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古代民间故事文字版

中国古代民间故事文字版

中国古代民间故事文字版
【石崇斗富】
在晋朝,石崇曾与晋武帝的舅父王恺以奢靡相比:王恺饭后用糖水洗锅,石崇便用蜡烛当柴烧;王恺做了四十里的紫丝布步障,石崇便做五十里的锦步障。

晋武帝暗中帮助王恺,赐了他一株珊瑚树,高二尺许,世所罕见。

王恺向石崇炫耀,不料石崇挥起铁如意,将珊瑚树打得粉碎,然后一笑置之:“别心疼,我赔你就是。

”便命左右取来六七株珊瑚树,个个皆高三四尺,比王恺那株强多了。

王恺只好认输,两只脚抹油走人,连击碎的珊瑚树也不要了。

然而如此攀比完全是愚者之举,人活着的关键在于德行和学识,一个人只要品学兼优,生活再贫寒也不可耻。

就像孔子的弟子颜回,他虽然家境贫穷,可却安贫乐道、敏而好学,孔子教他一种道理,他马上就能触类旁通、闻一知十,把孔子的思想发扬光大。

孔子对他寄予厚望,但可惜他32岁就死了。

对于颜回的德行,孔子曾赞叹道:“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意思是,颜回吃饭时用一节竹筒当碗,喝水时直接用瓢盛水,住在极为简陋的巷子里,别人看他那么贫
穷,都替他忧愁,可他却不改其乐,还是非常达观。

【智慧小语】:《弟子规》中说:“惟德学,惟才艺,不如人,当自励。

若衣服,若饮食,不如人,勿生戚。

”意思是说:如果品德、学问和才艺方面不如人,就应该自我勉励,努力赶上,这方面一定要有竞争心。

但物质方面的享受,就要降低,不要攀比。

即使自己生活比较贫寒,衣服、饮食、房屋、财富等不如别人,心里也没必要忧愁。

【朱元璋轶事】
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少年时生活窘困,常和一些穷孩子放牛砍柴。

后来朱元璋做了皇帝,从前的一些穷朋友,都想跟他沾点光,弄个一官半职,于是有两个人结伴去京城找他。

见到朱元璋后,一个人先开口说:“还记得我们一起割草的情景吗?有一天,我们在芦苇荡里偷了些蚕豆,放到瓦罐里煮。

没等煮熟,你就抢豆子吃,把瓦罐都打破了,豆子撒了一地,你抓一把就塞到嘴里,却不小心被一根草卡住喉咙,卡得你直翻白眼……”他还在那儿喋喋不休讲个没完,宝座上的朱元璋再也坐不住了,当即下令把他杀了。

然后,朱元璋又问另一个人:“你有什么要说的?”那人连忙答道:“想当年,微臣跟随陛下东征西战,一把刀斩了多少'草头王’。

陛下冲锋在前,抢先打破了'罐州城’,虽然逃走了'汤元帅’,
但却逮住了'豆将军’,遇着'草霸王’挡住了咽喉要道……”朱元璋听了,顿时心花怒放,随即降旨封他做了将军。

二人所说的内容虽然相同,但后者把朱元璋小时候偷吃东西的轶事,用一种特殊的“隐语”表达出来了。

当事人听了,彼此心照不宣,而局外人听来,完全是在描述朱元璋当年金戈铁马的戎马生涯,所以最后他的结果完全不同。

【智慧小语】:同样一件事情,以婉转的语言表达,不但不会得罪对方,还会得到别人的认可;但如果说话方式不当,就算是让人生欢喜的事,可能也会弄巧成拙,达不到预期的目标。

所以,说话要讲究善巧方便。

【对症下药】
一次子路问孔子:“如果我听到一个好主意,是不是应该马上行动起来?”孔子回答:“你父亲、兄长都还在,他们的阅历与经验比你丰富,应该先问问他们,不要急着动手。


接着,冉有也问孔子同样的问题:“如果我听到一个好主意,是不是应该马上行动起来?”孔子回答:“当然要马上去做。


站在一旁的公西华听后,大惑不解,就问:“子路和冉有的问题是同样的,为什么您的答案却不一样?”
孔子答道:“子路为人冒冒失失,做事不经观察,比较草率冲动,所以我要他三思而后行;冉有遇事畏缩,没有魄力,他需要勇气与胆量,所以我鼓励他不要犹豫,听到好主意就要立即行动。


【智慧小语】:智者对不同的人,所作的调教截然不同。

就算他们犯的错误观点或做的功德完全一样,但也因为性格不同,造成的利害迥然有异。

因此,我们遇到具体问题时,要具体分析、对待,不能一概而论。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