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弥漫性血管内凝血的诊断和治疗
弥漫性血管内凝血的诊断和治疗
4临床分型和分期 4.1根据病程进展快慢分型 暴发型(数小时)、急性型 (1—2 d)、亚急性型(数日至数周)和慢性型(数月)4型, 各型可相互转化。 4.2近年新的分型 代偿型:见于DIC前(pre—DIC),其 特点是凝血因子和PLT的消耗与其代偿基本上保持平衡。 去纤维蛋白综合征型:组织因子大量人血,PLT和纤维蛋白 原减少,纤维蛋白降解产物增高、凝血酶原时间(PT)延长。 原发纤溶型:足够量纤溶酶被激活,纤维蛋白原被降解。微 血栓病性PLT减少型:PLT减少,有红细胞碎片,纤维蛋白 降解产物增高,凝血酶原时间和纤维蛋白原正常。 4.3 DIC的分期典型的DIC分3期,即高凝期、消耗性 低凝期和继发性纤溶亢进期,I临床分期界线很难分开,实际 上各期交叉存在。
5诊断 5.1 DIC诊断的一般标准
(1)存在易致DIC的基础疾病。
·∞·
堡垒!空生曼!塑型苎鲤望堕生竺璺!垄空堕!篁窆!璺:璺竺仑巳!皇型壁
(2)有以下4项中2项以上l临床表现①严重或多发 出血;②原发病无法解释的休克;③不明原因的器官功能障 碍;④抗凝治疗有效。
(3)有以下实验室检查3项异常 ①PLT<100× 109·L。1或进行性下降(肝病、白血病的PLT<50×109· L叫);②纤维蛋白原(FIB):<1.5 g·L~,肝病<1.0 g· L“或>4 g·L一,白血病及其他恶性肿瘤<1.8 g·L~; ③3v试验阳性,或血浆纤维蛋白降解产物(FDP)>20 mg·L~,肝病FDP>60 nag·L~,或D-二聚体高于正常4 倍;④PT延长或缩短3s以上,激活的部分凝血活酶时间 (APTr)延长或缩短10 s以上;⑤抗凝血酶一Ⅲ(AT一Ⅲ)量 减少或活性<60%;⑥血浆纤溶酶抗原<200 mg·L~;⑦ 血浆Ⅷc活性<50%;⑧血浆内皮素一l<200 ng·L“或凝 血酶调节蛋白(TM)高于正常2倍以上。 5.2基层医疗单位DIC实验室诊断参考标准 具备以下 3项以上检测指标异常可诊断DIC:①PLT<100×109·L“ 或进行性下降;②FIB<1.5 g·L’1或进行性下降;③3P试 验阳性;④Pr延长或缩短3 s以上或呈动态变化;⑤外周血 破碎红细胞>10%;⑥不明原因的ESR降低,或ESR应增 快的疾病但其值正常。 5.3 DIC实验室诊断 ①凝血系统激活的证据:凝血酶 原片段l+2(F1+2)、纤维蛋白肽A(FPA)、凝血酶-抗凝血 酶复合物(TAT)、D一二聚体升高;②纤溶系统激活的证据: D.二聚体、FDP、纤溶酶-抗纤溶酶复合物(PIC)升高;③抑 制因子消耗的证据:AT-Ⅲ、蛋白c或S下降,TAT、PIC升 高;④器官损伤或衰竭的证据:乳酸脱氢酶(LDH)、cr升 高,动脉血pH值及PaO:下降。 5.4 pre.DIC pre.DIC是指在DIC基础疾病存在的前提 下,体内与凝血及纤溶过程发生一系列病理变化,但未出现 典型的DIC症状或未达到DIC确诊标准的一种亚临床状 态,又被称为代偿期DIC。在pre-DIC阶段及时阻止DIC病 程进展对改善预后、降低病死率极为重要。 5.4.1盟盘查垄堂堡垒旦塞曼堂堂型
·们·
(LDH、Cr、pH和Pa02)。 6.3.1新鲜血浆 含凝血成分,每次10—20 mL·lcg~, 每毫升血浆加肝素2.5—5 U。 6.3.2 PLT悬液PLT应维持在50×109·L。1以上,低于 此值应输注浓集的PLT。2 000 mL新鲜全血中分离出PLT 为1 U,用量l U·5 kg~,输入有效时间约48 h,DIC未控 制,l一3 d可重复1次。 6.3.3 FIB FIB水平低时可输注FIB,首次为2—4 g静脉 滴注,使血浆FIB含量>1.0 g·L。1为适宜。因其半衰期 为100 h,故24 h后不再使用。 