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高考天津文综历史答案解析1、从秦至清的两千多年里,许多皇帝X由于年幼庸弱,或由于当时的形势和力量对比的变化,因而受制于母后、外戚、宦官、权臣、地方割据势力等,导致了权力的萎缩或丧失,这种现象实质上是()A、君主专制被颠覆B、中央集权体制遭到破坏C、君权至上的后果D、君主权利受到制约【答案】C【解析】考查中国古代的君主专制制度。
自秦汉以来,中国形成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在这一制度下的皇帝制度,使君权至高无上、君位独尊、不可僭越。
君主为防止大臣擅权往往又重用身边的人,一旦君主昏庸或年幼,又造成大权旁落,出现外戚干政、宦官专权、权臣弄权等现象。
故应选C。
2、《齐民要术》自序:“盖神农为耒耜,以利天下,尧命四子,敬授民时,降命后稷,食为政首,……殷周之盛,《诗》《书》所述,要在安民,富而教之。
”这段话主要强调A、儒家对农业的重视B、改进生产工具的意义C、历法与农业的关系D、农业技术和重要性【答案】A【解析】考查中国古代的儒家思想。
从材料的含义可知,不管是上古的神农、尧舜,还是后来的殷周,都特别重视农业的发展,这在儒家的经书《诗》与《书》中都有体现。
这说明重视农业这一思想古已有之,儒家加以继承与发展。
B、C材料并没有体现,D只是一个侧面。
故应选A。
3、1500年,欧洲航海家卡布拉尔率远征队准备东去印度,但途中在赤道海流冲击下离开了航道,结果漂流到南美洲东部,他登陆后宣布该地为本国领地,这位航海家应属于A西班牙 B葡萄牙 C荷兰 D英国【答案】B【解析】考查新航路的开辟。
依据所学可知,支持新航路开辟的国家主要是西班牙和葡萄牙。
西班牙支持开辟的主要是通往美洲的航路,葡萄牙支持开辟的主要是通往亚洲的航路。
根据材料“赤道海流”可知应是南美洲中部地区,该地应是巴西,而巴西是葡萄牙的殖民地。
故该航海家应是在葡萄牙的支持下探寻新航路的。
故应选B。
4、法国政治思想家托克维尔在《论美国的民主》中说:“美国的联邦宪法,好像能工巧匠创造的一件只能使发明人成名发财,而落到他人之手就变成一无用处的美丽艺术品。
”这句话着重强调美国联邦宪法A、创造了新的宪法体制B、不具有普适性C、促进了资本主义发展D、具有借鉴意义【答案】B【解析】考查美国1787年宪法。
依据材料可知,在托克维尔看来。
1787年宪法对于美国而言是天才的发明创造,能使人“成名发财”,而对于他人而言则只是一件装饰品而已。
这说明,1787年宪法所确立的体制并不是放之四海而皆行之有效的,不具有普遍适用性。
故应选B。
5、达尔文《物种起源》一出版,英国社会学家斯宾塞马上将达尔文的学说运用到社会历史领域,创立了社会达尔文主义。
他认为,人类社会也像自然界一样,存在着生存竞争。
在竞争中,强者生存了下来,而弱者则被淘汰。
只有这样,人类社会才能进步。
这种观点A、正确。
社会科学可以借鉴自然科学理论B、错误。
社会科学不可以借鉴自然科学理论C、正确。
自然科学理论可以移植到社会科学领域D、错误。
自然科学理论不可以移植到社会科学领域【答案】D【解析】考查达尔文《物种起源》的影响。
依据所学可知,达尔文《物种起源》所体现的“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观点,只是自然领域的现象,不能简单地移植到人类社会。
正如“落后就要挨打”是事实,但落后也不应该挨打。
分析选项,D项表述准确,故应选D。
6、19世纪八九十年代,李鸿章在为格致书院所出考题中,曾问到西方测温、测热、测电的方法,问到西方平弧三角与《周髀算经》的关系,问到西方关于64种化学物质在中国语言为何物……。
这说明当时中国人A、开始开眼看世界B、坚持“中体西用”C、普遍接受西式教育D、关注西方科技【答案】D【解析】考查近代中国人民项西方学习的历程。
