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弥漫性血管内凝血早期诊断与治疗

弥漫性血管内凝血早期诊断与治疗


诊断。
-0 %0 %& 存在易致 "#$ 的基础疾病& 如感染、恶性肿瘤、病
理产科、大型手术及创伤等。
!& "#$ 的实验室检测
-0 %0 !& 有下列 ! 项以上临床表现& (%)严重或多发性出
理论上讲,"#$ 的病理生理过程涉及到凝血系统、纤溶 血倾向;(!)不能用原发病解释的微循环障碍或休克;(-)
由因子 $ 抗体引起的出血严重程度不等。有的可以 无症状,有的却可成为致死性的出血。+,-.,/0 等[)*]发现 这与血小板上存在的因子 $ 有密切关系。血小板的因子 $ 的存在可以起到中和血液中的因子 $ 抗体的作用。因此, 有抗因子 $ 抗体患儿的血小板计数对预后相当重要。患 儿输入血浆效果不显著,而在输注血小板成分后效果显著, 一般在 )’ 周左右抗体会消失。 !" 1# 因子 $22 抑制物# 因子 $22 抑制物发生很少见。有一 些先天性因子 $22 缺乏患儿在应用重组的因子 $22 制剂后 出现抗体。 !" 3# 抗 456 抑制物# 患 456 缺乏症的患者在输血浆后 可发生抗 456 抑制物,但也可发生在老年人,自发性出现 这种抗体常与 789、淋巴组织增生性疾病、甲状腺功能减低 症、肝豆状核变性等有关。症状可轻可重。应用 2$2: 有 效。 !" ;# 抗因子 2< 抗体# 很少见,有的发生于 789,有的发生 于产后。均于 ) = * 个月内不需进行免疫治疗自行消失。 !" *# 抗因子 < 抗体# 文献上曾有数例报告,发现有因子 < 抑制物在一些无相关疾病的老年人血液中出现,并有一些 出血症状。但均自行消退。
(%’’1 b )’ b ’V 收稿)
( 本文编辑:王利鹏)
文章编号:)’’3 b %%%1(%’’3)’) b ’’)) b ’!
弥漫性血管内凝血早期 诊断与治疗
贾苍松
)# 8>?@A/BCD,-0>E,- 7,F/-@> +,G>4@H I,,J >K" L>J.AM.H-/AKANH AO /PC ./Q/JA@- JA O>?JA@ ! /P M>J/,PJ- R/J. .,0AM./K/> S" T>,0AM./K/>, %’’%,U(!):%*%C%*V
总之,尽管由于自身免疫引发的凝血因子抑制物发病 率较低,但在临床上必须加以关注。对于一些无法用一般 情况来解释的出血或血栓,均有必要考虑到这类疾病存在 的可能,从而能采取正确的措施,挽救患儿的生命。
参考文献
3%!C3%3 U# 7>KK>. 7,5>P Ia" 2P./Q/JA@- >N>/P-J O>?JA@ ! /P M>J/,PJ- R/J. ?>P?C
* # F,/_K,‘A.P DI,5>J-AP T:" S?]W/@,X .>,0AM./K/> /P >--A?/>J/AP R/J. A@N>PC-M,?/O/? >WJA/00WP, X/-,>-,-" T,>0AM./K/>,%’’),*(3):
中图分类号:Z*%# 文献标识码:S
# # 弥漫性血管内凝血( D2Y)是一种在许多疾病发生发展 过程中出现的继发性出血 综 合 征。常 见 病 因 有:( ) )感 染, 如细菌、病毒,在儿童 D2Y 中比例较大;(%)新生儿疾病,如 新生儿硬肿症、呼 吸 窘 迫 综 合 征 等;( ! )组 织 损 伤,如 严 重 外伤或挤压伤;(1)恶性疾病,如白血病等。发生 D2Y 的病 理生理改变是在内毒素、革兰阳性细菌感染、抗原抗体复合 物、血管炎变等致病因素作用下,激活机体单核巨噬细胞和 血管内皮细胞表达释放组织因子,启动外氧血症、酸中毒等非特异 "#$ 中晚期进一步升高,显示继发性纤溶伴随凝血存在并
性表现,此时 "#$ 的常规实验室检查项目,如血小板( ’()) 计数、纤维蛋白原( *+)、纤维蛋白降解产物( *",)、-, 试验 等尚未出现 或 仅 部 分 指 标 表 现 阳 性 时,则 诊 断 不 易 确 定。
系统、血小板系统和血管内皮系统 / 个方面。如前所述, 广泛性皮肤及黏膜栓塞、灶性缺血性坏死、脱落及溃疡形
"#$ 早期常规检测项目阳性率低,主要依靠分子标志物测 成,或不明原因的肺、肾等脏器功能衰竭;(/)抗凝治疗有
定提示早期诊断指标。
效。
!0 %& 凝血酶原断片( *% 1 ! )& *% 1 ! 是活性#因子作用于凝 血酶原而生成凝血酶过程中裂解释放出来的断片活性多 肽。是反映高凝状态的特异性敏感性分子标志物。在 "#$