6.4其他凝血因子制剂 6.4.1人凝血因子Ⅸ浓缩剂含凝血因子Ⅱ、Ⅶ、Ⅸ、X, 100 U相当于100 mL血浆中含量,10一20 u·kg~,30 rain 输注完毕。 6.4.2 AT-Ⅲ浓缩剂 现强调在肝素治疗的同时须补充 AT.in,使其在体内的活性达到100%。AT-Ⅲ的活性低于 50%时,肝素治疗效果不满意;若低于30%时,肝素治疗无 效;l u相当于1 mL血浆中含量,1 U·kg~,可使血浆AT· Ⅲ上升2%;用量30 U·kg一·d~。低分子肝素的作用则 不依赖于AT-Ⅲ。 6.4.3重组人活化蛋白c除抗凝作用外,还具备抗炎和 抗细胞凋亡的作用。12—18嵋·kg~-h。或24—30 斗g·kg~·h~,持续静脉滴注4 d;活动性脏器出血,PLT 低于30×109·L“者禁用。 6.4.4基因重组水蛭素为强力凝血酶抑制剂。主要用
于急性早期DIC。用量与用法:5嵋·kg~·h~,持续静 脉滴注4—8 d。 6.5溶栓治疗溶栓治疗用于DIC的治疗尚在试验探索 阶段。适应证:血栓形成为主的DIC,经前述治疗未能有效 纠正者;DIC后期,凝血和纤溶过程已基本终止,而脏器功 能恢复缓慢或欠佳,有明显血栓栓塞临床和辅助检查证据 者。 6.5.1 尿激酶首剂4 000 U·kg~,静脉注射,之后以 4 000 U·h~。持续静脉滴注,可连用3—5 d。 6.5.2单链尿激酶激活纤溶作用依赖于纤维蛋白的存 在,特异性较强,疗效较强而致纤溶亢进作用较弱。剂量与 用法:80 mg加入5%一10%葡萄糖,静脉滴注,60~90 min 滴注完毕。每日l~2次,持续用药3—5 d。 6.5.3 t-PA为高效纤溶酶原激活剂,选择性激活纤维蛋 白血栓中的纤溶酶原。剂量和用法:首剂100 nag,静脉注 射,之后50 mg·h。持续静脉滴注,共2 h,第2~3天可酌 情重复。 6.5.4 乙酰化纤溶酶原一链激酶复合物 剂量与用法:首 剂30 mg,5 min内静脉注射完。 6.6纤溶抑制剂DIC的过程中多存在纤溶活性降低,因 此不主张用抗纤溶制剂。只有在确实存在纤溶亢进时才给 予抗纤溶药。
2基础疾病 诱发儿童DIC的基础疾病见表1。
表1基础疾病诱发儿童DIC的因素
全身感染/严重感染
创伤 肿瘤性疾病
器官损害 肝损害 血管异常 免疫反应、输血反
应和排异反应 其他
细菌、病毒、支原体、真菌、原虫和 立克次体等
多发创伤、挤胜伤、脂肪栓塞和烧伤 实体瘤、淋巴瘤和白血病
(急性髓性白血病M3) 休克、窜息、缺氧、寒冷和胰腺炎 急性肝功能衰竭、胆汁淤积和肝硬化 巨大血管瘤、血管内皮瘤和肾静脉血栓
中毒、蛇咬伤、中暑、溺水、电击和 风湿性疾病
3临床表现 3.1 出血 自发、广泛和多部位出血(至少3个非相关部 位的出血)是儿童DIC的重要特征。皮肤瘀斑、出血点占 78%一89%;消化道出血占42%一64%;口腔黏膜出血占
32%一60%;创面或针刺部位出血占28%一40%;严重者 可发生颅内出血。 3.2多器官功能障碍微血栓可发生于各组织和器官,致 心、肺、肾、肝和脑等功能障碍。发生部位不同表现不一。 易见肢端、鼻尖和耳垂等皮肤部位,导致发绀、疼痛甚至坏 死;肺栓塞可有呼吸困难、发绀、胸闷、咯血和呼吸衰竭;肾 血管栓塞时,可见少尿、血尿、蛋白尿和管型尿,严重者肾功 能衰竭;胃肠道栓塞时可见腹痛、腹泻、呕吐、呕血和便血 等;肝血管栓塞可致肝肿大、黄疸和腹水;脑栓塞时可有偏 瘫和昏迷。 3.3休克DIC与休克之间互为因果,可形成恶性循环。 DIC时可出现原发病难以解释的休克,如意识障碍、尿量减 少、心率增快、皮肤发花、发绀和代谢性酸中毒,此时静脉通 道建立困难,经积极补液不易纠正。 3.4微血管病性溶血可有发热、黄疸、血红蛋白尿和贫 血,末梢血涂片可见异形红细胞。 3.5贫血大量出血或严重溶血可致血红蛋白水平下降, 网织红细胞增高。