依据所学可知,“开始开眼看世界”是鸦片战争后的;坚持“中体西用”是19世纪60年代洋务运动的指导思想;“普遍接受西式教育”材料中并没有体现;材料中李鸿章所询问的正是当时西方的先进科技成就。
故应选D。
7、《南京条约》是中国近代被迫签订的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巴黎和会上,中国代表团拒绝在合约上签字;1943年1月,中国分别与美英两国签署新约,取消美、英在华治外法权及《辛丑条约》所给予它们的一切权利。
从这些变化中可以看出A、中国近代主权丧失B、中国逐步成为世界强国C、中国外交逐渐自强D、中国摆脱帝国主义压迫【答案】C【解析】考查近代中国外交的发展历程。
从题干的内容可知,近代中国的外交逐渐又遭受列强的欺凌到逐渐有自己的独立主张,再到与列强平等签约、取消不平等条约的约束,中国逐渐取得独立自主的外交地位。
A早在1840就已开始;B表述错误;C符合题意;D表述错误,直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才实现。
故应选C。
8、中国大地从南到北,从珠江三角洲到长江三角洲,处处燃烧着革命的火焰,使“孙中山先生致力国民革命凡四十年还未能完成的革命事业,在仅仅两三年之内,获得了巨大的成就”。
这一“革命的火焰”A、促进了国共两党进一步合作B、完成了民主革命任务C、实现了孙中山的革命目标D、动摇了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根基【答案】D【解析】考查国民革命运动。
从材料的表述来看,应是指的国民革命运动,故D项符合题意。
A是这一革命运动的前提与领导;B并没有完成民主革命的任务;C也没有实现,只是基本上推翻了北洋军阀的统治,后又出现了新军阀的统治。
故应选D。
9、1952年我国高校进行院系调整,如调整后的天津大学下设土木建筑、电信、机械等7个工科系、20个专业和13个专修科,从综合大学转变为多科性工业大学。
这种调整主要是为了A、促进国民经济的恢复B、培养经济建设专门人才C、提升国民的科技素养D、推动天津经济建设发展【答案】B【解析】考查新中国教育的发展与经济的关系。
新中国成立后,百废待兴,国家建设迫切需要大量的技术人才,尤其是即将开始的“一五计划”。
这对教育的变革提出了新的要求。
适应这种要求,1952年院系调整大量增加技术性的专门院校,以培养专门技术人才。
故应选B。
10、1981年中共中央27号文件指出,经济特区的“特”字主要在于实行国家规定的特殊经济政策和特殊经济管理体制,它主要包括①较大的经济管理权限②独立的管理体制③社会主义经济领导下的多种经济成分并存④市场调节为主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答案】C【解析】考查改革开放。
1980年,中国设立了深圳等四个经济特区。
在经济特区,国家给予较大的经济管理权限,实行以公有制为主导的多元化所有制形式,经济活动以市场调节为主。
故应选C。
11、下列四幅图所反映的国际局势,与联合国大会决议相关的是:图有水印,【答案】A【解析】考查联合国的活动。
图片A反映的是1947年11月29日,联大通过关于巴以分治的联合国181号决议,从巴以分治,中东问题也由此产生。
其他都不是联合国的决议。
故应选A。
12、(19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孟子对于农商一列平视,从无重农抑商之主张。
孟子以前之政治家,大多亦无重农抑商之主张。
持此主张并实行此政策者,始自商鞅自此视农为“本富”,商为“末富”。
所谓“崇本抑末”之思想,渐成为中国流行的经济思想。
——摘编自李剑农《中国古代经济史稿》(1)指出材料一中孟子和商鞅对“农商”的态度。
