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洛阳民俗

洛阳民俗


蝶恋花小云肩
锻地如意云头纹 十七片柳叶大云 肩锻地四合如意锈花大云肩小脚妇女清小脚女人
三寸金莲
绣花鞋
古代美眉靴
“给人穿小鞋”
这句俗语的来历
小鞋
给人穿小鞋的意思是背后使坏点子整人或 利用职权寻机置人于死地。
从南唐到清末1000多年来,我国汉族妇女 一直沿袭这缠脚的陋习把脚缠成弓形,美 其名曰“三寸金莲”
我们的祖先就是用这种织布机织也的布,满足了生活需要和获取了生活的美丽。
纺车: 俗称纺花工具,有轮可摇转,以转动纺 ,最初用手摇轮又改进用脚
蹬,并使机轮同时运转,生产力提高很高。
化妆盒
婚俗厅: 婚俗,是男女结婚的风俗习惯,千百年来,洛阳民间的婚姻礼
仪大抵沿袭周代。礼纪所规定的六礼:问各、纳彩、纳吉、纳征、清 亲、迎亲。在旧时,婚姻裙作为家庭的大事,遵循的是父母之命、媒 妁之言,讲究的男女生辰八字相合、门当户对。洞房的摆设则以双数 为主,并巾有大红喜字,房内要挂喜帐、贴窗花、置长明灯,订上要 布置亲被褥,洒上红枣、花生、栗子、桂圆等物。这反映了人们对婚 姻的严肃态度,表达了对亲人夫妻恩爱, 喜纳福。早生子,美满婚姻 的祝福。婚俗厅陈列的是清代人结婚的场面和洞房陈高。含羞的新娘、 憨厚的新郎和笑容不得满面的傧相、顽童,重现了一个庞大隆重的拜 堂场面。洞房内古色古香,鸳鸯缎被、刺绣香枕光彩夺目,加上一侧 手执各种乐器的民间乐师,那种欢天喜地的娶亲场景又重现在游客的 面前。寿俗厅是一个复原后的寿堂。寿帐、寿屏、寿星、寿星、寿桃, 装饰古朴,庄严肃穆。老寿星寿眉高扬,笑口常开。贺礼者彬彬有礼, 叩头祝福。众亲友欢聚一团,愿老人寿比南山、福如东海的气氛溢满 寿堂。
洛阳民俗博物馆现有刺绣、信俗、寿俗、婚俗、民间工艺、皮影和
洛阳匾额等基本陈列,同时还有皮影表演、婚俗表演、民俗服饰表演等 演出活动。每年4月配合河南省洛阳牡丹花会举办的洛阳民俗文化庙会 至今已成功举办了十七届。
洛阳民俗博物馆开馆以来,已接待中外游客二百多万人次,较好地
发挥了博物馆的职能,在促进洛阳市两个文明建设和丰富城乡群众物质 文化生活等方面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洛阳民俗博物馆是一座以弘扬河洛文化、展示民俗风情为主的专题 性博物馆,占地面积26亩,依托清代古建筑群潞泽会馆组建,1987年 正式对外开放。潞泽会馆始建于清乾隆九年(1744年),系山西潞安 府(今长治)、泽州府(今晋城)两地商人集资所建,是晋商文化的产 物,现存有舞楼、大殿、后殿、东西廊房、东西配殿、钟鼓楼等古建筑, 是中原地区保存最完整、规模最大的古建筑群之一,2001年6月被国务 院公布为全国第五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刺绣厅 刺绣。古代称“针凿”“丝绣”“女红”,
是中国优秀的传统民族工艺。刺绣工艺源远流长, 早在周代就有“画绣之工,共其纸也“之说,在 汉代广泛应用。唐宁工艺发达,明清达到鼎盛。
刺绣是纯粹的手工艺术,它是用彩色丝绒, 棉线,在绸缎,麻葛,布棉等底布上,借助针的 运行穿刺,从而构成花纹,图像或文字。对织绣 品起着装饰作用。
洛阳民俗博物馆
民俗是一种历史,一个民 族的文化现象,古都洛阳人文 荟萃《宋志 表》载:“士何诗 书,民习礼仪, 为业,有周, 如 风。”洛阳人民以知书达礼
为荣,以淳厚俭朴为美,有着 良好的民间习俗。
洛阳民俗博物馆位于洛阳老成东关新街南涯河西岸。建于清代乾隆 九年(公元1744年)。现存舞楼、大殿、后殿、东西配殿、楔房、钟鼓楼 等。设信俗、婚俗、寿俗和民间艺术诸厅,以实物展示洛阳的风土人情、 节令习俗。这里每年花会期间都举办民俗文化庙会,展示洛阳民间文化, 颇具特色。进入西廊房,还可领略到古代洛阳合家团聚、小孩拜寿、节 令习俗、地方社戏等场景。
洛阳刺绣历史悠久,绣工精美,涉色丰富, 题材广泛。品种繁多,朴实之中见华丽,是中国 刺绣艺术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本绾征集清代,民国时期洛阳刺绣品一千多 件,分门别类展出300多件,展品有云肩,绣衣、 绣裤、绣裙、绣帽、绣帽、绣鞋、肚 、枕顶太腰 镜、荷包、肩荷、香包等,从中可以感受到洛阳 刺绣独特的魅力。
在中国古代女人以小脚为美所以女人们纷 纷效仿。在小时候用缠脚布把脚裹起来, 脚因为长期人为的强力使它变得僵硬而终 身小脚。
在封建社会男女婚姻全凭父母之命媒妁之言, 双方不得见面可怎样知道脚的大小呢?
