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师范大学2012级数学专业15-16-1学期教育研究方法年级:_ __ 2012级学号:______姓名:_ ___日期:2015年10月30日有关我国教育公平现状的文献综述在教育研究与教学实践中,有些问题具有普遍性并且被周期性地提出来,教育公平问题就是突出的一例。
每当教育发展面临重大转折或进入新的历史时期,教育公平的问题就会随着人们对教育目标、教育经费、教育法则等问题的关注而被重新提出来,并对引领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方向产生广泛的社会影响。
因此,系统审视我国近年来教育公平研究的现状与问题,对于正确认识教育公平问题和当前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内在联系,推进我国教育公平研究的深入发展,不无裨益。
一、关于教育公平的界定(一)教育公平的定义1.确保人人都享有平等的受教育的权利和义务;2.提供相对平等的受教育的机会和条件;3.教育成功机会和教育效果的相对均等,即每个学生接受同等水平的教育后能达到一个最基本的标准,包括学生的学业成绩上的实质性公平及教育质量公平、目标层面上的平等。
其中,“确保人人都有受教育的机会”是前提和基础,“提供相对平等的受教育机会和条件”是进一步的要求,也是“教育成功机会”和“教育效果相对均等”的前提。
而通常,这三个层次被概括为:起点公平、过程公平和结果公平。
(二)教育公平的内涵目前,我国学者从不同的学科角度对教育公平的内涵进行了界定,其中涉及哲学、法学、经济学、教育学等多个学科。
学者石中英教授指出:“教育公平在法律上是人人享受平等的教育权利;在教育政策领域,是人人平等地享有公共教育资源;在教育活动中,是人人受到平等的教育对待,人人具有平等地取得学业成就和就业前景的机会。
”学者吴德刚认为:“教育公平是指教育机会起点上的公平,而非结果上的公平。
促进教育公平的意义在于消除由于性别、种族、社会地位、区域、宗教等差异给受教育者带来的不利影响,从而使每一个人都能够得到最基本的受教育的机会。
”由此,教育公平的内涵有:教育权利公平;教育机会公平;学业成就公平;教育效果公平。
二.我国的教育公平问题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曾播放了一个系列记录片《沉重的翅膀》,记录了广西都安县高三学生蓝锦娜、卢良才两人的高考经历。
两人都是学校的尖子生,成绩十分优异,家人对他们寄予了极高的期望;而另一方面,蓝景娜的父亲身患重病,家里负债很多,卢良才的父母都是农村普通的农民,月收入不过几百元,这种现实让他们的家庭又对他们的高考抱有恐惧的心理,一旦金榜题名,意味着每年至少一万元的开销,这是他们所负担不起的。
我们不得不说,这个故事不是一个个别现象,它正发生在全国各个地方。
对于一些孩子来说,这个暑期可能是极其开心、幸福的;但对于很多的孩子来说,这个暑期却可能是让他们痛苦、无奈的。
同样地,我们看到,当一些学生在大学校园里,开着名车、吃着海鲜、穿着名牌时,还有一些学生就咸菜吃着馒头、衣着褴褛,为每个学期的助学贷款、奖学金争得起劲;当一些学生在县城、山区的高中校园里,起早贪黑、挑灯夜战苦读时,一些大城市的学生却悠闲地劳逸结合、享受生活着;当一些高校拿着国家高额的教育经费为国外培养着一批批的“优秀”学子时,更多的高校却没有经费引进师资、修建校舍、改善环境。
种种现象无不彰显着一个社会问题:教育不公平问题。
我们面对的是,教育的公平问题已经成为中国社会的焦点问题,关系着全国绝大部分的群众的切身利益,关系着国家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关系着人心向背。
如果不能得到合理的解决,我们建设和谐社会的能力将受到极大的损害。
三.教育不公平问题的成因(一)农村“边缘化”与农村教育“边缘化”城市在发展的进程中,往往由农业乡镇转变为工业城镇,再有工业城化转变为产业城市。
城市的发展,致使农村的地位越来越低,从而导致了农村的“边缘化”,同时农村教育的“边缘化”就成了不可避免的问题。
这种边缘化,不但加剧了我国原有的乡村教育的弱势,使得乡村教育地位不断下降,而且加剧了农村教育的不公平,使得农民和他们的子女受教育的权利和机会受到进一步的影响。
(二)教育资源失衡我国在上世纪80年代中期实行教育管理权限,建立了基础教育由地方负责的分级管理体制。
义务教育经费主要由地方政府负担,在极大地调动了地方办教育的积极性的同时,在一些经济落后地区,由于财政能力不足,县际之间、乡际之间经济发展不平衡而直接影响了义务教育的实施。
由于中央财政承担义务教育的比重极低,没有足够的财政支援落后地区的教育,因而,农村地区尤其是经济落后地区基础教育的贫弱状况没有得到改善。