商鞅持此主张是基于什么认识?有何具体背景?(6分)材料二随着西汉社会经济的发展,商人势力迅速膨胀,……严重影响中央财政收入。
公元前119年汉武帝令“初算缗钱”,向工商业主、高利贷者征收资产税,并处罚隐瞒资产或申报不实者后又下令“告缗”,鼓励民众告发不如实申报的商人,结果“商贾中家以上大氏破”。
——摘编自邱树森、陈振江《新编中国通史》(2)指出材料二中汉武帝采取的措施及其目的。
为实现这一目的,汉武帝还有哪些举措?(6分)材料三(宋)太宗淳化二年诏曰:“关市之租,其来旧矣……征算之条,当从宽简,宜令诸路转运使……市征所算之名品,共参酌裁减,以利细民”。
又诏:“除商旅货币外,其贩夫贩妇细碎交易,并不得收其算”。
宋代的“州郡财除民租之外,全赖商税”。
——马端临《文献通考》等北宋商税简表——漆侠《中国经济通史。
宋代经济卷》(3)分析材料三,说明宋代的商业状况和商业政策。
(4分)(4)依据上述材料,谈谈你对中国古代政府调整商业政策的认识。
(3分)【答案】(1)态度:孟子:农商平等;商鞅:重农抑商。
(2分)认识:农业是本业,商业是末业。
(2分)背景:当时商业与农业争夺劳动力,影响农业生产。
(2分)(2)措施:征收资产税(算缗),鼓励告发不如实申报资产的商人(告缗)。
(2分)目的:抑制商人势力,增加财政收入。
(2分)举措:货币官铸、盐铁酒专卖、官营贩运、物价管理。
(2分)(3)状况:商业不断发展;商业地位重要。
(2分)政策:重视商业,如适当减免商税。
(2分)(4)认识:重农抑商是中国古代政府的基本政策,但当政府感到财政等方面需要时,也会对政策有所调整,放宽对商业的限制,甚至鼓励商业发展。
(3分)【解析】第(1)问,结合材料分析孟子与商鞅的态度。
材料“孟子对于农商一列平视……自商鞅自此视农为“本富”,商为“末富”……”可知其态度是农商平等和重农抑商。
联系当时的社会发展特点分析认识和背景。
第(2)问,结合材料“随着西汉社会经济的发展,商人势力迅速膨胀,……严重影响中央财政收入。
公元前119年汉武帝令‘初算缗钱’,向工商业主、高利贷者征收资产税,并处罚隐瞒资产或申报不实者后又下令‘告缗’,鼓励民众告发不如实申报的商人,结果“商贾中家以上大氏破”。
”回答前一问。
联系所学知识回答后一问。
第(3)问,从材料宋代的“州郡财除民租之外,全赖商税”可知当时商业的发展情况及其地位。
材料“征算之条,当从宽简……共参酌裁减,以利细民。
又诏:除商旅货币外,其贩夫贩妇细碎交易,并不得收其算”以及表格中数据的变化可知其经济政策:重视商业,如适当减免商税。
第(4)问,开放性题目,自圆其说即可。
回答时要注意结合时代的特点、经济发展状况及国家财政收入情况分析回答。
13、(18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明清时期,形成了一个积累大量财富的商人群体——淮扬盐商。
康乾年间,“奢靡风习创于盐商,而操他业以致富者群慕效之”,扬州地区物质繁荣、名流荟萃,周边乃至全国都追慕扬州,以至“作事轩昂,向曰‘扬气’┅┅尽事奢华也”。
——摘编自孙燕京《晚清社会风尚研究》(1)阅读材料一,回答何谓“扬气”。
它的出现对思想观念有何影响?(5分)材料二天津通商后不出十年,租界里中国人的时髦打扮已变成“短衫窄裤,头戴小草帽,口衔烟卷,时辰表链,特挂胸前”。
甲午战争前,即使是内地甚至某些乡村,日用洋货也有所流行。
洋货成为某些人生活的必需品,原先的“扬气”“今则竟曰‘洋气’了”。
——摘编自孙燕京《晚清社会风尚研究》材料三20世纪末,中国百姓生活中,电话从“摇着打”到“走着打”,汽车从奢侈品到代步工具,世界名牌服饰逐渐走进寻常百姓家,可供选择的服饰多了,将服饰产品打造成国内甚至国际品牌,成了众多服饰厂家的经营诉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