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烹饪文学作品欣赏1.1豆腐颂 教案

烹饪文学作品欣赏1.1豆腐颂 教案

免费下载:豆腐颂
【教学目标】
1. 了解豆腐的不同种类以及多种做法。

2.学习本文的艺术特色。

3.感受“豆腐哲学”中蕴含的人生哲理。

【教学重点】
1.感知课文,了解豆腐的种类、制作手法与特点。

2. 领会本文语言的生动性和引用等写作手法的运用。

【教学难点】
领会作者在叙述中蕴含的人生哲理。

【课时安排】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看图说豆腐:说出图中菜的名称(麻婆豆腐、家常豆腐、文思豆腐等)
同样是豆腐,却有许多不同的做法,简单的豆腐蕴含着丰富的内容。

作为“国菜”,豆腐里凝聚了中国人民创造神奇的力量。

林海音说:“有中国人的地方就有豆腐”。

二、作者介绍
林海音,女,(1918~2001)原名林含英,小名英子,原籍台湾省苗栗县,父母曾东渡日本经商。

林海音于1918年3月18日生于日本大阪,不久即返台,当时台湾已被日本帝国主义侵占,其父林焕文不甘在日寇铁蹄下生活,举家迁居北京,林海音即在北京长大。

曾先后就读于北京城南厂甸小学、北京新闻专科学校,毕业后任《世界日报》记者。

1953年主编《联合报》副刊,开始文艺创作,并兼任《文星》杂志编辑和世界新闻学校教员,1967年创办《纯文学杂志》,以后又经营纯文学出版社。

林海音的创作是丰厚的。

迄今为止,已出版十八本书。

散文集《窗》、《两地》、《做客美国》、《芸窗夜读》、《剪影话文坛》、《一家之主》、《家住书坊边》,散文小说合集《冬青树》;短篇小说集《烛心》、《婚姻的故事》、《城南旧事》、《绿藻与咸蛋》;长篇小说《春风》、《晓云》、《孟珠的旅程》;广播剧集《薇薇的周记》、《林海音自选集》、《林海音童话集》;编选《中国近代作家与作品》,此外,还有许多文学评论、散文等,散见于台湾报刊。

三、通读课文,掌握字词
香椿(chūn):多年生落叶乔木,芽可食用。

盐卤(lǔ):熬盐时剩下的液体,也叫卤水,简称卤。

觐(jìn)见:朝见(君主)
菽(shū):豆类的总称
名传遐迩:远近闻名。

遐迩:远近
熨(yù)帖:舒服
荦(luò)
疳(ɡān)
灏(hào)
四、阅读全文,整体感知文章内容
第一部分(1-4自然段):说明豆腐的特点与功用。

文章开篇即用简明的语言点明了豆腐的特点:“做汤做菜,配荤配素,无不适宜。

苦辣酸甜,随意所欲”,同时引用作家孟瑶的描写突出了豆腐的种种“美”,并具体描绘了豆腐的各种搭配做法。

随后引用谚语说明“吃肉不如吃豆腐,又省钱又滋补”。

并引用慈禧太后吞珠食玉每天吃“珍珠豆腐”的民间传说强调了豆腐的营养价值。

第二部分(5-6自然段):介绍了豆腐的制作方法。

详细介绍了豆腐制作的每一个步骤及制作技巧,同时说明了豆腐制造的国际化:美国、日本、中国台湾豆腐都被广泛制造食用。

第三部分(7-10自然段):描述了豆腐的发明、名称演变及在古书中的记载。

介绍了豆腐的发明、普及史,着重描写了豆腐在古书中的记载。

通过《随息居饮食谱》中对豆腐的说明介绍了豆腐“甘凉清热,润燥生津,解毒补中,宽肠降浊,处处能造,贫富攸宜”等特点,并描写了腐浆、腐皮、腐花、腐干、腐乳等形成的方法与功用,并说明了豆腐名称的演变。