媒婆说媒时为防骗男女同意婚事就留下鞋样 按照尺寸做一双绣鞋连订婚礼物一并送到女 子家,成亲时新娘必须穿上这双鞋。如果当 初故意把尺寸弄小自然就穿的不舒服甚至丢 丑,后来热门把这种风俗引申到社会各个方 面就有了“给人穿小鞋”的俗语。
独轮车: 20世纪50年代以前民间广泛使用的一种运载工具。
货郎挑: 古代行商走街窜巷所用的一种承载工具,主要为小商小贩
所用。
佛龛: 用于供奉神像和佛像。
木盘麻将桌温度计合椅
食盒: 旧时民间奔丧,嫁娶活动中盛放食物的主要器具。
织布机: 此件织布机是洛阳市市民王先生捐赠的,古代人民就是用它解决穿衣问题,
迎亲队伍
婚车
拜堂成亲
洞房
新床
皮影戏
一有全三 笑时凭尺 还明十生 从月指绡 掌灯现作 握窗诙戏 来下谐台 。,。,
讲解结束 谢谢观赏!!!
其子朱常洵为福王。食邑洛阳二万顷,并于同年 开始营建福王府,至明万历四十二年(公元1614 年)建成后福王共藩就国,前后历时十余年,共 耗费白银数十万两。福王府占用面积约36000平 方米,建四门,东为东华门,西为西华门,北为 望京门,南为正华门。整个建筑富丽堂皇,其中 正殿屋顶所用的琉璃 全部镀银,朝阶为盘龙汉白 玉雕成,整块朝阶长两米,宽一点五米,厚约零 点八米。府内小桥流水,环境 。明崇 十年(公元 1640年)正月十九日,李自成率起义军攻破洛阳 城后活捉了福王朱常洵,并纵火焚毁福王府。明 崇祯正月二十一日福王被处死,和他同时被处死 的有隶部尚书吕维祺,河南知府元孟松。
裹脚分明裹住的是追求真理的脚步, 封建制度的丑恶在裹足上表现得淋漓 尽致。几百年来我们这个民族堕落到 了无以复加的地步, 对人性的摧残、 自由精神的禁锢使民族精神几乎窒息。 在裹足上,无耻文人表现得淋漓尽致, 让封建专制想裹脚布一样扔进垃圾桶 永远不再回来。
清代妇女服饰
清代儿童服饰
清代服饰
刺绣厅
云肩是古代的重要服饰,敦煌唐代壁画已见使用云肩 的贵族妇女。隋代观音亦有披戴云肩者,云肩的产生不会 晚于隋、唐、辽、金时期。云肩是宫廷里嫔妃的一种装束。 元代贵族男女通行,“四合如意”大云肩,并定为元代官 服式样,寓意东南西北、天下四方祥和如意。元、明、清 三代生产的青花,粉彩、古彩、逗彩等瓷器中,仕女人物 的服饰已有云肩,据沈从文先生考订,这些瓷器上的云肩 源泉于服饰,云肩的主要作用在于加强肩部装饰,又可保 护衣领,既是装饰之物,又是实用之物。云肩的形式除 “四合如意”云肩外还发展有五片、六片、七片、八片等 之分。像柳叶云肩,最多的可有二十四片之多。由于云肩 中的主要图案是由云朵组成的,又是披在肩膀上之用,穿 在身上远远看去,就如彩云在浮动,故有“云肩”之称。 云肩在服饰中被广泛应用,老少皆宜,还成为妇女结婚时 一种不可缺少的礼服。在清代之后,云肩逐渐在日常服饰 中消失,只有在婚娶、宾宴等到重要场合仍有使用。
洛阳民俗博物馆分为四个展厅,它们分别是 民间工艺厅、婚俗厅、寿俗厅。民间工艺厅内, 不同形状、不同花色的云肩、霞帔、荷包、扇袋、 绣衣、年画、剪纸、皮影、社火、唐三彩、面塑、 木雕等艺术品种繁多,工艺精巧。服饰从银光闪 闪的凤冠、造型别臻的狗头帽,到绣工讲究的三 绣鞋、虎视眈眈的虎头鞋,从上到下,从里到外 从主衣到配饰,从雍荣华 的宫迁用品到民间村姑 渔翁遮风避体的土布衣,无所不有,令人眼界大 开。这些绣品不公美化了人们的生活,而且表达 了人们的美好愿望,像常见的石榴多子多福、鱼 戏莲喻连年有余等借物寓意的图案,在这些艺术 品中比比皆是。另外,人们把翩翩绣在衣服上, 寄托福多天降的心愿;把形象高大魁梧的大象和 花瓶乡在一起,反映春和景明、安定祥和的太平 景象。
明王府汉白玉彩绘石狮
明王府汉白玉彩绘石狮:
高二点五米,宽零点九七米。 通体彩绘,位于原明代洛阳福王府正 门东华门处。此狮为公狮,它的独特 之处在于通体彩绘,它历经四百余年 仍留存至今,实属不易,它的发现为 确定明代福王府的正门位置及王府整 体范围提供了有力的证据。
明代福王府: 明万历二十九年(公元1601年)明神宗朱 封
裙带 一种女性服饰,系于裙子外围,与裙子为完整一体。
生活器具厅
生活器具作为人们的日常生活用品涉 及到现实生活的方方面面,种类繁多,不 胜枚举。同时,由于于受到生产力发展水 平和文化习惯的影响,都带有一定的地域 性特征。
数千年来,洛阳人民以淳厚、简朴为 美,以知书达礼为荣,日常生活器具讲究 耐用、美观、大方。每一件生活用品上都 带有河洛文化的烙印,反映着良好的生活 方式。该厅通过展出过去洛阳民间使用的 桌椅、食盒、寿瓶、独轮车、织布机、纺 花车、文房四宝、度量衡等器具,从多角 度反映31日时,丰富多彩的生活习俗。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