长期以来,我国教育经费支配明显失衡,即过多地用于发展高等教育,对义务教育投人明显不足。
(三)学校教育水平差异1.在农村与城市之间:农村教师文化层次与城市教师文化层次的差异和教师结构的不合理导致教育水平难以提高。
如果说农村中学的教师还受过一定的师范教育,那么农村民办小学的教师,大部分未接受过正规、系统的师范教育。
由于缺乏教学必备的知识,而直接影响到农村教育质量的提高。
而师范院校的毕业生则因体制原因无法顺利进入农村任教,这不仅造成教育资源和师资的极大浪费,也限制了农村教育水平的提高。
2.在重点院校与非重点院校之间:重点学校得到政府的支持、社会的认可和家长的青睐,形成良性循环,越来越好。
同时也导致基础教育领域内部资源配置失衡,导致同一地区、区域内学校之间差距的拉大,人为地造成了一大批“薄弱学校”。
为了进人重点学校,接受到高质量的教育,于是出现“择校现象”。
3.在义务教育与高等教育之间:长期以来,我国教育经费支配明显失衡,即过多地用于发展高等教育,对义务教育投人明显不足。
在世纪年代,我国高等教育经费占总投人的以上,远远高于国际的平均水平。
高校经费总量中80%来自政府,而义务教育经费中却只60%有来自政府拨款。
(四)教育领域的腐败在我国教育资源短缺,远不能满足杜会实际需要的情况下,在对教育领域相应的规范和制约不完善的情况下,在社会腐败风气的侵袭下,我国的一些教育部门和学校也产生一些教育腐败向题。
教育领域的腐败主要表现在破坏公平竞争和升学考试制度方面,如通过权力和金钱的交易换取短缺的教育资源通过特权进人重点中小学不符合高校人学条件,但能通过各种形式取得人学资格。
各级各类学校教职工子女低分录取、减免学费、自由选择专业一些学校设立各种违规收费项目等等,这些教育腐败问题给社会带来了许多负面影响,加剧了教育的不公平。
四.实现教育公平的途径第一,政府应加大教育投入。
义务教育是纯公共产品,同事也是振兴中华的公益。
在义务教育阶段,应由政府全部承担,是政府的职责所在,不应让老百姓分担其成本。
各地政府也要严格按照我国《教育法》第五十五条的规定,教育投入要做到“三个增长”。
不仅年初看预算,而且年终看决算。
人大要加强和完善对同级政府落实教育经费“三个增长”的法律监督,以真正保证教育公平的实现。
第二,进一步深化改革,合理分配有限的教育资源,提高资源的利用率,确保教育公平的实现。
对农村教育要真正下功夫,在资金分配、师资配备以及教师待遇各方面实施公平合理的政策。
第三,政府要建立和完善国家对弱势群体特别是城乡贫困家庭子女、残疾儿童等就学的资助体系,促进教育公平的实现。
在投入导向上,教育资源特别是义务教育阶段的教育资源应向处于弱势的地区和人群倾斜,特别是向农村贫困地区和西部地区倾斜,向城乡贫困家庭子女倾斜,向残疾儿童倾斜,保证贫困地区、贫困家庭子女和残疾儿童的基本的受义务教育权利。
第四,提高学校整体办学水平,促进教育公平的实现为了改变由于重点学校制度和应试教育倾向而造成的学校之间的巨大差距,使学校教育正常化,必须推行义务教育均衡化的政策,采取平均分配教育经费、公平地调配师资、校长实行定期轮换、共享教育资源、保证大致相同的师资水平、按学区平等地接受学生、使生源质量大致相似等措施,改变“薄弱学校”现状,提高中小学整体办学水平。
从年月日正式实施的新修订的《义务教育法》明确提出依法规范公共教育资源配置不能举办各种名目。
第五,从国家政策和立法层面切实促进教育公平的实现。
解决教育公平问题需要国家给予高度重视和采取强有力的措施。
许多国家的经验证明:通过立法程序把国家关于教育均衡发展的方针政策、制度措施等用法律形式固定下来是实现教育均衡发展的最有力的措施之一。
没有法律的保障,实现教育均衡发展、保证教育公平是难以做到的。
五.结束语国务院副总理刘延东10月21日在“第四届反贫困与儿童发展国家研讨会暨亚太儿童早期发展2015年会”上表示“教育公平是最具起点意义的公平”。
就目前情况来看,我国的教育公平制度还需要较长的时间去完善,而完善的教育制度必将会对基础教育的管理方式、评价方式、教师教学等产生深远影响,对教育突破应试教育会产生较大的积极影响,对教育的均衡发展将产生实质性的改进。
因此,我们既要有深刻觉悟、科学规划,又要能脚踏实地、知难而进。
参考文献:[1]百度词条:教育公平/link?url=S9qHdhrPYsYaTMD1F1zuk85N6zNIPA1PEKLIt-8AC_qEG1c o2U2v1qBdyUUeX-wqkGRJQHiR3Meh-O_nYWIQ9q[2] 王长恩.我国教育公平的现状与问题[J] .《江苏社会科学》, 2011, 05期:238-242[3] 解韬. 近年来我国教育公平研究综述[J]. 《现代大学教育》, 2009, 02期:20-26[4] 徐建慧.我国教育公平研究文献综述[J]. 《湖南中学物理·教育前沿》, 2008[5] 袁振国.以改革促进教育公平[N].腾讯教育新闻, 2015-04-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