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威宁回族姓氏概述

威宁回族姓氏概述

威宁回族姓氏概述下坝马姓:源于陕西固原太师马家,明初迁居乌撒卫下坝。

到清代以下坝地名冠于姓之前,称下坝马姓。

下坝马姓,乃当今云贵高原乌蒙山地区回族中之大族,人丁居该地区回族各姓氏之首,主要散布在贵州省毕节地区、云南省昭通市、曲靖市,贵州省的安顺地区、六盘水市和云南省的昆明市等地有少量下坝马姓居住。

下坝马姓在历史上人才辈出,其始祖马定泰升署威宁游击,而马骧于康熙时代任贵州黄平训导,康熙三十八年的武举马世麟任棠川大坝营都司,第五世有马骥为武德将军,第六世有马安麟在乾隆年间任陕西游击,第七世马廷瑜是雍正四年柄午科武举,乾隆元年柄辰科进士,同年考中侍尉。

马文焕,乾隆九玛武举,任永北仟总等。

马家屯马姓:是陕西平凉府固原州柳树湾马氏望族的一支,其先始祖于明洪武十四年随傅友德征云南,经贵州,以军功留守乌撒卫。

这一族马姓,于清初定名为马家屯马姓,也是威宁地区的回族大姓。

清雍正时期,部分迁往云南昭通地区,曲靖地区和贵州六盘水、安顺等地。

松林马姓:其先祖为西域圣裔,于唐天宝元年春来中国,居住于陕西长安。

姓马是因波斯文首音同汉语中“马”字章节相同,故为马姓。

后受唐王敕封为太师马,命迁居固原州寺口子。

明洪武十四年随傅友德、沐英、蓝玉大军征西南,留守乌撒卫。

明末清初,九世祖迁居威宁杨湾桥松林头,故称松林马姓。

松林马姓主要散布于威宁地区和滇东北地区,据1995年8月统计,松林马姓的总户数为3144户,多人。

蔡家地马姓:唐延和初年从西域来中国太原,其先祖为西域贵胄,故取穆罕默德首字之音为姓。

这一族马姓于元朝后迁居陕西固原柳树巷,明洪武十六年,有翰林院编修马沙,因讲解西竺所贡天经八卷,明皇见喜,敕封太师之职。

也称太师马姓。

明天启二年,有马泽源借贸易为名客游于黔,落业于威宁下坝蔡家地,后以其居住地命名为蔡家地马姓。

这一族马姓,与甘肃河州沙沟门台子的台子马家同棕。

蔡家地马姓主要散布于威宁和滇东北地区,人口在2万人左右。

核桃树马姓:明朝天启年间,马飞仙坝陕西长安县贸易至黔,落业于威宁城西门,后迁威宁海子屯。

其族源为西域,属“随行来中国三仟人”之列,之所以称核桃树马姓,是因为唐王诰授“召官护国核桃树马姓”。

核桃树马姓主要散布在威宁地区和云南昭通地区、宣威市。

欧巴旅游网-爱旅游的咨询天地!陕西马姓:原籍陕西灵陶府城内,清雍正年间,高祖马玉德,壬午科武举,其子马相乾同哈元生往云贵效命,任中军侍卫。

威宁的陕西马姓,从昭通迁入,散布极少。

河西马姓、陆良马姓、开化马姓、小瓦房马姓:均是一家,原为赛典赤·赡思丁后裔,源于云南通海县河西、云南陆良等地,各个小支进入威宁时间不同,其迁徙路线是从云南昭鲁地区迁威宁。

在威宁中水、茨营等地有少量散布。

一说小瓦房马“原籍陕西应天府,委迤东兵役裔,守业陆良,分二支,另一支为河西马”。

威宁鸭子塘有少数居住。

也有资料表明陆良马由西域移民进入中国,落籍陕西熟皮巷,后来迁居南京应天府,马氏高祖马开祥于道光八年迁居昭通得马寨。

后有几户迁入威宁中水。

李姓:威宁回族李姓,本为二族,一族为陕西籍李姓,到威宁后称海子屯李姓。

据《海子屯李氏家谱》称:原系西域阿拉伯,于唐朝奉诏随贡使抵中国,受赐封安居于西安府长安县仓门口,继廷于平凉府固原州李旺堡。

1386年随军出征滇黔,安居于乌撒卫海子屯。

李姓散布于云贵两省,人口众多,以贵州威宁、云南昭通、鲁甸为主要居住地,其他散居的如贵州安顺市、平坝县、水城县、六枝特区、兴仁县、普安县青山镇、贞丰县,云南省的曲靖市、昆明市所属县市区均有散布。