第10段引用豆腐在我国文化中的独特意蕴说明了豆腐在中国社会的象征意义。

第四部分(11-16自然段):叙写了麻婆豆腐的传说与做法。

引入民间故事,生动描写了麻婆巧巧因丈夫不幸翻船,只得与小姑一起开裁缝店谋生,后来生意冷淡,却因大家的关照使她练出一手专烧豆腐的绝技。

从而巧妙引出四川名菜麻婆豆腐的来历与制作方法。

第五部分(17-21自然段):说明作家眼里的豆腐。

通过作家梁容若从不喜欢豆腐到爱吃豆腐,运用欲扬先抑的手法点出“行年二十,才知道了豆腐的价值”,说明豆腐之美味。

文章结尾引用作家子敏的话表明了作者的心声,提出了“豆腐哲学”:人跟人相处,你不能蛮横地要求对方的心情‘必须’永远是春天。

朋友难免失言、失态、失礼、失约。

那时候,只有像豆腐那样‘柔软’的宽厚心情,才能容忍对方一时的过失。

朋友相交,夫妻相处,如果没有‘豆腐修养’,很可能造成终身的遗憾。

“我们的‘中国豆腐’”与文章第一句“有中国人的地方就有豆腐”形成首尾呼应,升华了主题。

五、拓展
除了麻婆豆腐,还有很多豆腐名称。

通过上网搜集资料、查阅书刊等形式,每人查找一种跟豆腐有关的菜肴,说明它们的名称由来、制作方法、特色等,开一次“豆腐会”。

第二课时
一、活动导入:
召开“豆腐会”,每人介绍一种与豆腐有关的菜肴名称,说明它们的名称由来、制作方法、特色等。

二、写作手法分析:“引用”在文中的运用
1、引用谚语
江苏有句谚语:“吃肉不如吃豆腐,又省钱又滋补”。

赏析:引用谚语,生动、形象地概括了豆腐的功用。

2、引用故事传说
(1)慈禧太后驻颜有术,每天都要吞珠食玉。

据民间传说御厨房有蒸锅四十九口,每口锅里放着镶着珍珠的豆腐,四十九天可以蒸烂,四十九口锅轮番蒸,慈禧太后就每天可以吃到一味润肤养颜的“珍珠豆腐”了。

赏析:用制作“珍珠豆腐”的浩大工程说明了豆腐的价值。

(2)麻婆的故事及麻婆豆腐的来历
赏析:引用民间传说故事,给“麻婆豆腐”蒙上了一层美丽的传说色彩,增强了文章的可读性,使行文更加生动。

3、引用典故记载
《随息居饮食谱》对豆腐有如下的说明:“豆腐一名菽乳,甘凉清热,润燥生津,解毒补中,宽肠降浊,处处能造,贫富攸宜……以青黄大豆清泉细磨生榨取浆,入锅点成后,软而活者胜,其浆煮熟未点者为腐浆,清肺补胃,润燥化痰,浆面凝结之衣,揭起晾干为腐皮,充饥入馔,最宜老人。

点成不压则尤软,为腐花,亦曰腐脑。

榨干所造者有千层,亦名百叶,有腐干,皆为常肴,可荤可素……由腐干而再造为腐乳,陈久愈佳,最宜病人,其用皂矾者名青腐乳,亦曰臭腐乳,疳1膨黄病便泻者宜之。


赏析:引用《随息居饮食谱》中对豆腐的说明,简洁精炼地阐明了豆腐的食用价值、药用价值、制作方法、不同种类及名称。

4、引用作家描写
“它洁白,是视觉上的美;它柔软,是触觉上的美;它香淡,是味觉上的美。

”(作家孟瑶)“行年二十,才知道了豆腐的价值。

”(作家梁容若)
“我对豆腐有一股温情:它甚至影响到我的处世态度。

”(作家子敏)
赏析:借用作家的笔触说明了豆腐的雅俗共赏和和独特价值。

三、主题探析:
“豆腐原是很平民化的食品。

对我,它不只是这样,它是含有深远哲学意味的食品。


是平民的,但并不平凡,我们的‘中国豆腐’!”
探析:结尾点题,将“豆腐”的价值提升到哲学的高度:“人跟人相处,你不能蛮横地要求对方的心情‘必须’永远是春天。

朋友难免失言、失态、失礼、失约。

那时候,只有像豆腐那样‘柔软’的宽厚心情,才能容忍对方一时的过失。

朋友相交,夫妻相处,如果没有‘豆腐修养’,很可能造成终身的遗憾。


四、拓展:
每人写一篇200字以上的短文《由豆腐哲学想到的》,并朗读交流。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