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从制造大国到制造强国的思考

中国从制造大国到制造强国的思考

中国从制造大国到制造强国的思考
作者姓名:徐玉刚班级:C10机械一班学号:101309131
内容摘要:“制造大国”的称呼,或许在某种意义上是有一定的肯定作用,但现在的事实情况告诉我们,我们是处在一个尴尬的位子。

“制造大国”已经不是什么美誉了,在数量、质量、产量、结构各个方面下,我们必须求进,我们要成为“制造强国”。

欲求变,我们就必须做出相应的措施。

关键字:制造业责任未来
首先我不能不承认的是作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和经济发展速度最快的国家之一,中国制造业在全球比重的提升和位次的前移,是必然的结果。

但是,这并不代表制造业水平的同步提高,更不代表“制造大国”就是“制造强国”。

众所周知,衡量一个国家制造业水平的高低,不仅要看数量,更要看质量,不仅要看产量,更要看结构。

但是我国在各个方面总会有不足。

从数量上看,有资料显示: 2009年,中国制造业在世界工业生产总值中份额已达到15.6%,超过了日本的15.4%。

即便与美国相比,也仅仅相差3.4个百分点。

按照中国制造业发展的速度,可以肯定,用不了几年,我们将超过美国,成为世界第一大制造国。

美国经济咨询机构环球通视也有一份数据显示:2009年中国制造业的产值为1.608万亿美元,占全球制造业总产值的18.6%,低于美国的1.717万亿元,位居世界第二。

据该机构预测,中国制造的产值在未来几年内有望赶超美国。

但是,从质量来看,中国的制造业更多的还处于低端水平,多数企业尚处于产业链中低附加值的底部。

也就是说,中国的制造业更多的还是在为发达国家的制造业做嫁衣,中国的产业工人更多的还是在为发达国家创造利润。

而从产量来看,中国制造业虽然成功超越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国,尤其是钢铁、水泥等行业,早就成为世界第一制造大国,占世界总产量的比重也接近或超过一半以上。

从结构来看,中国先进制造业,特别是服务型制造业的比重明显偏低。

据有关资料显示,美国服务型制造企业占所有制造企业的58%,而中国只有2.2%。

所以从某种角度上讲我过国的制造业正处于“大而不强”的尴尬位置。

而形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之一就有我国缺乏核心型技术,在中国制造的许多领域里,尤其是一些重大装备制造领域,核心技术并没有掌握在自己手里,而是依赖进口。

核心技术的缺乏使得中国制造在全球的产业分工中处于下游,利润也比较薄。

还有一点就是我国的资源和环境负荷较高,当前,我国正处在重化工业高速增长的阶段。

我国向世界提供了大宗的基础原材料,以及相对低档次的工业品,而生产这些产品的往往都是资源消耗高、环境负荷大的行业。

这使得中国制造的资源、环境负载非常严重。

在某些行业,由于我国加工利用技术不成熟,科研积累不足,因此资源利用率低、能耗高的现状一直难以改变,并由此带来了工业废弃物等一系列问题。

在中国缺乏大企业集团,缺少世界品牌,缺少高附加值产品,缺少核心技术,制造生产率低下的情况下,又怎么会是“制造强国”呢?
而现在我们现在是要思索的是如何在目前的基础上,努力让我们成为“制造强国”。

这一点,地方政府要做的事,放弃对虚假政绩的渴望,对制造业的要求不要满足于投资规模的大小,或对GDP能有多少拉动作用,因为那样做不仅会使占用的土地规模很大,而且消耗的资源数量也会很多、对环境的影响也会很大。

除了地方政府,领袖企业更应担任起更多的责任。

经北京大学济研究所所长雎国余教授说过:“面对内忧外患,在这关系整个国家制造业向何处发展的关键时期,中国领袖企业应该责无旁贷的承担起自己的历史使命:带领中国制造走向世界,向世界证明中国制造,最终打造一个响亮的‘中国制造’。

”而真实情况下,也正是那些领袖企业在“中国制造”遭遇
信任风波时,为“中国制造”正了名,争了光。

举个例子:占据我国果汁市场半壁江山、并出口到三十个国家的民族果汁行业领袖品牌汇源果汁在遭遇美国食品与药品管理局(FDA)一个月四次检查的“特殊待遇”时,汇源的品质让美国专家折服。

而在美国卫生部长带领美联社、路透社等全球五十个媒体的“突击参观”中,汇源全球领先的生产与研发更是让这位部长翘起大拇指,在全球媒体面前为汇源做了一个“免费广告”。

谈到企业对社会的责任时,也应该看到社会对企业的责任,消费者有支持优秀企业的责任,政府也有扶持优秀企业的责任。

在今天这个历史时期,国际上的知名企业比我们的民族企业发展的早得多,也因此强得多,政府有责任出台切实有效的政策,保护和支持民族品牌的发展。

而更必须的是,我们必须培养出我们自己的具有创新能力的优秀科研人员,只有拥有了自己的核心技术,我国就不会只是处于全球产业分工中的下游,中国的产业工人也不会只是给发达国家创造利润,也就不是为发达国家的制造业作嫁衣。

还可以辅助我们自己的制造业品牌,民族品牌。

对于中国制造业本身来讲,我们还有太多的不足。

创新能力不强,缺少核心竞争力;企业组织结构小而散,产业集中度低,规模效益差;低端产品生产扩张过度,高附加值产品依赖进口;资源利用率和经济效率低;缺乏管理技能和全球营销技巧,价格战成为主要的竞争手段;缺少世界一流的跨国公司。

但又能如何解决制造业难题,使制造业得到长足发展。

可以利用外资的益处效应,东西部并行发展,随着全球化的飞速发展,制造业转移可能会出现新的战略动向。

又或要建立科技、教育、经济一体化运行机制以助于制造业发展。

还要积极培育大企业,提高集中度和规模经济效益,促使制造业尽快成为技术创新主体。

所以,面对中国制造业在世界制造业中比重的不断提高和位次的前移,还须认真思考如何从“大国”走向“强国”、从低端走向高端、从低水平走向高水平的问题了。

因为,过度地发展低端、低附加值制造业,不仅会削弱中国在世界经济中的竞争力,而且会在土地资源、环境容量、能源利用等方面面临越来越大的压力,甚至会影响中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能力,故我国的制造业还有一段漫长的道路要走,但不久将来中国能够成为未来的真正的制造强国。

参考文献:《机电信息》2003年05期《如何实现从制造大国到制造强国的跨越》《经济研究参考》2005年01期《中国制造业的现状和未来发展》。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