作者单位:四川大学华西第二医院( 成都,;)’’1)) 9C0>/K:-H,_EEc );!" ?A0
·%!·
中国实用儿科杂志 !88C 年 % 月 第 !8 卷 第 % 期
皮细胞受损后,由活性因子!启动内源性凝血系统,两者共 同作用导致凝血功能亢进,从而在毛细血管和小血管内形
所下降。有作者认为,2.3$水平减低是感染并发 "#$ 的 一个非常有价值的实验诊断指标[%]。此外,2.3$ 还具有
出血表现时比较容易考虑到 "#$ 的诊断。但从病理生理 性或继发性纤溶的重要指标,"3" 升高,反映了体内过多血
角度看,早期凝血过程不一定有出血表现,而是由于组织器 栓的形成,排除了纤维蛋白降解产物的干扰,故可作为早期
官微循环内形成血栓,血液淤滞,相应组织缺血缺氧,新陈 诊断 "#$ 的特异指标。在 "#$ 早期,"3" 已有明显升高,在
-0 %0 -& 实验检查符合下列条件& 同时有下列 - 项以上试 验异常:(%)血小板计数 9 %88 @ %84 A B( 白血病、肝病 9 C8 @ %84 A B)或是进行性下降,或下列 ! 项以上血小板活化分
早期微血栓形成 时,在 血 液 中 浓 度 很 高,阳 性 率 极 高,在 "#$ 中晚期仍保持平稳的高度,提示凝血激活持续存在[%], 是 "#$ 早期诊断指标之一,如果在此时进行抗凝治疗,对
.,0AM./K/> XW, JA O>?JA@ $" >PJ/QAX/,-" T>,0>JAKAN/?>,%’’’,U3 (U):UV3CUV; ))# 7J>-/ Z,G@WP,JJ/ F,7J/M> 9,,J >K" 7,K,?J4, GC?,KK X,MK,J/AP R/J.
Z/JWB/0>Q OA@ J., J@,>J0,PJ AO M>J/,PJ- R/J. >?]W/@,X .,0AM./K/>" GKAAX,%’’1,)’!(%):11%1C11%U )%# +,0,- 8,L/JK/_ 9" +,R M@AJA?AK OA@ /00WP, JAK,@,P?, /PXW?J/AP /P >?]W/@,X .,0AM./K/>" T>,0>JAKAN/?>,%’’’,U3( -WMMK )’):;1C;U )!# 8,, [,4AP 7?.,4,P 9,7>PXQA@N Y" 7H-J,0/? KWMW- ,@HJ.,0>JA-W>PX >PJ/M.A-M.AK/M/X -HPX@A0, /P ?./KX@,P >PX >XAK,-?,PJ-" YW@@ ^M/P Z.,W0>JAK,%’’),)!(3):1)3C1%) )1# 杨霁云" 抗磷脂综合征" 中华儿科杂志,%’’!,1)(%):)31C)3* )3# 肖慧捷,杨霁云,高天霁,等" 儿童抗磷脂抗体阳性 )! 例报告" 中华儿科杂志,%’’1,1%(U):3*)C3*! );# :>K>P>_/- D\,:/PEK,@ 9F,6/_@/N 7F" FAPA?KAP>K 2N: >PJ/?A>NWC K>PJ- X,K>H/PN O/Q@/P >NN@,N>J/AP /P JRA M>J/,PJ- R/J. -H-J,0/? KWMW,@HJ.,0>JA-W-( 789)" GKAAX,)V*U,3%(3):)’!*C)’1’ )*# +,-.,/0 F9,+/?.AK- 58,YAK, [8,,J >K" 2-AK>J/AP >PX -JWXH AO >P >?]W/@,X /P./Q/JA@ AO .W0>P ?A>NWK>J/AP O>?JA@ $" I YK/P 2P4,-J, )VU;,**(%):1’3C1’V
1 # [.,AXA--/>X,- :,\APJAMAWKAWC:@/4> 2" S?]W/@,X .,0AM./K/> S" T>,0>JAKANH,%’’%,3(1):%U%C%V’
3# 周荣富,王鸿利" 获得性血友病的临床研究" 国外医学输血及血 液学分册,%’’1,%*()):!;C1’
;# G@AX,W@ :F,^’+,/KK LI,5/KK/0>- IS" S?]W/@,X /P./Q/JA@- AO ?A>NWC K>J/AP /P PAP .,0AM./K/>? ?./KX@,P" I L,X/>J@,)VU’,V;(!):1!VC1%
成广泛的微血栓,与此同时,由于凝血过程消耗了大量的凝 与肝素结合的特性,当 2.3$与肝素结合后,它的抗凝血酶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