李姓在清代有武德将军李连登、怀远将军李启檀、武义都尉李启明,还有李启唐参加乾隆年间金川之战牺牲,《大定府志》为其作传,李克昌任棠川提补道,加二品衔。

李翠授直隶紫金关参将,授武功将军,李玷诰授武德将军,李荣授沾益州巡检官,李葆授武德骑尉,李琳授昭通镇标前营游府。

在现代,海子屯李姓的后裔有回族学研究前辈、郑和研究专家李士厚先生。

另外还有李士超任云南省政协委员、昭通县副县长。

李长猛任巍山县委书记、云南省民委副主任,李长学在新疆任团长,李长颖任鲁甸县委副书记,李长敏任昭通市人大常委主任、昭通市委副书记,李洪府任马龙县副县长等。

威宁回族李姓的一支源于明初从江苏南京随军征乌撒的汉族李姓在清初进入伊斯兰教的一支,这一支主要散布在云南省昭通地区和贵州省威宁县中水。

清初,汉族李姓第四房李国进之第六代孙李金凤被回族保姓招赘,生一子保应福,继娶马氏生三子名李奉、李驯、李□。

其李奉、李驯于雍正八年随哈元生将军移居云南鲁甸县大水塘和威宁中水一带报领土地,后代遂为回族。

其后,该姓阿訇甚多,文武出仕者也众。

如李奉之孙李国荣,由武举升至游击,镇守甘肃肃州镇中营,后升至提督。

李奉之孙李国标由武举任鲁甸大水塘屯仟总,生李启泰、李启东、李启皋、李保皋、李东皋五男皆为武举人,时人称之为“武举之家”。

由于这一支与保姓有血缘关系,故有“保李二姓”之称。

撒姓:发源于威宁的回族撒姓,原籍陕西西安府固原州撒家台,至目前共2000多户,左右人口。

主要散布在云南省昭通地区、贵州省威宁县及云南省宣威市等地,贵州省的安顺及平坝有少许散布。

据其撒姓1986年碑文称“.....西昌于雍正年间因乌蒙乱,奉旨征剿”迁入。

但从撒氏墓群看,在雍正时期撒氏在威宁已有四五代人了。

威宁下坝撒姓坟山有撒姓二世撒太吉墓,立于咸丰六年六月十八日,碑序字迹已不清晰,是撒太吉之子撒如玉、如臣、如金、如莲及孙知贤、知俊、知吉、知明、知彦、知龙、知惠、知杰同立。

在下坝三元山有撒如玉墓。

其碑文为:“乾隆二十四年十二月二十二日吉旦掌教师傅皇清诰封武略将军撒如玉淑惠夫人李氏之墓孝男之□、之富、之凤、之秀、功加守备之雄”及孙和重孙等人所立。

说明在乾隆二十四年时撒如玉已故。

在下坝撒氏坟山还有一座之字辈撒氏祖婆的碑,其文:“生于康熙三十九玛庚辰六月十日本酉时,终于雍正十年壬子七月二十九日辰时,清待赠显妣撒母马氏之墓为乾隆壬戌年立。

壬戌年是乾隆七年即公元1742年。

说明之字祖婆在乾隆七年已归真,之字乃撒西昌之孙,为撒氏进入威宁第四世。

可证明撒氏到乾隆七年在威宁已有八世。

按20年一代估算,到公元1742年,撒氏已到威宁160年左右,而撒西昌大约生于公元1582年左右。

再从撒如玉墓碑看,到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撒氏在威宁已有六代人,可估算撒西昌大约是明崇祯年代的人。

再看《威宁县志·选举志》:“撒之明,乾隆六年辛酉武科举人”,撒之明,撒太吉碑文上作撒知明,乃撒西昌重孙,撒氏入威第四代。

这说明,在雍正年间,撒西昌既使活着,也是八九十岁的人了,不可能在随“奉旨征剿乌蒙”。

八十年代所立的碑文在考证方面出入较大。

威宁撒姓,迁入时间应当是在明初随军迁乌撒卫,因为锁姓迁入威宁后的第一位祖母就是撒氏,虎姓进入威宁的始祖自高也娶撒氏,之后在明代天启年间,蔡家地马氏入威始祖马泽源,也是娶撒氏为妻。

核桃树马氏入威时间是明天启贸易至黔,落业于威宁海子屯,其始祖马飞仙娶撒氏。

这说明威宁回族大多数祖母都是撒氏。

可见撒氏在明代是威宁的望族。

撒太吉碑有残文:“....漳州镇....”字样,可看出撒氏的先祖――入威始祖撒西昌的父亲撒国梁在福建做过官,从撒西昌墓碑残文“撒西昌座落陕西西安府撒家台,自康熙年间从官...”看出撒西昌是官宦到威宁。

