雁门太守行
“死亡”
▪ 《春望》: “花溅泪” “鸟惊心”
▪ 《雁门太守行》“:为君死” “金鳞开” “凝夜紫” “半卷红旗”、 “声不起”
“深山旗未展,阴碛鼓无声。 几道征西将,同收碎叶城。”
——张籍《征西将》Fra bibliotek叙述视角
《春望》——“亲历者视角”
《雁门太守行》——“旁观者视角” (客观性更强)
《春望》写作背景
——王国维《人间词话》
“花溅泪”、“鸟惊心” 移情于景 反衬(“以乐景衬哀情”)
“情”
“家书”——家人团聚
“不胜簪”——年事已高、忧 国思家
《雁门太守行》
李贺
“大历以后,解乐府遗法者,惟李贺一人。 设色浓妙,而词旨多寓篇外。”
——毛先舒《诗辩坻 》
“死亡”
“死亡是战争的必然结果, 如何对待战争中的死亡,最 能体现诗人的情怀。”
雁门太守行 李贺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春望》
杜甫
1、作者“望”到了哪些景物? 2、景物的特点是什么?
“山河在,明无余物矣;草木深,明无 人矣”
——司马光《温公续诗话》
▪ “昔人论诗,有情语、景语之别,殊不知 一切景语皆情语。”
公元755年安史之乱爆发。756年诗人杜甫得知唐 肃宗在灵武即位的消息后,不顾安危投奔唐肃宗 而来,想要再有一番作为,结果在投奔灵武途中, 被安史叛军掳至长安,过了半年多囚徒一样的生 活。这时的首都长安已被抢掠一空,满目荒凉, 而家人久别,存亡未卜。第二年(757年)暮春, 春回大地,鸟语花香,草木茂盛,生机勃勃,但 这只能增加诗人的痛苦和伤感。诗人触景生情, 感慨万千,写下了这首感时恨别、忧国思亲的五 言律诗--《春望》。
拓展延伸: “我”看战争
“以战止战,虽战可也”
——《司马法》
《雁门太守行》写作背景
李贺生活的中唐时代, 藩镇割据、宦官专权、 帝王昏庸, 社会矛盾极为深重。李贺反对藩 镇割据、抨击宦官弄权, 同情人民疾苦, 尽 管他一生“愁谢如枯兰”, 但却“呕心沥血” 于诗歌创作, 用雄奇瑰丽的诗句, 抒发心中 的愤懑和激情, 表现自己积极进取和大胆抗 争的精神。《雁门太守行》就是作者赞颂 平叛斗争, 主张天下归一思想的优秀诗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