗气清。
兰亭是美的,流水是美的,酒觞是美的,人更是美的。
这么多的文人名士来了,有谢安,有孙绰,王羲之更是带着儿子欣然前往。
羽觞在弯弯曲曲的小水道中时停时进,大家在水道旁随意座下,羽觞停在谁面前,谁便需即兴赋诗一首,否则罚酒三巨觞。
《兰亭集》就此而成。
三十七首诗,篇篇光彩照人。
如此美的诗篇怎能不作序?于是,王羲之提起笔,在美酒美景美文的三重催化之下,《兰亭集序》一气呵成。
他写得洒脱,写得无拘无束。
所有的兴奋、感慨在这一瞬间喷涌而出,幻作他行云流水的笔锋游走于宣纸。
他是快乐的,否则他眼中的兰亭怎能是“崇山峻岭,茂林修竹,清流激湍,映带左右”?晚春的日光透过竹叶之间细细小小的缝隙洒落到宣纸上,伴着他灵动的笔触,闪闪地跳动。
他忘我地书写着,文思泉涌。
右军本就是一个自如的人,曾经如此,现在亦如此。
他的岳父,东晋太尉郗鉴当初派人来王家挑婿,他的几位兄弟都十分紧张拘谨,唯独他,像什么都没有听见一样,坦然自若地做自己的事,甚至于“坦腹东床”。
也正是这种不受羁绊的坦荡,反让他备受青睐,成为了郗鉴的女婿。
而他这种不为一切外界因素干扰的自如,在这幅《兰亭集序》中,得到了最大的彰显。
《兰亭集序》通篇二十多个“之”字,若在其他人手中,如此多的重字岂不要一个模子的翻写下来?但右军没有。
他灵动的思绪不允许笔下有一丝一毫的拘泥,那二十多个“之”字,或舒展修长,或规矩方正,或小巧玲珑,或随意流畅,一个有一个的形态,一个有一个的个性,如广阔的原野上绽开的花,虽小,却最引人注目,将原野的辽阔点缀得完美无缺。
东晋的他们,大多已看透官场的污浊,转而投身于对山水风景的喜好。
王羲之也是这样的一个人。
他的《兰亭集序》,字里行间都透着山的俊秀,水的柔美,竹的清逸,酒的醇厚,人的洒脱;而它也确确实实是右军精神的载体。
他书写时,天地间已没有了“王羲之”这个干巴巴的名号,有的只是一个融于自然、忘情舞蹈的灵魂的舞者,用乌亮的毛笔记载下洒脱的舞步。
几百年后,爱极了王羲之书法的唐太宗,临终时立下遗嘱,让《兰亭集序》作为陪葬,同他一起埋入昭陵。
《兰亭》真迹,就此消失于世。
“茧纸藏昭陵,千载不复见”,陆游的叹息,在隔了这么多个世纪后依然清晰可闻。
现在我们所见的,几乎都是唐太宗时期的摹本。
但摹本摹得出形状,却无法再去复原曾经那个晴朗的暮春,那个清幽俊美的兰亭,还有那一大群文思敏捷的雅士,来助摹者体验当时右军的心情。
而我,又多么想去瞧一眼真迹,摸一摸那柔软的纸上残余的阳光,闻一闻字中散发的墨香,看一看字里行间的洒脱,听一听一千七百多年前的右军,在文章中留下的怦然的心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