由于撒姓祖坟陵中的碑文破坏严重,加之撒姓家谱遗失,故对撒姓历史的考证困难重重。

云南纳家营虎姓:虎姓,在全国回族中仅云贵川为众,虎,读作(mao)。

云贵两省的虎姓,于明朝初年迁入威宁,到清初开始向外地迁徙。

虎姓现全族有4500户、2万多人丁,仅威宁就有1239户、5571人。

而四川省虎姓,与威宁的虎姓同棕,并且也读作mao音。

虎姓之所以姓虎(mao),主要说法有二:一是《虎姓家谱》称:“落于哈糜补蒿捋一带之地,又居住数十代后来中国。

唐贞观时李世民皇帝因世道昏乱,中外交通,往来情深,唐王借兵镇守帝都。

吾祖奉至圣帝王命令代兵丁来到中国。

势事猛勇,唐王当面加封虎巍将军之职。

吾祖之子孙从此永远姓虎。

”这是以封号为姓的一种少数民族姓氏。

二是据《虎姓族史资料》称:“我族姓氏,本是虎喇森译音而来,非有图腾意识。

虎喇森,是现在伊朗境内的呼罗珊,古代属花赖子谟国的布哈拉。

虎姓应当是在古西域人入土中国后,取地名首音为姓的一个姓氏。

到了明朝末年,西北地区的回族虎姓已发展成了大姓,迁入威宁地区威宁的仅仅是虎自高、虎自强兄弟二人,原籍是当时西北地区的西安府弘弯子”。

以上二种说法表明威宁虎姓与赛典赤之三子忽辛、纳速拉丁四子忽先这个家族没有多大关系。

虎姓不读虎(hu)而读作(mao),历来被人们所关注。

《虎姓族史资料》中对这个读音作了说明:“由于地方旧习称虎为大猫,导致对姓虎者也呼为猫了。

但口语呼mao,书写仍为虎,自相矛盾;另一原因,外族习俗,多少抱有忌讳意识,改口称谓,取避凶趋吉之义。

用呼者和被呼者,渐趋默认,导致歪曲,约定俗成,演为定型。

”虎姓之所以读mao的另一个原因,可坝民间传说中找到参考。

据说:虎姓先祖是西域人,到中国被封为“虎为将军”以虎为姓后,为了避讳帝王之尊而改读为mao。

而从威宁迁居外地的虎姓写为“猫”姓或“胡”,实属本姓当时没有文化人造成的笔误,现逐渐更正到“虎”上来。

关于虎姓进入威宁地区两种时间观念的理解:一是明末来说,从威宁杨湾桥狮子山《虎氏封山碑文》中:“自高、次公讳自祥,原籍乃陕西西安府属地名弘湾子住人。

始祖原籍系三人,于明末奉□□□□征剿川黔戎务,长次二公来黔,三公往四川讳不可考,于今成都府花阳县属虎氏望族。

弟兄来黔奉委剿办乌撒,肃清候报领葡萄井丰登山杨旺桥等处地方开辟为业。

”这与威宁蔡家地马姓和虎姓不开亲的关系上可以说明虎姓是明末进入威宁。

因为《虎姓家谱》称:虎自高娶撒氏,生虎登龙、虎登先。

马万里子夭,而两家祖妣撒氏又是姊妹,故将虎登先过继马姓接嗣,永不还棕。

而马万里,是明末清初时期人,其父马泽源,于明天启二年迁居威宁。

二是洪武来说,虎庆德收藏的修于光绪年间的《虎姓家谱》,虽然文字结构不太谨慎,但基本说清楚了虎姓从中亚的补蒿捋(即布哈拉)到中国西安弘弯子又迁居山西大同,明洪武时随军到贵州威宁,住在威宁城内,“有古碑被汉人消灭,之后造城池,吾祖公又迁移虎龙山居住数十年,又迁杨旺桥”的迁徙路线。

而威宁造城,初在明洪武十四年,清康熙四年增修一次,雍正十四年重修。

据说当时威宁回族的坟山是在今县城农机厂,增修城墙时全部被压了。

从“古碑被汉人消灭”上分析,虎姓居住在威宁城内很久是成立的,故洪武来说也是成立的。

因此,虎姓源于中原,洪武年间随军进入威宁,在明代有若干苞祖先的坟墓在威宁城内被毁,造成虎姓历史出现模糊。

而虎自高、虎自强是明末时期人,也就是说虎自高、虎自强是虎姓迁居威宁以来有文字载的第一世祖人。

相关主题