团队名称:同济大学重大土木工程建设与防灾创新团队
主要成员:吕西林,葛耀君,朱合华,李杰,李永盛,李国强,顾祥林,陈以一,李建中,黄宏伟,黄茂松,范立础,项海帆,沈祖炎,孙钧
支持单位:同济大学
推荐单位:教育部
团队简介:
1907年同济大学成立,1914年创办了土木工程学科,至今已有近百年的历史。
新中国成立后,经历1952年全国高校院系调整,同济大学土木工程学科初显优势;上世纪60年代到80年代,在李国豪教授、俞调梅教授和王达时教授的带领下,创立了土木工程学科的国内领先和国际知名地位;改革开放后,在范立础教授、项海帆教授、沈祖炎教授和孙钧教授的带领下,土木学科围绕国家的重大建设需求,面向国际学术前沿,不仅继续保持国内领先地位、并逐步走向国际著名行列,逐步形成了由4名两院院士指导、多名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和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为核心的重大土木工程建设与防灾团队。
1、团队建设及发展情况
1988年,同济大学获准建设我国土木工程领域中唯一的国家重点实验室——土木工程防灾国家重点实验室,开始了重大土木工程建设与防灾创新团队的组建工作,历时近10年,到1997年同济大学正式成立土木工程学院,开始攻关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大型复杂结构的关键科学问题及设计理论研究”,紧密开展团队协作研究,1998年,该创新团队正式成立。
团队学术带头人有范立础、项海帆和沈祖炎3名院士,主要成员由孙钧院士等12名教授组成,其中包括973计划项目首席科学家2名、长江学者特聘教授3名和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4名。
四位院士心心相印、分工协作,将团队全体成员紧紧团结和凝聚在一起,引领团队瞄准国家重大需求和国际前沿开展研究工作。
在团队成立后的15年中,2004年主要成员李杰领衔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创新研究群体——土木工程防灾创新群体(土木工程学科第一个),2011年朱合华教授领衔获得教育部创新团队——城市地下空间与工程团队。
2、研究方向
创新团队依托同济大学国家重点学科——土木工程,面向国家重大工程建设的战略需求和土木工程防灾学科发展的国际前沿,形成了长大桥梁结构、重大建筑工程和复杂隧道及地下空间的建设与防灾三个主要研究方向。
长大桥梁结构建设与防灾方向主要从事大跨、高墩桥梁的抗震和抗风研究工作,从上世纪70年代起率先在国内开展桥梁抗震和抗风研究工作。
重大建筑工程建设与防灾方向主要从事复杂高层、大跨建筑结构的抗震、抗火和结构性能研究工作,从上世纪70年代起率先在国内开展建筑抗震和大跨结构研究工作。
复杂隧道及地下空间建设与防灾方向主要从事岩土力学基础理论、隧道及地下工程设计与施工方法、灾害风险控制技术的研究工作,从上世纪70年代起率先在国内开展地下结构工程力学和防护工程抗爆动力学等研究。
3、创新能力及水平
创新团队长期围绕长大桥梁结构、重大建筑工程和复杂隧道及地下空间的建设与防灾三个方向开展创新研究,取得一系列原创研究成果: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和国家自然科学奖10项,其中独立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1项、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1项、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2项,合作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6项;以第一完成人获省部级科学技术奖一等奖8项。
创新团队提供主要科技支撑的上海卢浦大桥获国际桥协结构奖(中国唯一)、上海长江隧道获国际隧协隧道工程奖(中国唯一)。
团队主持国家973计划项目2项、课题8个;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研究项目2项、重大国际合作项目3项、重点项目10项;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课题22个;国家863计划课题12个。
近十年,团队成员发表SCI论文600余篇,授权国家专利80项,其中发明专利30余项,主编或参编国家或地方标准、规范和规程90余部,为我国的重大土木工程建设提供了强有力的科技支撑。
4、社会贡献和业界评价
近十年,团队承担了大量国家和地方重大土木工程的建设与防灾关键技术攻关,
多项独创、首创研究成果,为我国长大桥梁、重大建筑和复杂隧道及地下工程的自主建设和创新做出了重大贡献。
研究成果直接支撑了我国苏通长江大桥(世界最大跨度斜拉桥)和舟山西堠门大桥(世界最大跨度钢箱梁悬索桥)等长大桥梁 、国家体育场(鸟巢)和上海环球金融中心(目前中国最高)等重大建筑、上海长江隧道(世界最大直径盾构隧道)和厦门海底隧道(国内首条海底公路隧道)等复杂隧道工程的建设和运行。
团队的成果支撑着同济大学土木工程学科的发展。
团队成立后的15年来,在2002年第一次国家重点学科评估中,桥梁与隧道工程、岩土工程学科均排名第一;在2007年第二次国家重点学科评估中,土木工程一级学科排名第一;在2009和2012年教育部学位中心进行的两次学科评估中,土木工程学科整体水平连续排名第一。
5、未来规划、支撑条件和服务能力
团队以国家级和省部级重点实验室为依托,瞄准土木学科国际发展前沿与热点,面向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重大需求,通过体制和机制创新,在继续保持团队国内领先地位、整体接近或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的同时,成为与国际前沿研究接轨的高层次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的基地,到2020年团队成为引领国际土木工程领域科研和卓越人才培养中心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