(1)存在易致DIC的基础疾病。 (2)有以下4项中l项以上临床表现①皮肤黏膜栓 塞,灶性缺血性坏死、脱落及溃疡;②原发病无法解释的微 循环障碍,如皮肤苍白、湿冷和发绀;③不明原因的轻度或 可逆性器官功能障碍;④抗凝治疗有效。 (3)有以下实验室检查3项以上①组织因子(TF)活 性阳性;②可溶性纤维蛋白单体(SFM)阳性;③FPA升高 (>2 nmol·L’1);@rAT升高(>4 rag·L。1);⑤纤溶产物 PBl5-42升高(>1 nmol·L“);⑥PAP升高(>l mg· L一;⑦D.二聚体升高,稀释1倍以上(>3 nag·L“);⑧ AT.Ⅲ活性降低(<60%);⑨数天内动态检测PLT或血浆 FIB水平急剧下降及FDP剧增;⑩血栓弹力图(TEG)的r yk 和Ma改变,表明存在高凝、低凝及纤溶亢进等异常状态,
1 DIC的发生和发展 DIC主要特点是:凝血系统激活及纤溶功能失调。该
过程中外源性凝血途径主导了凝血系统激活,内源性凝血 途径在DIC的进展及纤溶激活中起作用。凝血较纤溶活 跃时,纤维蛋白大量沉积于微循环,造成局部缺血最终发展 为MODS,如脓毒症诱发的DIC。若纤溶较凝血活跃,机体 表现为出血,如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毒蛇咬伤等促发的 DIC。部分细胞因子可促进凝血过程及微血栓的形成。另 外,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SIRS)或MODS均可诱发DIC。
或正常血浆以患儿血浆等量混合后TEG的r缩短及Ma升 高;⑨船7兀时间缩短;⑥肝素治疗上述前9项改善至恢复 正常。
6治疗 DIC的治疗原则是序贯性、及时性、个体性和动态性。
主要包括:①去除产生DIC的基础疾病的诱因;②阻断血 管内凝血过程;③恢复正常PLT和血浆凝血因子水平;④ 抗纤溶治疗;⑤溶栓治疗;⑥对症和支持治疗。既往主张以 上措施酌情同时进行,近年来推荐按上述顺序逐项进行,即 在前一项治疗未获满意疗效时再进行下一项治疗。 6.1 基础疾病的治疗和诱因的消除治疗原发病是终止 DIC病理过程的关键措施。防治休克、纠正酸中毒、改善缺 氧、保护和恢复单核一巨噬细胞系统功能,可预防或阻止 DIC的发生、发展,促进机体凝血-抗凝血、凝血.纤溶平衡的 恢复。 6.2肝素治疗是主要的抗凝治疗药物,临床上使用的有 肝素和低分子肝素。低分子肝素是由标准相对分子质量肝 素裂解或分离出的低分子碎片,主张早期应用,低剂量,皮 下注射。 6.2.1 适应证①血液高凝状态;②血型不和输血所致 DIC;③严重感染所致DIC;④急性白血病,尤其是早幼粒细 胞白血病;⑤急性重症肝炎;⑥肿瘤转移所致DIC。 6.2.2禁忌证①蛇毒引起的DIC;②出血性疾病;③严 重肝病伴多种凝血因子及PLT减少;④存在活动性出血 者。 6.2.3用法及用量主张间歇或连续静脉滴注给药。血 液中肝素水平骤然升高可致大出血,静脉注射和肌肉注射 法已少用。①间歇静脉滴注:60~125 U·kg“(1 mg=125 u),加入生理盐水或10%葡萄糖50~100 mL中,l h滴注 完毕,每4—6 h滴注1次,疗程3~7 d。②持续静脉滴注: ICU中治疗急性DIC,常以l一10 u·kg~·h“持续滴注 维持;对于亚急性和慢性DIC,以400~1 000 U·kg~·d’1 加生理盐水或10%葡萄糖250—500 mL 24 h内持续静脉 滴注。③间歇皮下注射:pre—DIC阶段,小剂量应用30— 67.5 u·kg~,12 h 1次,皮下注射。④低分子肝素:75 u· l【g~·d~,安全,不良反应小,作用稳定,无需监测凝血指 标。 6.2.4肝素疗效判断指标出血症状停止或减少;休克纠 正或改善;尿量增加或多尿;PLT和FIB水平未继续进行性 下降;其他DIC实验室指标逐步恢复正常。 6.3补充凝血因子和PLT补充消耗的凝血因子以恢复 止血,pre.DIC时,病因去除后无需补充凝血因子。机体因 大量的凝血因子消耗而存在活动性出血时,应补充凝血因 子。替代治疗可能增加纤维蛋白的沉积并致MODS,必须 在充分抗凝基础上进行,同时监测提示MODS的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